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解析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哲学

更新时间:2024-01-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追寻的美好理想和愿景,其全称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毫无疑问,也就是和平共处,和睦协调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代表的是一种明确性的社会生活平台,它能克服或避开生活中的一些困境或者危险,提供一个更加安全、舒适、稳定的社会环境,令人更加愉快的生活其中。在马克思哲学的思想之中,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和唯物辩证法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唯物理论、策略论的基础策略。关于和谐社会的存在形式状态的理由有许多看法,而这些不同见解便体现了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内涵。
关键词:和谐社会 马列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知识倾向
1673-9795(2014)02(b)-0007-02
1 和谐,人类一直以来的追求
因为人的特殊存在使得人自存在开始便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异于自然及其他生物的存在。因为人们意识到自身周围的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所以人就可以感觉到周围危险的存在,故此人不得不追寻一种确定性的,与自然和其他人通过和谐来避开危险。一般认为风险总是与不确定性有关,而确定性与可控性及稳定性是有关联的。确定性成为了人们存活下去的保护屏障,和谐社会刚好就在于人们确定性的追寻中,所以通常被认为是解决社会理由的最终解决策略。
自古以来人们妄想通过神话、巫术甚至理智去寻找、确立和谐法则,试图建立一个永久的和谐社会状态,但是如果不能征服命运,那也只能是空想而已。假使可以感知命运、认识命运、顺从命运,那么就可以避开命运的力量所带来的失败。这便是马克思哲学出现之前人们寻找确定性的普遍策略。对于那些一开始就依靠自己的力量,通过不断努力、奋斗,以此来转变自己身处的环境的人来说,和谐社会的起源就是人们的不同境遇,发展于人们随不同境遇而不断变化发展的创造性活动,和谐社会就是随着人们身处的环境变化而变化,随着人身处环境的发展而发展的。马克思哲学开创的和谐社会的探索之路说的便是这个。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和谐社会并不是人们永久的避风港,它应该是人们人生路途中的驿站,不应该凌驾于人本身的存在。虽然说和谐社会是人们一直以来苦苦追寻的东西,但是这并不代表人们在追寻的是一种长久性的,换而言之就是永久性的和谐的存在。永久性的永恒本身存在就是一个不可能了,更不可能说去追寻。和谐社会在人们不断地质疑、不断地争论之中逐渐变成了一种存在,一种关于反思的存在。在历史中的任何一个相对和谐的时间段都会在人们追寻新选择的过程成一种可以被修订的选择,还有一些的和谐阶段则被人们否定。历史就像一个容器,容器里承载的都是有保质期限的东西,没有东西是永恒不变的,而每一次的转变都不代表下一次还可以这样转变。
2 确定性,追求和谐的知识倾向
在古希腊哲学中存在一种追求知识的倾向,他们把一个与多个、不变与变化、真理与谬论、善良与邪恶一一对立起来,以此作为寻找世界统一的观念,追寻事物之后的那些不变的规律和这些事物形成的理由。把和谐社会当作是思想体系并进行研究的第一个西方人是柏拉图。从正义概念进行分析,柏拉图正是以此作为研究起点,并且从这开始展开了他理想国度的追寻之路,但是柏拉图研究的理想国度是作为观念的国家,它强调的是前人的经验与自我的理想之间根本区别。古希腊哲学家们对理想社会的研究是寻求统一的理念,这种理念的获得来源于人的认识、静观、沉思[1]。对于一些会涉及到比较特殊情境的实践活动来说,那些特殊的情境是变化不定的、是不可复制,独一无二的。但是人是实践活动参与者,因为人本身就存在不确定的因素,这就使得实践活动的结果是不可预料的。
因为人的不自信所以人们渴望超脱自我。人们认为在一定的认知领域可以达到某种超越人的实践困境的境界。通过实践认识所获得的实在,构成了其他活动的经验,是真实的标准和尺度。主客体分离是知识性倾向的前提。在和谐社会形成过程之中历,我们会发现了的巨大认知倾向。单单就人存在这一方面上看,人的自由与追寻和谐的只是倾向是息息相关的。
