简论价值观多元价值观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革新

更新时间:2024-02-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面对多元价值观的冲击,高校学生在道德认知、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方面出现前所未有的张力和冲突,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本文分析了多元价值观对高校学生及高校德育工作的潜在影响,从主体性教育、生活德育等方面探索创新高校德育工作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价值观 德育 主体性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高校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阶段,具备较强的可塑性,容易受到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面对多元价值观的冲击,高校学生在道德认知、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方面出现前所未有的张力和冲突,容易陷入价值观迷失和道德困境之中,高校德育工作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高校学生面临的道德困境

(一)道德认知迷茫,核心价值观缺失

道德认知是人们在掌握道德概念、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增强道德情感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对于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以及处理这种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认识,它是道德行为的基础。当前,高校学生普遍缺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知,不同的政治文化、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都在冲击着高校学生的头脑,主流核心价值观的统领作用逐渐被削弱,道德价值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二)道德意志薄弱,价值观选择出现困惑

在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之下,高校学生的道德意志变得相对薄弱,他们既崇尚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和高尚人格,又注重实际的物质利益和生活目标。面对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冲突,以及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的反差,高校学生在求新与守旧、优越与自卑、求异与从众、贡献与索取、个人与集体等价值冲突中逐渐迷失。

(三)道德评价失范,价值观导向功能弱化

道德评价即道德主体对自身行为的合理性、正义性、崇高性的理解,是人们对高尚道德行为和优秀道德品质的肯定。社会转型阶段,多元化的价值评判标准极易导致高校学生思想中的非道德主义泛滥,使得高校学生缺乏明确的道德是非观念,个体思想和个体行为缺乏统一的规范和约束,容易造成放任自流的现象。

二、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在价值观多元化的背景下,与以往一元化的社会相适应的德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高校学生个体发展和高校德育工作的需求,传统高校德育机制和体系正经受来自多元价值观的严峻挑战。

(一)德育机制的道德高标容易导致道德遮蔽

道德遮蔽即是当道德教育过于理想化和脱离社会生活的实际时,实际教育效果会大打折扣,甚至会起到反作用。我们的道德教育存在着要求过高、过分理想化的倾向,其所追求的境界过于脱离现实,这种过于理想化、崇高化的道德教育称之为“道德高标”。道德高标在很多时候扮演的并不是道德的角色,相反却陷入反道德的泥潭,它不但无法提升高校学生的道德品质,反而使学生对道德行为产生抵触。

(二)德育教育的形式和载体缺乏创新

面对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高校德育工作的形式与载体已不能满足当下德育的需求。高校往往忽视学生个体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要,试图通过抽象式的说教和机械式的灌输等途径,让学生接受某些道德规范,以达到德育目的。德育载体方面,绝大多数高校将课堂教学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而主题教育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社会调研活动、学工学农实践活动等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相对缺失,德育工作载体亟待开拓创新。

(三)德育教育的内容和实践相互脱节

德育教育最重是要学生成为品格高尚的社会人,当下德育重内容轻实践,导致二者在德育体系内的脱节。高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的现象。用个别的没有代表性的“模范”进行形式主义教育,结果造成受教育者要么盲目接受道德信条,要么产生逆反心理,不能形成真正的道德信念、道德准则,削弱了学生的道德选择和实践能力,致使德育失去了实效性。

三、创新高校德育工作的路径

面对多元价值观的挑战,必须以新的视野对高校德育进行重新审视。高校德育应回归生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作为高校德育教育的立足点,以平等、开放、对话的方式,使高校德育在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中发挥出最大的效能。

(一)德育工作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高校学生是具有独立自主意识和人格的能动主体,弘扬并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和发展,是德育自身内在规律的必然要求。高校德育工源于:大学生论文查重www.808so.com
作要尝试挖掘他们的内在需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发展和完善为目标,帮助和引导高校学生从个人主体性向集体主体性发展,促使学生个人与同学、与老师、与高校、与家长以及与整个社会关系的协调和完善,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德育工作要构建和维系道德共同体

道德共同体是文明、理智与道德准则得以继续维持下去的德行场域,它与道德个体相互作用,共同建构了我们今天的道德生活。对于高校学生的道德教育而言,构建文明、包容、崇高的道德共同体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个道德共同体的核心架构应该是高校。高校需要创造学校的道德精神,塑造高校的道德文化,形成一种促进教师、学生的道德人格以及组织本身的道德性不断向优秀发展的文化。让道德价值和道德追求成为高校文化的核心,使高校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的道德氛围的共同体。

(三)德育工作要从知性德育回归生活德育

知性教育主张尊重学生的道德自主性,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但知性德育重认知轻行为,重视德育的形式结构却忽视了丰富的生活文化内容。生活德育是对知性德育的完善,它将德育视为生活,学生以生活作为德育基础,在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过程中完成道德的内化。高校德育工作回归生活德育,即是根据高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充分尊重高校学生的人格,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关注高校学生的现实生活,并始终将其作为德育的现实基础。高校德育教育必须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结合,让高校德育贴近社会现实、走进学生生活,实现高校德育工作的转向。
【参考文献】
郝文武. 多元文化发展中德育的终极关怀与多层面价值和方式.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0(6).
易建国. 当代年轻人面临的道德困境及教育对策.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9). WWw.808so.com 808论文查重

点赞:6150 浏览:17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