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小学教学管理过程中学生逆反心理表现

更新时间:2024-01-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在中小学校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常常遇到一些学生由于在接受外来的教育、规范、制约等刺激影响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冷漠、抗拒、反感、讨厌等行为,或产生一种消极的心理现象,如焦虑、抑郁、恐惧、抵触以及对抗等,我们称之为“ 逆反心理”。这些心理及行为既非思想认识理由,也不是生活纪律理由,而是由于心理障碍引起的种种反常意识行为观念,其中还伴有心理病态表现。这种新为使学生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阻碍学习、品德和性格健康发展的不正常行为,给家庭、社会、学校教育带来麻烦的行为。为了有效开展教育管理活动,更好地组织学生静如教育管理的轨道,我们有必要对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理由进行深入分析,找寻策略,以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有效提升教育教学效率。
【关键词】中小学;教学管理过程;逆反心理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合作过程,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去思,教师的教与导才能最终落到实处。但是,在平时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中,常常出现学生的“逆反心理”。对于不能够以正常心态参与课堂教学管理活动的学生,每一位教师绝对不能等闲视之,应洞察其产生“逆反心理”的深层理由,采取积极有效的教育策略,调动起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努力消除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中的不和谐音符,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什么是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又称为“逆向心理”,是指学生在接受外来教育、规范、制约等刺激影响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冷漠、拒绝、反感、讨厌等行为表现的心理现象,或不按照特定的目的与要求去采取相应的行动,反而作出相违背或相反的习惯性抗拒的反应,这是的表现就是“逆反心理表现”。

二、少年期常见的逆反心理类型

(一)不合作的逆反心理

在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中,无论老师怎样耐心细致地讲解,怎样启发诱导,有的学生总是表情呆板,神情木然,无动于衷;对老师提出的理由总是不举手示意回答,是提问过程出现冷场局面;对老师提出的具体要求,不是干脆不做,就是慢半拍,要么就旁敲侧击,造成整个提问过程场面的“哄然”;对于老师的讲解充耳不闻,甚至肆无忌惮地做小动作,思想开小差。

(二)“暴发性”逆反心理

情景相悖型逆反心理,是指学生正想着某一件事时,别人要求他们去做另一件事,这就容易产生情景相悖式的逆反心理;超限刺激型逆反心理,是指在日常生活或学习中,当施加给学生的某种刺激过于强烈或作用的时间过长时,学生反而会对这种刺激不按要求做出反应。归因失真型逆反心理,是指教师对学生行为的动机产生曲解时,由于归因失真,导致学生产生抗拒性的逆反心理。评定失真型逆反心理,又称作评定失实型逆反心理,是指老师在判断评定某一事物时由于标准不一致,导致评定结果不真实而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

(三)心理疾病引发的逆反心理

信度可疑性逆反心理,是指对自己或别人产生毫无事实根据的怀疑,几多疑。禁果诱惑性逆反心理,是指越被禁止的东西,往往越容易使学生产生好奇与探究的心理。如果别人只是简单地禁止而不说明禁止的理由,则学生越会产生逆反心理。态度对立性逆反心理,即敌对心理。学生往往对与他们关系紧张的老师或家长产生敌对情绪,有时还会迁怒于其他类似对象。自主倾向性逆反心理,少年期学生普遍具有一种趋向自主与期望摆脱外部制约的要求。

三、逆反心理的表现

在课堂教学管理中,往往会遇到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其主要表现有,沉默寡言、冷漠,对某一老师或某一科目反感,讨厌某一性别的老师,不配合老师的教学管理活动,对老师的提议有异议或持反对态度,开小差,做小动作,当面顶撞老师,拒绝回答老师提出的理由,用带有敌意的眼神看老师,孤僻固执,烦躁,虚狂,乖僻任性,倔强,狭隘,过分逞强逞能,对立,攻击,甚至残忍,表现出浮躁、傲慢的心理,睡觉,看该课程以外的书,说话,逗引其他同学起哄,故意迟到、旷课甚至逃学等。

四、产生逆反心理的理由

逆反心理可划分为:过失型、品德不良性、攻击性和压抑型。逆反心理的变化是与学生的心理发展年龄相关的。同时,由于学生所处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以及学生自身的生理因素都可能是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因素。

(一)外在因素

虽然说决定事物本质的重要因素是事物本质的内在因素,但外在因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青少年心理发育阶段,外在因素的影响尤其明显。
1.家庭环境的影响
在人的一生中小学教学管理过程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GetFullDomain},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当中,首先接触的是家庭。家庭环境对人的不良影响可以说伴随着一个人生命的全过程。
(1)家庭的结构。在所有的家庭因素中,对子女的心理影响最大的是家庭的结构理由,主要是指父母的婚姻,如分居、离异、再婚和冲突。
(2)家庭教育能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由于学生的模仿性强,可塑性大,一旦家庭教育影响过于薄弱或失常,都会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3)家庭教育水平。家庭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水平。如果家庭教育水平低下或不平衡,则可能导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适应教学进度或产生厌学态度,进而导致学生产生抵触心理。
(4)家庭教育策略和态度。因为青少年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如果教育策略不当,极容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
2.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代青年的思想容量大,探求心理旺盛。由于国外大量信息的输入,使他们的眼界大为开阔,为其深思人生、社会和成材提供了更多的参照系。他们的思想活跃,勇于深思,容易接受新事物,形成新观念,一旦发现现实社会与其观念不符,他们便会“揭竿而起”,导致冲突的发生。
3.学校的影响
学校是知识交流的场所,也是学生积极发展的基地,因而学校对学生的影响也较大。
(1)教师的行为和策略。因为学龄前期儿童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特征,到了学令其开始出现凑向思维。其思维发展是以形象思维做支点逐渐过渡到抽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到高中阶段则具有较高水平的抽象概括性,并且开始形成逻辑思维,因此对老师的要求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老师的行为和策略若有差错,他们会马上指出,这也是一种逆反心理的表现。
(2)学校管理制度的约束。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是人生征途中至关重要的时期。一方面精力旺盛,另一方面正处于从幼稚向成熟过渡的转折期,人生观和世界观已在形成,思想情绪尚不稳定,血气方刚,对某些过于严格的要求产生不适应感,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3)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交往比儿童时代大大扩展了,呈现出对社会要求的进一步增强,是其理智感、道德感、审美感等有效的训练期,周围环境也影响其身心发展。

(二)内在因素

中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第二个加速期,是人生征途中至关重要的时期,开始进入发展的最佳时期。
(1)研究表明,智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中学生正处于旺盛的求知欲阶段,除正常的课程外还涉猎一些其他知识。
(2)情绪行为的高峰期。青少年期一方面精力旺盛,另一方面正处于从幼稚向成熟过渡的转折期,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思想情绪尚不稳定,情绪活动高于自我调节的能力。感情奔放可能产生消极的后果,由一念之差铸成大错。“爆发性”逆反情绪状态极容易产生越轨行为。
(3)学生逆反心理发展的动力是对需要的满足,当一种需要满足后,由会产生另一种需要。这种新的需要和原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对立统一的过程,就构成了学生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运动,推动着学生的心理不断向前发展。
依附于自主的矛盾,是每个人发展中出现的必定现象,反映了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2012】GSG541阶段性成果。

点赞:9608 浏览:35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