人们试图寻找一种外在的保障来避开掉个人的责任和自由的负担。为了能够掌握社会的变化以及获得存活及自由的保障,人们形成了这样的信念: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规律、价值的发现和认知。但是人的信念在唯一的支配者即现实的面前,所有的人类仿佛都变成统一的个体,所有信仰好像都被清零。虽然人们好像是失去信仰,当时人们还是可以从其中得到新的力量,一种新的灵魂,犹如被救赎般,个人的存在都被超越。
3 不确定性,追求和谐的行动倾向
社会应该具有的职能是寻求确定性来获得保障和安全感,这也是人存在的前提。但是确定性不是社会发展的目标,但却是人不断超越的给定状态,是过去的代表。和谐社会对确定性的寻找能够让人们进一步地超越这种确定性,它始终建立在个性的批判及超越的活动之上。在这一方面上康德的贡献十分巨大,他的功绩在于他使传统古典思想倾向更加明显化了[2]。
康德认为知识是受宇宙的客观组织决定的,对自然的认识可以用这一认识来解释说明,康德的认识论从客体回到了主体。人们通过康德的认识体系了解到自身所存在的力量,人们开始渴望挣脱命运的束缚,渴望摆脱命运的压制。这一表现表明人们开始从神权信仰想人权转变。康德的先天的形式、范畴,使得人们的实践获得了确定性和安全性,但是人们的认识还仅仅是停在概念及心理认识的过程之中。康德的观点是将和谐社会的建设归结于人的存在,这并不是哥白尼当初提出的革命的实质,只有马克思完成并且解释了这一实质。马克思主义思想不仅指出了唯物主义的直观性,而且还指出了唯心主义的主观性。它们的共同点是不知道或者忽视人的感性行为,抬高理论而忽视实践。通过人的活动还有人的存在来使得和谐社会的发展这才是确定性真正寻求的东西。
旧哲学的中心是思维和心灵,新哲学的中心是人的存在,即现实个人的感性的活动,它是一种自然的活动进程,但是这进程是欠缺的,是不完美的。它需要人解析马克思和谐社会的思想哲学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808s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们通过不断地选择、试验、操作得出一个可以更加自由活动的结果。理念成为人们自由思维的一个方面,成为人活动的产物。理念、规律是人们历史活动的产物,作为人们说认识的事物,它们是在人们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重新计划和打点过的,是人工生产之后的产物,它们是通过人为的活动,在此之后又加上修正和验证的对象。世界是“人化的自然”。
4 和谐,超越性的现实运动
和谐社会是人存在过程中表现出的相对平稳、和睦的状态,它具有相对性、暂时性、可变性。它的前提是不断地超越人存在的目前状况,把实现人的自由作为目标。它就是人活动的本质即本身,它存在于人活动之中。人的自由是人的一个任务和义务,是设定的。所以为了自由,我们不得不去创造一个和谐社会。很明显,假如人们简单地遵从人的本能及客观规律,那么他绝对不会自由。依靠他人的实践结果来使得自己得到保障,这远比自己判断、选择来的容易,更不必说人存在的本身就需要面对太对太多的危险,所以在现实中,面对困难,多数人会选择前人的策略,通过模仿别人来解决理由。这表明一旦可以减轻负担,人们就会主动减轻包袱,以一种舒适安定的方式面对生活,这是天性。
真正的和谐社会是靠每个人努力创造的一个过程,是人们为了超越现存状态的不断策划的一个过程。站在人存在的角度看,和谐社会就是一种社会存在的状态。在马克思哲学里和谐社会就是人类行动的指向,是人类发展中不断超越的持续的状态。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内容直接地表明了这么一个观点:和谐社会就是人存在的本身。马克思思想哲学自始至终都是把未来的和谐社会当成是人存在的超越的必定过程。马克思再一次强调:和谐社会不可能是在必定性之中寻找,也不可能是在必定性的范围之外设定一个理想社会形态[3]。
5 结语
马克思思想哲学无疑是在告诉我们和谐社会就是一个自由的国度,创造和谐社会也就是自由的实现的一种过程,是对现在状态的超越。通过对目前状况的客观看法和批判见解来确定和谐社会的自身,和谐社会是对一个更加自由、更加的世界的希望。和谐社会是人自始至终的理想,是全人类的梦想。
参考文献
[1]曾德胜.人类的美好追求人的治国理想——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Z].广西社会科学院,2005.
[2]苏承英.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和谐社会思想[Z].甘肃:甘肃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9.
[3]王为.马克思的和谐社会思想及启迪略论[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5-17.

点赞:3677 浏览:8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