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践能力培养劳动与社会保障课程设置研究

更新时间:2024-02-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目前,多数学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为例,在分析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以及课程设置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原则,并从专业理论课强调任务驱动、校内实践课程进行仿真任务模拟、社会实践课程落实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专业选修课程力求多元化四个角度总结了课程设置改革的重点方向,以提升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关键字: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专业实践能源于:毕业设计论文致谢www.808so.com
力;课程设置
作者简介:张学英(1975-),女,河北唐山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劳动经济学、教育经济学;李薇(1984-),女,黑龙江伊春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讲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
课题项目:天津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对接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天津市农村劳动力培训问题研究——以滨海新区为例”(编号:VEYP500)主持人:张学英;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重点教改项目“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改革——基于职业能力与意识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主持人:张学英。
1001-7518(2012)27-0062-04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飞速发展,国家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以上海为例,仅按上海市政府规定的为全市近3000个居(村)委会配备两名就业援助员和社会救助员一项,就需要社保专业人才6000人。就全国而言,每年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口高达十几万。然而,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统计,全国30余万工作人员中三分之一学历在大专以下,还有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非社保专业科班出身。故经济社会对社保专业人才的需求非常紧迫。
为回应社会对社保专业人才的需求,各类院校纷纷设立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然而,相对于强烈的社会需求,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毕业生因缺乏岗位工作技能,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周爱国认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应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型人才,除了少量研究型大学可以着力培养研究型、学术型人才以外,大部分学校应该立足培养应用型人才。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设置则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所在。本文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天职师大)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以下简称社保专业)为例,拟从课程设置的视角,剖析社保专业人才供需匹配性差的致因,确定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原则,并探索通过课程设置改革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满足经济社会需求的路径。

二、关于天职师大社保专业现状的调查

(一)天职师大社保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通过对2009-2011年天职师大社保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状况的发现:该专业每年毕业生在40名左右,就业方向有企业、事业单位(包括职业教育院校)及其他,另有一部分学生选择继续深造(在国内外高等院校就读研究生),且到企业及相关事业单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岗位就业的占比最高(如图1所示)。毕业生就业所需的专业技能按照重要程度依次排列为:社会保障法规、社会保障会计、社会保险精算、社会保障理论;需要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按照重要程度排列依次为office办公软件、行政公文写作、普通话、外语;此外,在与学生的访谈中发现,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是就业必备的基本素质。

(二)天职师大社保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社保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兴专业,各类院校的学科架构已基本成形,天职师大同其他学校一样设立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其中专业基础课包含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社会学等,专业课包括社会保障概论、社会保障国际比较、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社会政策、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等。但不同的院校根据其自身特点及培养方向在课程设置上各有侧重: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倾向于管理学领域,北京大学、吉林大学突出体现社会学背景,武汉大学、财经大学注重其经济学方向的培养,此外有些学校突出了社会保障在法学和行政学方向的专业特色[3],天职师大侧重的是管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
虽然目前社保专业的课程设置结构合理、内容全面,但却带着深深的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印记[4],多数高校忽视或轻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类课程要么形同虚设,要么根本不设置,导致毕业生缺乏实践工作技能,在人才紧缺的形势下却找不到工作,发生结构性失业。天职师大的相关数据表明,由于就业难的现实,社保专业学生对专业实践能力的需求非常迫切,亟待通过课程设置的改革改变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脱节的现状以促进其顺利就业。

三、基于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社保专业课程设置原则

专业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社保专业的专业性、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故对专业实践能力的要求更高,其课程设置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色与市场相联系、能力与职业相吻合。据天职师大的教改经验,本研究认为,围绕培养、提升专业实践能力进行课程设置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选定拟培养的专业实践能力并进行匹配性课程统筹

社会保障岗位工作内容的学科交叉性特征要求从业者必须掌握多学科知识,而在短暂的大学期间全部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基础知识并不现实,各院校可根据自身的学科专业特点选择要侧重培养的专业实践能力:比如,管理学院应侧重培养学生掌握企业劳动关系、社会保险、企业福利等专业技能;经济学院应侧重社会保障基金运作能力的培养;社会科学学院应侧重社区服务、劳动就业服务能力的培养;行政学院应侧重针对社会保障制度运行状况提出相应对策的能力的培养。而后根据选定的专业实践能力的要求进行课程设置(如表1所示)。

(二)据课程统筹方向设置校内实践类课程

各院校应根据敲定的社保专业实践能力设置校内实践课程,为学生创造模拟实践机会(如表1所示)。比如,管理学院可设置社会保险案例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实务等课程;经济学院可设置社会保险操作系统、社会保险会计等课程;社会科学学院可设置社会保险操作系统、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案例分析等课程;行政学院可设置劳动法案例分析、劳动仲裁模拟法庭等课程。设置并执行校内实践课程需要注意如下几点:
1.校内实践课程应紧接在理论课程后面,才能获得较好的模拟实践效果;
2.各院校应改变人文社科类专业少投入的偏见,积极建立模拟仿真试验室甚至是以校企合作的形式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
3.社区实习、社会调查、毕业实习等社会实践类课程是校内实践课程的有益补充,但常由于就业难以及就业的紧迫性而流于形式,应严格根据课程设置执行社会实践类课程,为学生创造真实的上岗环境,提高学生的思维、沟通、认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摘自:毕业论文怎么写www.808so.com
能力和专业素质,从而确立就业优势。

