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及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更新时间:2024-02-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由于利率改革的需要以及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引起的外部环境倒逼,中国利率改革又推出重要举措,人行宣布进一步放宽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这无疑是向利率市场化迈出了一大步。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 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对市场利率变动的敏感性大大增强,依然在传统盈利模式下的银行业面临着利润被压缩的风险。面对这种形势,中国商业银行应该采取与时俱进的风险管理技术,规避利率风险,同时,应注重经营领域的改革,加强金融创新,转移利率风险。
【关键词】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风险管理
2012年6月7日晚,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2年6月8日起分别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并且自同日起,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这份公告中的一个突出亮点是,央行对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进行了调整,此前,央行一直对存款利率实行基准利率上限管理,对贷款利率实行基准利率的90%的下限管理。这一扩大利率浮动区间的调整举措标志着自2004年以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又一次重大进展。
利率市场化又称利率自由化,是指一国利率不再由政府货币当局控制,而逐渐由市场供需所决定的过程,即放松利率管制的过程。利率市场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利率决定方式的市场化,指利率水平及利率的品种结构、期限结构等不受政府的管制而由市场决定的过程;二是利率管理方式的市场化,指货币当局放弃以往通过硬性规定的方法调控利率,转而运用自有金融资源来改变金融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进而实现对利率水平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部分,利率市场化有利于中国金融市场向纵深方向发展,有助于反映差异性、多样性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求关系,提高金融企业对风险的判断和自主定价权,对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乃至经济体制改革而言都有着重大意义。但纵观国际经验,利率市场化改革都是一个跌宕起伏的过程,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经济基础和宏观环境相对较为薄弱,因而发展中国家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会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我国的商业银行,现阶段主要盈利来源是存贷款利差,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会面临更大的风险,所以及时完善风险管理就尤为重要。
一直以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都在稳步推进,对国民经济的运行于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改革是在探索中前进的,还需要面对诸多的难题与挑战。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利率市场化改革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展开。1996年6月,取消了按同档次在贷款利率加2.88个百分点的利率的最高限规定,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实现了银行间利率的市场化。次年6月,银行债券市场正式启动,同时放开了债券市场回购和现券交易的利率,实现了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19源于:论文摘要怎么写www.808so.com
98年,将金融机构对小企业的贷款利率的利率浮动幅度由10%扩大到20%,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由40%扩大到50%。1999年,允许县以下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最高上浮30%,将对小企业贷款的最高可上浮30%的规定扩大到所有中型企业。2002年,全国总共91个县的农村信用社开展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试点,将贷款利率浮动幅度扩大到100%,存款利率最高可上浮50%;统一中外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2004年1月,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0.9,1.7],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0.9,2.0]。同年10月,进一步放宽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同时允许存款利率下浮。不再设定金融机构(不含城乡信用社)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同时放开存款利率下限。2006年8月,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由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扩大为0.85倍,08年又扩大为0.7倍,到10年又恢复到0.85倍。
由此可见,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一直都在循序渐进地进行,坚持我国利率改革确定的“宜缓不宜急”的原则。

二、现阶段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宏观经济形势

(一)我国整体经济形势

利率市场化改革涉及国民经济最为基本的通货,牵一发而动全身,加之目前世界各国经济还未完全从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中恢复过来,所以一个安全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对利率市场化改革至关重要。
现阶段我国物价水平较为稳定。CPI持续保持较低水平,2012年5月份CPI同比涨幅仅为3.0%,创下了二十三各月以来的新低,而前几个月也基本保持在较低水平,可见中国经济已成功摆脱了通货膨胀的威胁。
与CPI一起公布的还有采购经理人指数PMI,PMI同比下降1.4%,也创下了近两年来的新低。一方面,PMI的走低预示着CPI进一步下降的可能性;另一方面,PMI的下降也证明了企业盈利能力的下降,经济下行的可能性增大,资金流动性趋缓。对于此,有舆论认为这主要是各银行在执行了一系列的紧缩货币政策后,由于存款准备金的压力而无法投放大量的资金造成的。显然,政策制定者也注意到了这一层面,从2011年底就已经开始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货币政策趋向宽松,但是信贷需求量却一直处于疲软的状态。如果在这个时候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整个货币市场的冲击是较小的。

