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初探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教学做合一”方式探讨设计

更新时间:2024-04-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为教育对象全面发展,成为会学习、会做人、会做事、会处事,受社会欢迎的“职业人”,夯实最根本、最主要的文化底蕴。这一目标实现需要我国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将“教”、“学”、“做”合一。转变观念,优化课程,提升教师素质,改革教学方法,创设校园文化,完善评价机制,并且处理好教、学、做,师与生,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从而构建起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新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教学做合一”
1009-4156(2012)12-133-02

一、“教学做合一”模式的内涵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不再做上用工夫,教不成教,学也不成学。”可见“,教学做合一”以“做”为中心,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知识的应用性,从根本上克服了职业教育教与学相脱节、学与用相分离的弊端。
在一些高职院校中,人文类课程教师只管“教”,不管“学”,教师眼里没有学生,没有学习,只有教书,更不要说“以‘做’为中心”了,而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只要把教师提到的“考点”标注出来应付考试就达到了学习要求,出现了教与学的脱节,再加上脱离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教学内容,使得人文素质教育课成为知识的灌输课,课堂局限在教室里面,没有活动、没有经验、没有体验。这些知识只是应付考试的工具,无法在实际生活中去运用,无法影响学生的行为举止与道德选择。
“教学做合一”要培养的是手脑双挥、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才,它作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方法论,是职业教育的根本方法,也是当前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应该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只有坚持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才能使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紧扣职业岗位和社会的要求,实现教育与生产、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二、以“教学做合一”为指导,构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体系

(一)优化“教学做合一”的载体—课程

1.优化人文课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只能以“两课”必修课为主导,以人文选修课为主体,以人文讲座为补充,并增加案例性课程和活动课程,这也是“做”的要求与体现。这两类课程是学科课程的延伸和有益补充,像为某一门学科设计的案例课、各种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由于这两类课程更多地融入了学生的自我体验成分,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所产生的效果有时要优于学科课程。
2.利用第二课堂。拓展人文教育的空间。第二课堂人素质文教育应重点抓好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首先,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可以更好地感受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质;学生组织社团,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锻炼其自我管理和团队协作能力。其次,面向企业和行业开展的社会实践,不仅拓展了人文素质教育的空间,深化了课堂教学,而且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来自现实的社会实践,即“做”的人文教育比在学校的教育更深刻、更直接、更持久,更能有机地将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结合起来。

(二)提升“教学做合一”的主导——教师

首先,高职教师要转变观念,从而实现自身角色的改变。教师要从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动性的体现,贯彻“教学做合一”思想,给学生启发性的点拨、指导和鼓励,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促使学生深入思考,通过实践加深理解,使学生从模仿应用逐渐发展到将各种方法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其次,高职教师要提升自身的素质。要坚持“教学做”合一,在“教”中“学”和“做”,在“学”中“做”和“教”,在校企合作和校内外培训中提高自身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带给学生最新的科技与人文知识,激发其学习兴趣。

(三)改革“教学做合一”的途径——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人文类课程的教学要走出纯理论讲授的教室,改变过去“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以及过分强调完整性、系统性、讲细讲透的教学要求,要坚持“教学做合一”的思想。首先,教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人文素质教育不只是一个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传播的过程,还是一个将知识“内化”于受教育者身心之中的过程,而这一“内化”的过程,离不开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其次,要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教师要让学生“做”,在教学过程中,大力推行启发、对话、讨论法、情景模拟法、案例法、问题引导等教学方法,强调教学相长、师生互动,以帮助学生将人文知识内化成人文素质。最后,采用渗透的教学方法。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时间上有保证,具有广泛性、持久性的特征,更重要的是易于学生的吸收和消化,使学生真正做到智育与德育的同步提升。

(四)创设“教学做合一”的环境——校园文化

浓厚的人文校园文化氛围对高职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及美好人格的塑造、高尚情操的陶冶具有重要的潜移默化作用。为此,高职院校需要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包括整洁和绿化校园,确定校训和行为规范,大力改进图书资料、实验室设备仪器,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等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生动活泼、具有学校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面向企业和行业开展社会实践,开展体现职业人文特点的社团活动,不仅有利于调动高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人文精神养成等具有重要作用。

(五)完善“教学做合一”的重要保障——评价机制

当前,高职院校的评价制度往往侧重于具体技能的训练和考查,很难发挥其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导向作用,为此需要完善学生评价机制。
1.要确立学生人文素质的评价指标。对学生人文课程的学习评价,不应单纯看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理论程度和实践能力情况,更要通过科学的测评指标体系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化情况做出科学、有效的评价。
2.要运用灵活多样的人文素质评价方式。一是要从多维度灵活进行,杜绝全面量化、固定化和模式化;二是评价要体现一种“人文关怀”,不应对学生造成过重的负担和压力,如必修、选修人文类课程的考核,不单是卷面考试的方法,还可以采取论文和社会实际调研相结合等形式进行。

三、处理好“教学做合一”中的三种关系,促进高职人文素质教育

(一)教、学、做的关系

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互动,是实现人文知识向人文素养内化的动能,而这离不开教、学、做的关系的正确处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并且还要重视“做”。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要“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始终将“教”、“学”、“做”看成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

(二)师与生的关系

第一,确立师生平等观。教师要明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而教师自身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发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二,重视师生间的“教学相长”。陶行知认为要教学生向前上进,非自己向前上进不可;他还主张要向学生学习,不愿向学生学习的人,不配做学生的老师。

(三)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整合,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人文素质教育必须既重视课堂教学,又重视课外活动。在课堂教学中,讲明、讲深、讲透人文知识,在课外活动中,创造学生与同学、与教师、与社会有关领域、与现实问题直接接触并了解的机会和平台,开展有针对性、有影响力的文化科技创作、创新性研究和探索、社会实习和考察,以及各种学生社团活动,并且在各种课外活动中加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激励,形成有利于学生把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养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辅相成的运行机制,从而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
[李雪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学。张景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陕西商洛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点赞:23693 浏览:100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