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德育工作非智力因素对高校德育工作影响设计

更新时间:2024-03-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大学生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高校对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视和培养还存在着不足,本文通过对非智力因素的理论剖析,探究其和高校德育工作之间的关系,提出解决途径和具体方法,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大学生;高校德育;创新方法
“非智力因素”由美国心理学家亚里克山大于1935年在其《具体智力与抽象智力》一文中首次提出来的。在此基础上,美国人韦克斯勒于1943年提出了“智力中的非智力因素”的概念,对非智力因素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这是心理学界认定非智力因素概念正式诞生的标志。
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记忆力、观察力、思维能力、注意力、想象力)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而狭义的非智力因素指的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包括人格因素和个性因素的心理意向活动。而在心理范畴内,以思维为核心认识过程的心理现象之外的一切心理现象均属于非智力因素这个概念。

一、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其成长中的作用

非智力因素虽然不直接参与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具体活动,却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起着重要的抑制或者促进作用。
(—)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学习、生活方面起促进作用
大学生学习、生活过程中任何行为的产生,都必须由非智力因素来激发和启动,进而转化为一种心理需求,当这种心理需求与一定目标结合时,就会产生为达到目标而努力行动的动机,激励大学生采取积极的行为。

(二)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人生选择有定向和引导作用

大学生在选择活动目标和活动途径时,确立了志向,奋斗才会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从事学习和生活活动时才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才能排除干扰,朝着活动目标积极迈进。

(三)非智力因素能维持和调节大学生心理活动

非智力因素使人能够坚持达到目标为之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当活动偏离已定方位时,能合理调整心理或者行动,以期能够实现目标。广泛的兴趣指引可使大学生接触和注意多方面事物,为联想、想象活动提供有利条件;良好的意志品质对大学生一生都会有积极的影响;情感是人素质系统里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打破思维的惯性,使人爆发极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出智力因素,提高认识效率;性格中的责任心、事业心对大学生所承担的社会、历史使命体现着自觉态度,而勇敢使大学生可以不怕失败,独立性可使大学生勇敢质疑权威,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自信心使大学生坚持信念,直到成功。

(四)非智力因素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起的消极作用

学习过程是一个智力与非智力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又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过程,在大学生学习、生活过程中因为物质生活条件的优越,家长的过度保护等,引发大学生产生畏难心理、焦虑心理、胆怯心理、自卑心理等消极心理,大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应该正确引导学生,发挥积极的心理作用,抵御消极的心理作用。

二、大学生非智力因素与高校德育工作之间的联系

高校的道德教育工作不但是要培养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世界观,培养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还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大学生全面发展、人格完善。加强高校德育工作就是要加强和重视德育中的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和培养。
而大学生道德行为的最终形成具有倾向性,必须从情感、信念、意志等方面转化为实际的行动,不断进行锻炼和培养才能成为一种道德行为习惯,从而反过来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得到巩固,大学生的道德认识借助非智力因素得以不断吸收和内化,所以高校德育工作的过程也是培养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过程,非智力因素既是高校德育工作的组成部分也是重要基础。
可见,科学的做好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落脚点,在其实践活动中,应当突出其地位和作用,提升其价值,实现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

三、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对高校德育工作的作用

(一)有助于强化高校德育工作的主体性观念

主体性教育强调大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从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一角度看,大学生具备这一特性,因此在其受教育过程中所接受的教育程度和教育选择,是在其已有的认识基础上主动进行的,在吸收内容的同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二)有助于强化高校德育工作的生活化观念

在学业困难、就业压力、生活问题逐年增多的情况下,高校德育工作不应只满足于灌输理性的教育,而应该给大学生以深入生活、深入心理、深入思想实际的指导,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学习指导、人际关系指导、生活指导、就业指导、人生指导等,努力让大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适应大学生活,学会热爱生活,使高校德育工作回归生活,务实生活。

四、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一)以不同年级情况特点为实际,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对大一新生要抓好学习和生活习惯养成教育,转摘自:本科毕业论文模板www.808so.com
变其学习态度,加强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生活上悉心关心指导,使大学生能快速适应大学生活。对大二学生要抓好专业学习和职业规划教育,清楚自己在学习什么和自己专业的未来前景等。对大

三、大四学生做好职业教育和实践指导,对毕业积极做好准备。

(二)以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抓好各项品德教育

高校德育工作要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创造意识,培养责任精神;要培养顽强的意志,培养不怕困难、百折不饶的心理品质;还要培养励志勤学的自学精神,鼓励大学生不断进行观念创新和实践创新;培养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教育大学生要有崇高的理想追求,继承中华传统美德,自觉抵御贪图享受,不沽名钓誉、迷恋权力;培养大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批判的精神、积极思考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认真的务实精神,勇于创业。

(三)以科学教育为主导,不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应设立心理咨询室,组织专业教师针对所有学生实际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领广大学生关爱自己,掌握自我调试方法,增强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树立起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要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开展自我成长、情感和人际关系等专项指导讲座,放映经典心理影片,开展各项学生活动,吸引广大学生参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四)以大学生活动为阵地,完善社团系统并定期举办活动

高校社团是培养大学生各种积极兴趣和锻炼团队合作能力的良好平台,对于引导大学生参与集体生活,塑造健全人格有巨大作用,定期举办活动和开展比赛,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心,激发学生的成就。

(五)以协调自我与社会关系为导向,注重培养宽容品质

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过程中应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的关系,一方面,大学生自我合理利益与要求应得到满足,尊重大学生权益,调动其行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大学生作为社会一员,应教育其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应培养大学生关心帮助他人,宽容的接纳源于:党校毕业论文范文www.808so.com
社会和他人。

(六)以不断提升教师素质为要求,加强师德教育

教师的职业素质和生活准则对学生的影响深刻,因此要求教师须身体力行,引导学生,要加强自身修养,寓道于教,用良好的品行影响学生。
综上,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基础。引入非智力因素,可以更新高校德育工作观念,明确高校德育任务,丰富教育内容,促进大学生各方面的潜力发挥。
参考文献:
董玉刚.培育非智力因素对提升大学生就业影响研究[J].长江师范学学报,2011(7).
张幼冬.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培养研究[M].中国成人教育,2010(10).
[3]张荣彬.论非智力因素培养与责任教育[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4]莫雪玲,闫雪梅.非智力因素与高校德育工作创新[M].传承,2010(11).
[5]陈业斌,李中奎.论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安徽大学学报,2011(5).
[6]詹丽.论非智力因素与大学生全面发展[J].西南农业大学大学学报,2011(5).

点赞:12317 浏览:47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