(二)外部环境倒逼

其实,各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大部分是外部环境倒逼的结果,主动的改革倒是很少见的。比如,美国是典型的金融脱媒倒逼,21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导致通货膨胀居高不下,但是由于存在存款利率最高上限的规定,存款的实际利率其实为负,这样就导致大量的存款流向货币市场基金。在银行货币来源受阻,金融脱媒压力日趋加大的情况下,监管层不得不放开了存款利率的上限管制。
我国自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通胀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各大行的存款利率也是一直处于最高限水平。即使这样,实际利率也非常低。在这种背景下,银行的理财产品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成为商业银行变相吸储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存贷款市场的正常秩序,所以放开利率管制实质上已经迫在眉睫。

(三)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本着“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后短期;先大额,后小额”的原则,循序渐进地展开各项工作,已经基本实现了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境外利率的市场化,对接下来最重要的是短活期存款利率的市场化的改革作出了重要的铺垫。

三、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分析

利率风险管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对利率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理论和技术方法的要求都很高。我国商业银行普遍缺乏接受过这种系统培训的人员,大部分从事风险管理的工作人员对利率走势的预测和控制风险的能力较弱,制约了实际工作中利率风险管理工作的推进。再加上我国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负债结构单一,流动性强的资产负债,诸如同业拆借、可上市债券、回购等在银行全部资产负债中比例太小,很难根据利率风险衡量结果及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同时,我国金融市场上表外的金融衍生产品更是缺乏,这都对我国商业银行进行利率风险源于:大学生毕业论文范文www.808so.com
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利率风险的产生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利率本身的波动;二是银行的资产和负债期限匹配不一致。按照上述条件,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包括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
重新定价风险是指银行的主要资产—贷款,和主要负债—储蓄,二者由于到期日的不同产生盈利的不确定性。在分析重新定价风险时,需把受利率波动影响的资产和负债分成利率敏感型资产和利率敏感型负债。利率敏感型资产和负债的缺口越大,商业银行所需要承担的利率风险就越大。具体来说,如果利率敏感型资产大于利率敏感型负债,则缺口为正缺口,利率下降时会带来利率风险;反之,如果利率敏感型资产小于利率敏感型负债时,缺口为负缺口,当利率上升时会带来利率风险。
收益率曲线风险各种债券按照期限的不同连接的收益率曲线,其斜率会由于所处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而出现变化,分为正收益率曲线风险和负收益率曲线风险。前者描述的是长期债券的收益率比短期的高,这种情况没有收益率曲线风险。后者说的是长期债券收益率比短期的要低,产生收益率风险。
基准风险是指当贷款的其他条件与重新定价贷款的特点一致时,因参照的基准利率不同或利率波动幅度不同而产生的风险。现阶段我国贷款利率所依据的基准利率仍是由银行所制定,所以基准风险不会太大,但是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以及国内商业银行的国际化,以后也可能会以Libor等作为参考,由此而产生的基准利率风险也随之增加。
期权性风险是指银行客户有权在利率变动的情况下选择提前支付贷款或者重新存入某一存款,由此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比如在利率上升时,存款人可能会提早取回该存款,然后以更高的利率重新存入,以获得更高的利息收入。而在利率下降时,贷款人更倾向于选择提前支付贷款,而以更低的利率重新获得贷款,以减轻利息负担。这样会缩小银行存贷利差,带来利率风险。
由此看来,我国商业银行系统包含的利率风险比较大,特别是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时候,冲击带来的影响不会小。所以应提前做好利率市场化的准备,完善风险控制体系。
纵观国际经验,大多数国家在利率市场化之前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国民储蓄来发展经济,利率定价方面往往实行严格的管制政策,把利率水平控制在均衡水平之下,因此,一旦管制被取消,利率上升便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利率的市场化会对商业银行产生较大的影响,主要变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利率变化影响银行净利息收入。银行净利息收入(利息收入扣去利息支出后的余额)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利率变化直接影响净利息收入;其次利率变化影响银行的经济价值。利率的变化也会影响到银行资产、负债或表外业务的经济价值,从而影响银行的经济价值。银行的经济价值指的是银行未来的净流按市场利率贴现的现值,因此银行的经济价值依赖于利率的高低。再次存贷款利率调整的非均衡性使商业银行面临着基差风险。存贷利差缩小会导致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减少,另外,短期存贷与产期存贷利差不一致的情况下,由于资产负债结构不协调也会导致净利息收入减少。最后利率变动会引起借款人提前偿付借款本息和存款人提前支取存款的潜在选择性风险。当利率调高时,存款者可能提取利率较低的短期、活期存款而转存为长期存款。当利率调低时,贷款者则可能提前偿还未到期的贷款转而重贷利率更低的新贷款,所以利率的上调和下调都会使商业银行面临客户在不同程度上的选择性风险。