(三)据经济社会的实践变革动态整合不断完善专业课程设置

1.对内容重复的课程进行整合。以专业核心课程社会保险学为例,为使学生系统、完整地掌握社会保险理论和实践能力,可以考虑将社会保险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单独设置的专业课程合并为社会保险一门课程,通过适当增加社会保险的课时,达到整合学科体系框架的目的,并保证学科内容完整、连贯的目标。
2.不断更新社会保障理论及实践内容。社会保障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处于历史范畴的过程,只有不断吸收国内外最新、最先进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才能与世界接轨。只有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实践变革不断调整更新理论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才能使所培养的专业技能适销对路。
可以通过增设社会保障理论前沿等选修类课程,完成上述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动态调整,使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的社会保障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四、基于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社保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实践

天职师大2009年将社保专业列为本校12个重点教改专业之一,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以促进就业。本次教改将社保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于为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化的社会保障人才,由于社保专业设置在经管学院,学院的主干学科有管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故在本次教改中,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目标比较宽,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与企业社会保险和企业福利、社会保障基金运作、社区服务相关的专业实践技能。相应设置的主干课程有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社会学、社会保障概论、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
另外,为了凸显对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在上述理论课程夯实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本次教改围绕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水平提升从理论课程的任务驱动、实践课程的工作环境模拟、社会实践课程的岗位实操和专业选修课的与时俱进等几方面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一)专业理论课强调任务驱动夯实理论基础

任务驱动教学是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任务,学生通过完成这些任务将所学知识与技能真正内化的教学方法。本次教改以专业基础课组织行为学和专业课社会保险学为例,试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训练学生理解、掌握、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工作任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将来进行岗位实习奠定基础。以社会保险学为例,第一章“社会保险概述”的工作任务为社会保险相关关系,细分为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关系、社会保险与社会救助的关系、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的关系、社会保险与社会保障的关系、社会保险与经济的关系五个子任务。学生5人左右自愿结成一组,教师以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依据,分别把子任务落实给每个小组,小组运用查阅资料、讨论等方法,以书面报告和课堂演讲的形式完成任务,最后从主客观角度对任务完成情况做出效果评价。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启发和解惑,主要任务的承担者是学生,他们通过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深入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同时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经过一学期的任务驱动教学,学生平均成绩提高10%,特别是案例分析试题得分明显提高。成功的任务驱动改革经验可以推广至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等核心专业理论课程。

(二)校内实践课程注重营造环境进行仿真任务模拟

社会保障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至少掌握基本的专业操作技能,学校可以通过引进社会保障教学软件,建立模拟社保大厅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平台。以社会保险操作系统为例,在授课环节,教师以政府、企业及个人视角为切入点,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保障的工作任务及工作流程。在实践操作环节,全程模仿社会保险服务大厅工作内容,将学生分为三组,分别轮流担任工作人员、企业缴费人员、个人缴费者角色,相应的社会保险业务,以自己学过的知识和向教师咨询应对模拟工作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并以学生日常操作情况及表现为考核依据。天职师大的实践表明,在课堂上学生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政策把握不准确,教师将问题归类后,在实践课的最后一周进行统一解答和操作。经过一学期的模拟工作环境教学,学生们基本可以按照要求独立完成社会保险业务处理。此外,还可以将类似的校内实践课程推广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与实务、社会保障会计等课程,为实践课程选择适合的软件配合教学;而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则可以通过建立模拟法庭,结合案例进行教学。

(三)社会实践课程落实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升就业能力

学校可以争取机会和劳动部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民政部门、保险公司和相关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创造实际岗位实操和工作锻炼的机会,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天职师大经管学院目前已经同天津市津南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达成合作意向,由带队教师带领学生在人社局的各个部门及区县村工作站进行短期毕业实习,学生充当工作人员的助手,辅助社会保障相关工作,并深入工作站参与实际工作,既了解实际的社会保险业务流程、工作内容,同时又提升了职业素养,毕业后在新的岗位不但上手快,同时因为熟悉了解岗位工作内容和特点,对工作任务有准确的预期,离职率也会逐步降低,提高了保有一份工作的能力。因此,在课程设置中不但不能忽视社区实习、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课程,更应该监督这些课程的落实和执行力度,发挥其应有的实践能力训练作用。

(四)专业选修课程力求多元化为学生毕业提供多个出口

天职师大社保专业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要培养方向,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没有机会培养训练其他社会保障知识和技能。社保专业课程设置中增加了社会保障理论前沿讲座、社区与社会工作、社会政策等理论选修课,注重理论知识的多元化并实时动态与世界接轨。此外,课程设置中增加了与劳动社会保障岗位资格认证(LSSEP)、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指导师等资格考试相关的辅导课程,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以证书为载体凸现出来。这些理论和实践课程是根据学生毕业后的流向设置的,实现了课程设置和学生需求多元化的结合。
五、结论
在本次教改中,天职师大社保专业的课程设置,改变了传统的、一味强调理论的教学思路,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运用任务驱动、仿真模拟等具体的实践教学方法合理安排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配合设置多元化的选修课程,成功地提升了本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这些经验可以成功地推广应用到类似的经管类其他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为提升经管类专业毕业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职业素养做出有益的贡献。
参考文献:
周爱国.关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发展创新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08(18):20.
褚福灵.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科学架构研究[J].社会保障研究,2010(01):60.
[3]张学英.职技高师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改革: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视角[J].职教论坛,2011(24):20-22.
[4]李文琦.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误区与对策[J].新西部,2011(21):40.
责任编辑 葛力力

点赞:4703 浏览:10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