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文素质课程教学现状分析及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更新时间:2024-02-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当今世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我国高校为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开设了人文素质课程,然而,在大多数高校人文素质课程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高校人文素质课程教学现状令人担忧,主要表现为教学模式单一陈旧,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基于此,对于高校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也就非常必要。本文主要从教学方法、教学活动、课程考核等方面对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研究。
关键词: 人文素质课程教学现状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一、高校人文素质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当今世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1994年美国人文学科促进会发表了《挽救我们的精神遗产——高等教育人文学科报告书》,震撼了整个美国教育界,并引起了世界的关注。这份报告突出强调的是广博教育的重要性。结论是:“为未来的最好的准备不是某一具体职业而进行面窄的训练,而是使学生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的一种教育。”报告中竭力主张扩大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综合大量信息的能力和掌握语言技巧、批判性阅读、有效的写作、语言清晰和虚心听取意见的能力,认为这些都是提升人文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我国人文素质教育起步比较迟,1995年《教育法》的实施,强调全面素质的培养,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走上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它旗帜鲜明地反对把大学教育当做单纯学习某种职业技能的阶梯,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训练,它为我国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对跨世纪的教育发展及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目前,我国高校为了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不同程度地开设了人文素质课程,意欲使人文素质课程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人文素质课程教学也就具有非凡的意义,然而事实上,在大多数高校人文素质课程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从人文素质课程教学现状中可窥一斑。当下,高校人文素质课程教学现状存在严重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学校层面:重视不够。

目前,许多学校为了增强毕业生的专业技术能力,过分强调市场化和商业化,努力使教育结果直接转换成市场成果,“轻人文、重专业”的现象依然存在,以致忽略了教育最根本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格和精神、思想和境界、德性和智慧,出现了人文素质教育的“盲点”,导致学校对人文素质课程教学的重视不够,人文素质教育难以深入推进。特别是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表现尤其突出,他们在办学理念上以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调职业技能的传授为主,往往将其简单理解为纯粹的职业培训场所,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在此过程中却忽略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1998年教育部制定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特别提出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事实上,我国不少高校尚未将人文素质教育系统地纳入整个教育教学体系当中,特别是有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和一些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课程基本上还处于空白状态,人文素质教育普遍存在着形式化、模糊化和简单化等问题。人文素质教育在不少高校中陷入一种“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开设与否及人文素质课程所占比重,基本上取决于高校自身的需要和高校教育管理者的个人认识或重视程度。有的高校教育管理者仍然是按知识教育而非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待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不能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各类专业教育之中,对人文素质课程的认识是肤浅的。

(二)教师层面:教学模式单一陈旧。

人文素质教育内涵在于注重教育对象的价值取向和人格完善,主张教育要重视人性,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基于此,为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全面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加强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对人文素质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更多的具有职业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当前人文教育教师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不少人文素质课程教师对人文素质课程没有足够的重视,他们对于人文素质课程教学认识存在偏差。
一方面,一些人文素质课程教师在进行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中往往把人文素质教育与政治、法律和道德教育混为一谈,以为在这类课程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便必然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正因为如此,一些高校教育工作者传授以潜移默化为特质的人文理念时误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特有的理论灌输模式,习惯采用说教与灌输方式。由于教学模式不当,教学方法单一陈旧,导致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效果不佳,必然影响人们对人文素质课程的认识。另一方面,还有一些人文素质课程教师没有精准把握人文素质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往往把人文素质课程与专业源于:毕业www.808so.com
课程相提并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人文知识的传授,不少教师沿用传统的讲授式、注入式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单调,教学设计缺乏新意,导致学生认为人文素质课程无趣味性。无疑这种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模式是不科学的、低效的。

(三)学生层面:学习动力不足。

我国正处在新旧体制转轨换型期,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一些消极因素,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极易产生消极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和社会中存在的“重科技、轻人文”,“重专业、轻修养”的倾向性问题,使部分学生的知识价值观出现了偏差,片面理解学以致用,其结果是,只要他们认为没用的,就不愿学,也就必然在人文素质课程认识上产生偏差,往往认为人文素质课程无实用性,学和不学没有根本性区别,即使在学也仅仅是为了应付该课程的考试而已。
在人文素质课程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学习表现不尽如人意,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部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课程上学习动力严重不足,具体表现为:不少学生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错误思想,对自己在人文素质程里应学什么,如何学,达到什么要求缺乏思考。部分大学生有厌学情绪,认为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枯燥、乏味,想方设法逃课;有些即使人在课堂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打瞌睡、玩手机、聊天现象屡见不鲜。由于缺乏学习动力,一些学生往往持一种消极态度对待人文素质课程学习,找不到与自己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相匹配的学习方法,也无法自觉地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部分学生在人文素质课程的学习中,以消极态度对待课后作业,不愿也不会主动自觉利用各种学习途径开阔人文素质视野,等等,在人文素质课程学习中难以获得学习的愉悦感和成就感。源于:职称论文www.808so.com
WWw.808so.com 808论文查重

点赞:7637 浏览:24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