四、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的策略选择

(一)积极采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规避利率风险

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对市场利率变动的敏感性大大增强,要求商业银行对负债成本、资产盈利、重新定价的机会和对市场利率变动的预测进行经常性的综合分析。如果商业银行存在对利率风险的过度暴露,要及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使重新定价的利率敏感资产和重新定价的利率敏感负债相匹配,确保商业银行盈利水平不受利率波动的影响。例如,如果预测市场利率呈上升趋势,则可以有意识地将利率敏感缺口调整为正,即利率敏感资产大于利率敏感负债;如果预测利率呈下降趋势,则可有意识地将利率敏感缺口调整为负,即利率敏感负债大于利率敏感资产,从而达到规避风险,确保银行收益的经营目的。

(二)加强金融创新,开发金融衍生品,转移利率风险

一般情况下,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的管理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管理和套期保值两种方法。资产负债管理是指通过对表内科目的调整来实现利率风险的最小化或者赚取风险收益。简单地说,就是使缺口调整至符合利率走势,或者保持缺口为零。不过,在实际操作中,特别是在利率频繁变动过程中,这种方法实施起来难度很大。套期保值是指商业银行为现有的资产和负债头寸保值, 或作为某种将来头寸的替代品而采取的措施。这种方法通常是对表外科目进行操作,来减少表内科目的风险。商业银行应该积极开发金融衍生产品,如利率期货期权、远期利率协议、利率互换等,积极探索运用表外技术防范表内风险的办法。同时应增加货币市场交易主体和交易品种,扩大货币市场规模,消除货币市场分割的状态,加强市场间的融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该建立利率期货市场, 为利率风险的转化和分散提供市场手段。
此外,还应商业银行还应加强对风险管理人才的培训,加大对于风险管理工作的投入,提高风险管理在整个管理体系中的地位,以便更好地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冲击。
参考文献
阎庆民.中国银行业风险评估及预警系统研究[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5.
邵伏军.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风险及控制[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5.
[3] 朱小明,饶育蕾,刘湘云. 基于CKLS过程的国债利率风险计量的实证分析[J]. 系统工程,2011(08) .
[4] 肖燕,邹勇.利率市场化与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J]. 江淮论坛,2006(03).
[5] 李丽.基于VaR的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J]. 当代经济,2011(01) .
[6] 牟怡楠,陆能.利率风险的识别与度量——基于中国商业银行的实证分
析[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05) .
[7] 朱霞,刘松林.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J]. 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02).
作者简介:丛盼盼(1987-),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010级研究生;陈颖辉(1986-),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010级研究生;杜树增(1986-),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010级研究生。
(责任编辑:陈岑)

点赞:29897 浏览:135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