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论刘雪庵艺术歌曲创作手法和艺术特点

更新时间:2024-02-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前言
艺术歌曲最早形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西欧,这种声乐体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传入中国,这种体材的发展在推动中西文化交流、总结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推动中国声乐事业也是有不可估计的推动作用。刘雪庵是中国近代早期艺术歌曲的重要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在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中曾经起到过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以刘雪庵的艺术歌曲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中国艺术歌曲从最初的简单模仿西洋艺术歌曲到最终中国艺术歌曲的的形成,探讨刘雪庵艺术歌曲的创作手法和艺术特点。

一、刘雪庵艺术歌曲概况

刘雪庵的艺术歌曲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更有高度的功能性,即作为电影歌曲或者抗战歌曲被更多的人所接受,这也是同一时期其他作曲家的作品所不具有的。例如在电影歌曲中,有的是刘雪庵作曲后经人填词而成,如《何日君再来》;有的是刘雪庵为电影作曲后,由于各种理由未在荧屏上播出,如《长城谣》、《思故乡》;有的是歌曲完成之后,刘雪庵又将其与歌曲意境相应的电影相结合,作为插曲在电影中播出,如《飘零的落花》、《早行乐》;有的则是专门为电影所作并同时播出,如《掌上珠》、《孤岛天堂》等。
由于电影内容与情节需要的不同,从歌词的内容看刘雪庵的电影歌曲中有表达保家爱国思想的,如《出征别母》、《中华儿女》,也有表现人生苦乐哀怨的,如《光明在望》、《飘零的落花》。作曲家既不能脱离电影的需要而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创作,也不能只为了电影而失去了自己的创作个性。这一特点不仅可以在他的创作中体现出来,在他发表的文论《电影歌曲应该注意的理由》中也有着直接的思想理论①。

二、刘雪庵艺术歌曲的创作手法

刘雪庵的艺术歌曲在旋律的谱写上采用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相关的音乐要素,并遵循中国语言朗读的规律。他在创作中恰当的运用我国的民族调式调性,将西洋的创作技法作了“民族化”的探索,注重钢琴伴奏织体的写作,在歌曲创作手法上独具特色。

(一)民族调式调性的运用

刘雪庵是黄自的四大弟子之一。他在国立音专系统的学习了西方的作曲理论知识,为他的音乐实践打下了稳固的基础。同时,在他自己的创作中还始终在探索着一条具有民族风格,符合民族审美意向的道路。他十分擅长五声音阶的运用,这一点在他的艺术歌曲创作中十分明显。其中,以五声调式为主进行创作的歌曲有:《掌上珠》、《何日君再来》为bB宫五声调式,《长城谣》是F宫五声调式,《飘零的落花》为加“fa”“si”偏音(以经过音的性质出现)的bE宫五声调式等等。刘雪庵对这些歌曲的创作是以宫调为主,运用起来充分发挥了中国五声调式的特点,易于被广大听众所接受。

(二)西洋创作技法的“民族化”运用

刘雪庵在学术上大力提倡民歌,1946年在他编辑出版的《民歌选集》自序中,充分肯定了中国民歌的地位和影响。并主张洋为中用,应用进步的科学理论与技术,为我国创作出具有中国风味的民族音乐。中国民歌的音乐形式短小精干,大多以乐段为基本结构单位,如《红豆词》在结构上为带再现的二段式,《追寻》在结构上属于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刘雪庵的作品大都符合民歌的这一特点。②

(三)钢琴伴奏的写作

刘雪庵的艺术歌曲对钢琴伴奏织体的写作尤为注重。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不同于其它声乐题材的伴奏;这体现在艺术歌曲的伴奏具有深刻的表现作用,通俗的讲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情同手足的关系,可以说伴奏在帮助歌者准确的把握作品内涵的同时又尽量去使歌者在表达作品内容上表现的淋漓尽致。因此要真真正正的去做好钢琴伴奏这一工作,往往要比演唱者所作的工作还要多。

三、刘雪庵艺术歌曲的艺术特点

中国早期的艺术歌曲多采用文学性较强的古典诗词或近代诗词,在音乐语言上趋于民族化,这体现在了广大作曲家在表达思想时采用中国传统音调和民族五声调式相结合,同时也是对西洋大小调式的突破。艺术歌曲在结构上深具意境化也是作曲家的目标之一。在刘雪庵的创作中除了具有这些特点以外,还有以下几点:歌曲具有艺术性和功能性的高度统一,另外,作为一首既能独唱又能齐唱,既适合专业演唱又能兼顾业余群众歌唱的歌曲,最关键的因素莫过于在音域和音区方面的恰当处理。

(一)词与曲的完美融合

早期中国艺术歌曲在创作技法的所应用的手段概括的讲就是冲破传统的主要以单音体系为表现特征的音乐表现形式,向具有和声、复调思维的西方创作方式上迈进,在这些创作中,艺术歌曲的诗性和音乐性得到了充分的诠释。
刘雪庵艺术歌曲独唱曲的旋法和结构大都与中国传统民歌有着类似的特色:旋律质朴自然,容易上口,曲调建立在五声调式上,听起来亲切、优美;节奏平稳,无大变化,歌曲具有较浓的叙事性;结构论刘雪庵艺术歌曲的创作手法和艺术特点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808so.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简练而规整,很多歌曲可分四个乐句,其关系可视为“起”、“承”、“转”、“合”。从刘雪庵的歌曲中,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上述的创作理念,即他在词曲结合符合基本规则的基础上,注重词意表述的合理安排这一特点。

(二)歌曲的民族化特色

刘雪庵的艺术歌曲多数都是民族风格和抒情气息都很浓厚的艺术歌曲。悲愁伤感的歌词,委婉细腻的曲调,清新古雅,耐人寻味。由于作者师从黄自学习了西方作曲技法,因而刘雪庵的创作具有一定的西方旋律特点。可以说是民族音乐风格与西方作曲技巧相结合的经典范例。歌唱时“咬字”的关键在于字腹以及字与声的结合。比如他的艺术歌曲《红豆词》,通观全曲,五声性旋法是本曲一个最主要的创作手法。如主题句中作者就采用了一连串的五声性下行模进手法,旋律线条婉转起伏、圆滑流畅,具有典型的民族性音乐语言特点。③该歌曲旋律音调含蓄内敛,与古典诗词相配,高雅脱俗,带有鲜明的东方音乐审美情趣。
结语
刘雪庵是近代伟大的中国作曲家之一,是一位被载入《大英百科全书》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历史片段的一个缩影,也是不可或缺的文化遗产。他的作品尊重中国民族音乐传统,在不断探索和勇于创新的基础上形成自己鲜明的特点和艺术风格;在自己半个多世纪的辛勤努力下,他所培养的人才和创作的作做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更丰富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宝库。(作者单位:聊城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匡惠:《刘雪庵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J],《音乐学院报》,1985(6).
[2]王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3]唐瑰卿:《简论中国近代艺术歌曲及其演唱》[N],《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5(2).
[4]湖田红:《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艺术歌曲》[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1(2).
[5]赵振民:《声乐理论与教学》[M],上海,上海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6]许讲真:《歌唱艺术讲座》[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7]朱小屏:《浅析中国早期艺术歌曲的特点及其演唱技法》[N],《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8]蔡忠德:《中国音乐美学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注解
①湖田红:《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艺术歌曲》[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1(2).
②李先龙:《泣血情思叹红豆析刘雪庵歌曲艺术特色》[J],《广播歌选》,2007(12).
③蘧得芳:《歌曲的艺术处理及演唱》[J],《西安文理学院音乐天地》,2008(7)。

点赞:4644 浏览:11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