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高等学校艺术理论课程教学方法创新

更新时间:2024-03-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高等学校艺术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主要是针对高校艺术专业本科阶段的纯理论课教学,范围包括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学专业、绘画专业和雕塑专业的史论课程。这里以中外美术史论课程教学为例来探讨高等学校艺术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策略。很多学生对纯理论的美术史论课程不太感兴趣,往往学习得非常被动,到课率不高,知识掌握不好。理由实际很简单,主要是授课内容和教学策略比较乏味。根据美术史论课堂教学实践经验和学习交流体会,要提高美术史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还得从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中外知识对比三方面创新教学策略。

一、优化理论课教学队伍,提高教学水平

老师的美术理论知识水平不高,教学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学生的史论知识是肯定掌握不好的。所以要真正提高美术史论课的教学水平,首先应从教师队伍抓起。除了一些专业性很强的艺术院校有史论专业外,很多地方高校由于没有专门的美术史论教师,往往采取专业技法老师兼课的形式。虽然专业技法老师在讲述作品时会比较专业,但在纯理论知识方面会存在明显的不足。有的学校也有聘请非美术专业的理论教师讲授艺术专业的美术史论课,比如教历史的、教文学的或者教哲学的老师来上艺术专业的美术史论课程。虽然能比较系统和客观的讲述美术的历史和基本理论,但对美术知识的贫乏是不言而喻的。以上两种反常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一些艺术院校理论课师资的缺乏,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过分的强调艺术创作,而忽视了起码的科研项目和论文。人才引进上只重视专业技法老师的引进,而忽视理论人才的培养。对已有的授课老师进行培训和引进专业的美术史论老师是解决理由的首要办法。学校要在政策和经费上支持一些愿意上理论课的专业技法老师去进修学习,让他们真正具备理论教学的本领和策略。而有的老师出于提高自身水平和科研兴趣的需要,也对向史论方向专业领域的转型是比较愿意的。
美术史论课程主要由《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和《美术概论》构成,三个课程彼此独立而又相互联系。但在实际教学中的授课教师安排上,有时并没有考虑连贯性,任课教师也会不尽相同。有的学校国画专业老师上《中国美术史》,油画专业老师上《外国美术史》,虽然在课程特色上发挥了各自的特长,但对于学生来说就会有种“各说各的”的感觉。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也有一个熟悉和了解的过程,学生和老师的磨合也需要一个过程,一段课下来师生关系刚刚比较默契了,下一段课突然又换了新面孔,教学水平和质量上肯定受影响。所以在教学师资的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史论课程的连贯性,让老师和学生在教学上能够真正地亲密无间起来。

二、优化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制定和微调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优化课程设置,考虑理论课与技法课的衔接和协调。例如《中国美术史》可以安排在有中国画技法课的学期,而外国美术史可以安排在有油画、雕塑课的学期,等等。学生在学习技法实践时可以在史论课上得到深思,在学习理论知识后又可以在技法实践课堂上实际运用一番,这样互动性在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中得到了一个较好的途径,无形中增强了整个教学的效果。在制定美术史论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时,在课时安排上适当降低讲授课时而增加指导课时,考试要求也可以增加考察报告和总结。美术史论课一般是通过电子课件教学的,虽然有一些美术图片资料,但教学手段还是显得比较单调。为了增加指导课时,可以安排去当地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参观,也可以观看一些视频资料。在实际的观看和交流中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印象深刻的是实地考察,用实物代替图片能起到“睹物思人”的理想效果。讨论课与辩论赛也是指导课时必不可少的环节,针对一些疑问的课堂讨论和辩论,提供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的平台,既锻炼了学生的口才能力,也增强了学生对美术理由的深思和对知识的消化。
与高中阶段繁重的学习任务比较起来,大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时间较少,而课外自学的时间还是比较充裕的。所以怎么把课堂内与课堂外结合好,也是一个重要的理由。建立健全小型的美术作品陈列馆和图书阅览室,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及时翻阅与查询美术资料。陈列馆陈列的不一定是原作和真迹,也可以陈列一些高仿复制品或者高清图片。图书阅览室要考虑照顾到中外美术各个时期的覆盖面,也要有一些比较前沿的学术动态类期刊。学校提供一个良好的课外学习环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定期组织一些艺术短评和知识竞赛,培养学生对理论课的兴趣,让学生真正能够学有所用,而不仅仅把掌握美术史论知识看成是考研的工具。经常邀请一些史论专家来学校讲座,既拓展了史论课教师的交流平台,又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三、运用对比研究,创新教学策略

高校的美术史论教学主要是围绕中外美术的发展历史和理论建构来进行的,通过中西比较来探讨创新美术史教学的内容和策略,教师除了讲授课本知识外,还可以进行比较教学研究,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又能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在教学运转过程中最突出的理由是在讲授美术史论课程时也是根据教材分别讲解,彼此没有联系。特别是《中国美术史》和《外国美术史》两本教材本身也只写明各自的历史脉络和细节,各自内容独立、互不干涉,缺乏中西美术比较内容,特别是中国美术史是按朝代顺序来编写的,教材有些作品没标注具体年代,往往由朝代来代替,而外国美术史却按照年代顺序编写,这样在美术史学习中学生很容易产生混淆,不利于知识的掌握。例如著名的画家顾恺之,教学中一般只会说是东晋画家,很少会讲是公元4世纪的画家。在美术史论课程教学中进行中外美术比较研究,是创新教学策略的较好办法。比较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是人类认识事物过程中的常用的思维策略。比较研究是当代文化的新型学科,现已被广泛运用于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美国比较教育学家贝雷迪著有《教育中的比较策略》。比较研究是教育教学的策略,在比较中学习,在比较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巩固。比如公元前5世纪的中国是春秋战国时期,而公元前5世纪的欧洲正值古希腊文明鼎盛时期,两者的美术有什么不同都是需要比较研究的。再者,17世纪的中国是明末清初时期,而这时的欧洲已经建立了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荷兰共和国,这时中西方的美术有什么联系和不同,也是很值得在教学中进行比较的。在《美术概论》这门纯理论课中,通过中外美术艺术语言比较,能较好地掌握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理解和分析中国工笔画与西方写实绘画的不同历史源起和发展过程,中国写意水墨画与西方表现绘画的不同文化背景和侧重点,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不同哲学精神,中西方绘画材料的不同影响了各自的绘画语言和形式,导致中西方在各自的艺术追求上走上了不同的方向。以上所说的中外美术对比是横向的比较,对比教学的开展也可以是纵向的对比研究,美术发展的前后对比也能促使学生进行总结,增强对美术知识的理解力,在学习中主动地分析各个国家和各个时期的总体特征。丰富和完善美术史教学内容,改善美术史教学策略,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比较归纳思维。通过美术史课程教学中西比较研究,深入开展高校美术史教学研究和改革实践,推动美术史教材的科学发展。总之,探索比较式的教学策略,不断优化美术史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美术史知识。
【赵湘学,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点赞:19269 浏览:83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