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述中国中小贸易企业国际客户丢失与外销渠道重构

更新时间:2024-02-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中小贸易企业的存活状况概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12年我国进出口商品总值为38667.6亿美元,与2011年相比仅增加6.17%。同时海关的数据还显示中小贸易企业的出口主打产品的出口业绩堪忧。具体见表1。
表1的数据表明,我国中小贸易企业出口的主打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缓慢。事实上,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及欧债危机的爆发,很多中小贸易企业丢失了大量的欧美客户,出口额出现了大幅下降,从而不得不去寻求新的增长点。而电子商务则成为其必定选择。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2012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2012年使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中小企业已达1700万家,而《2011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前的2007年,这一数据仅为810万。2012年的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7.85万亿,同比增长30.83%。其中,B2B交易额达6.25万亿,同比增长27%;网络零售交易规模达13,205亿元,同比增长64.7%。
应该说,国内的中小企业(包括中小贸易企业)在电子商务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使用电子商务平台时,主要面对的是国内市场。在海外贸易方面,大多数企业只是初步涉及电子商务。据统计,目前仅有4.5%的出口企业已广泛的将电子商务应用于国际贸易,有31.2%的企业初步开始,28.7%的企业已着手开展,12%的企业已有考虑,还有23.6%的企业还没有考虑。

二、中小贸易企业丢失国际客户的理由分析

(一)次贷危机及欧债危机的持续影响

自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后,危机逐渐在西方国家蔓延。危机所及之处,经济低迷、失业率上升,许多消费者开始节约开支,减少甚至取消了相关商品的需求与购买。于是,欧美相关企业也就减少乃至取消相关商品的进口,这是导致国内中小贸易企业丢失国际客户的重要理由。
同时,危机爆发以后,美欧相继加强了贸易保护主义。作为美欧的主要贸易伙伴的中国,也就成为美欧贸易保护的重灾区。一方面,他们提高各类非关税壁垒,将中国大量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拒之门外;另一方面,开展大量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征收高额关税,迫使很多产品和企业退出欧美市场,甚至采取相关行政性规定或命令将中国企业驱逐出境。
据商务部统计,中国已连续17 年成为全球遭遇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摩擦形式不断翻新,涉及产业不断扩大,发起国别不断增加,体制机制性理由逐渐增加。2012年第一季度,国外对中国产品发起贸易救济调查16起,涉案金额近30亿美元,分别是2011年同期的1.8倍和2.4倍,而且新贸易摩擦案件的预警信息不断,严重影响国外进口商和中国出口企业的信心。欧美金融市场功能尚未完全恢复,银行借贷能力受限,进口商资金压力增大,中国出口企业收汇风险上升。

(二)国外客户发生支付危机甚至破产,传统外销渠道丢失

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各国金融机构纷纷收紧银根,一些国外进口商资金链面对断裂危险,不得不通过拖欠货款方式,向中国企业转嫁风险。美国某研究机构2008年5月6日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4月份美国企业申请破产保护的案例达到5173件,较上年同期猛增49%。中小型外贸公司没有建立独立的外销渠道,国外进口商是其销售渠道的重要环节,当国外进口商破产,也就意味着中小贸易企业的外销渠道丢失。2008年以来,除个别月份,我国中小贸易出口新订单增速显著放缓,部分商品订单严重萎缩,出口增速近几年下滑明显,正是传统外销渠道丢失的后果。

(三)人民币升值推高产品

2005 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人民币汇率弹性逐步增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2012年12月31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兑人民币6.2855元,1欧元兑人民币8.3176元,100日元兑人民币7.3049元,1港元兑人民币0.81085元,1英镑兑人民币10.1611元,1澳大利亚元兑人民币6.5363元,1加拿大元兑人民币6.3184元,人民币1元兑0.48865林吉特,人民币1元兑4.8528俄罗斯卢布。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压缩了国内出口商品的优势空间,使其国际竞争力下降,出口量大减。

(四)原材料、劳动力成本上升,推动出口商品上升

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我国农业部门的大量富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劳动力成本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特别是2005年以来劳动密集型出口行业的迅速发展,也逐渐推动了劳动力成本上升。仅2012年上半年,中国城市居民工资收入相比去年同期增长13%,农民工工资也上涨了14.9%。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是推动出口商品上升的重要理由。
原材料成本的上升是推动出口商品上涨的另一重要理由。环球资源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74%受访供应商表示,他们在2010年调高了产品的出口。事实上,自2009年中期以来,绝大多数原材料出现较为快速的上升,有色金属材料类购进指数在2010年3月达到132.8的高位,且数月在120以上高位运转;燃料动力类指数也在2010年3月达到125.6,该指数同样有几个月超过120。2011年4月,多个国际原油市场超过120美元每桶,钢材也震荡走高。2011年3月煤炭也是持续上涨,第24期环渤海动力煤指数综合平均价位773元/公吨,在境外,纽卡斯尔港和北欧三港动力煤也出现上涨,分别为123.89美元/公吨和128.98美元/公吨。伴随着原材料成本的上升,物流、房租等一系列成本的上升进一步推高了出口商品的。

(五)国外进口商抢占电商渠道,降低货源成本

在本国有效需求降低和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下,国外进口商为刺激有效需求,努力寻求较低的商品。因此,国外进口商果断抛弃传统进货渠道,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将进货渠道扁平化,以降低进货成本,降低售价,增加销售量。同时,欧美日韩等国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加快了商务电子化进程。

点赞:30081 浏览:13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