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被解放语言

更新时间:2024-03-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进入《南方人物周刊》以后,我常常两天写不出一行字来,交稿时间在焦虑中一再推后。
这种时候我总想起一家新华书店,而且还要归罪于它。那是小时生活的镇子里除游戏厅外惟一的文化场所,一百多平米的门店里一圈柜台,书架至少1/3是空的,其余的也稀稀拉拉,书少到不得不平放着,大部分是农业技术,红红绿绿印着猪瘟、梨树黑星病之类。
有一个架子是文学读物,最下面一层是《菜根谭》、《东周列国志》和《三国演义》,硬封皮。上面一排外国名著,有《白鲸》、《罪与罚》、《安娜·卡列尼娜》、《猎人笔记》。再往上是两层中国文学,流行本省的路遥、贾平凹和陈忠实,还有些别的,名字很;顶层是、、林彪和淮海战役被解放的语言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808s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
书店老板是国家的人,脑袋又方又大,像新闻联播的王宁。从马路经过,常见他站在店门口,从兜里掏出钱来,大拇指沾上口水一遍遍地数,像《小武》里的人物。在他统治下,绕过柜台翻书是禁止的。就算站在柜台外远远盯着,久了老板也要四处洒水,没了浮尘,人也赶走了。
刚上初中那会儿,王老板卖给我一本《怀念狼》,表情像是女儿嫁给了傻子。贾平凹在书里写商州野山的诡异故事,血光之灾、人狼大战。读到一段平淡的过渡:“我”和猎人坐在大树下,风吹过,叶子飘落下来——那一刻像活过了几万年而且还要天长地久地活下去,我第一次体验到文字的魅力。
这经历丝毫不稀奇,新闻报道也无法与文学类比。但对一个记者来说,那扇门一旦打开,就再也不能对自己糟糕的文字心安理得,再也不能容忍有趣的故事在自己笔下变成乏味的絮叨,再也不能接受前晚写下的一千字总在隔天早上摔碎八百。
2013年9月之前,我在都市报做时政记者,日报的报道节奏迫使记者形成了新闻写作的套路,即使是三四千字的长文也可以像填空题一样快速完成。名词、动词、形容词,通通遭到驯化,再跟中国政治奇特的语言系统强强联合,文本一点都不喜闻乐见。
事实上,当我尝试转型,发现表达中充满了砖头一样的词汇和句式,比如“事实上”。即使生硬地摆脱了“砖头”,语言依旧陈腐,毫无魅力可言。
年初,我试着写《外国人怎么看中国》,不仅用了第一人称,还对采访对象指指点点。编辑很宽容,说“大家讨论讨论”,结果的确不受认可,但我却像被解放了一样。后来这篇报道刊发在《南方人物周刊》上,虽然以杂志标准看十分粗糙。
4月份,北大卖猪肉的毕业生陆步轩回校演讲,我跟了两天,又用两天时间写了六千字。《南方人物周刊》在微博上贴出全文的时候,我正在芦山地震灾区的帐篷学校里,顺着“新华体”的路子被人拽着走。看到评论里寥寥几个“写得好”的评价,激动不已。新闻易碎、新闻速朽,但如果两个月后报道还能看的话,也不错。
那是我做记者一年零7个月的时候,同届进入南方报社的新人很多已经离开,包括最具理想的几个。我揣测,一定是难以忍受缺少创造力的琐碎了吧,彩票要是天天中也肯定乏味了。至于理想,少了机缘,和意志哪里还管用呢。
我感到庆幸。见到《南方人物周刊》同事一篇报道煎熬两个月,采访二十多人,近五十个小时的录音,字斟句酌、精神憔悴。我又感到汗颜。 WWw.808so.com 808论文查重

点赞:4399 浏览:16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