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新生心理调适调查

更新时间:2024-03-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为了掌握大学新生入学后所面对的困惑和难题,建立适合学生健康发展的心理调适机制,笔者以常熟理工学院、江苏理工学院、淮阴工学院2013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2013级新生入学后第一个月的心理状况等方面做了抽样调查。被调查者的900个学生中,80.8%的新存活在着焦虑或抑郁状态。另外,学业压力(85.3%)、人际关系理由(81.3%)、个人前途就业压力(62.3%)、经济压力(32.2%) 是造成大学生的心理理由主要因素。
大学新生适应性过程中的心理困境及成因
大学新生在进入大学后,在集体生活中出现一些不适情况。调查表明,有60.7%的新生在前期的读书过程中没有集体生活的经验,23.9%的新生甚至从未离开过父母身边。在刚入学后,主要表现出缺乏足够的生活经验,原来在生活中很大程度上都依赖父母,而进入大学后,几乎所有事情都需要自己亲力亲为,缺少了他人有效的帮助和指导。大部分新生在刚入学前期会失去方向感,显得无所适从。
大学新生对大学的学习存在迷茫感,缺失有效指导。通过调查发现,有63.2%的学生还无法从原先的填鸭式、保姆式学习方式转换成大学的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模式中来,尤其是在学习方式中尚未形成一种自我约束机制。随着学业难度的加大,如果在学习上缺少有效的指导,会逐步形成学业压力,日积月累会使得新生在学业上产生挫折感,逐步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导致退学等终止学业的情形发生。
大学新生的心理焦虑和失落感增强。大学新生在刚进入大学后,由于对周围人和事物存在一定的陌生感,会引起一些失落感,特别是远离亲人的无助会更加加深新生心理的焦虑。调查表明,新生入学后,86.4%的新存活在一定的心理失落感,78%的新生无法在一个月内适应到大学的生活学习中。如果新生在入学后未能适应集体生活,未能及时调整心理情绪,会对今后的生活、学习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帮助新生尽快调整心理,适应大学生活的各项内容,是新生适应性教育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之

一、也是建立新生心理调适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另外,提升大学新生人际交往能力也是新生入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调查表明,在刚进入大学的第一个月期间,约有85.6%的新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焦虑。新生从原来单一的以高考为目标的学习,进入到有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大学中来,这就需要新生能够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技巧,学会与不同的人物进行沟通交流,能够融入到各项活动比赛中去。一旦新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出现障碍,会使得新生产生参加活动的畏惧感,从而逐渐远离团体活动,有些新生会沉浸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难以自拔,最终导致无法完成学业。
每个新生个体由于前期的生活环境、教育过程等都不尽相同,因此个体处理心理理由的能力也不同。调查发现,接受调查的438位新生中,在面对心理理由时,45.7%人不会向外界寻求帮助,只有21.5%的人会向父母寻求帮助,而求助于外界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是求助于自己的同学和亲密朋友,人数比例占到78%。只有12.4%的学生会求助于学校老师、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等。有340位同学明确表示曾经遇到过一些心理理由,23%的学生认为通过向外界寻求帮助解决了自己的心理理由,而超过68%的学生认为是依靠自己不断的调适解决了自己的心理理由。因此,提升新生的心理调适能力,提高他们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的心理适应能力,是新生适应性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大学生心理调适机制的组成和构建
构建大学生心理调适机制,帮助新生能够尽快融入大学校园的生活和学习中,这也是适应性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在高校培养人才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利于高校健康稳定的发展。因此,将大学生心理调适机制融入新生适应性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校各方面的资源,立体式全方位地帮助新生尽快融入大学的学习生活中去。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完成:
组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对心理理由的调控能力。大学新生出现一些心理理由是较为普遍的,主要是由于大学新生缺少对心理理由的了解和掌握处理心理理由的能力。随着心理理由的积累和逐步放大,会导致一些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因此在构建心理调适机制过程中,开展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提高学生自我调适的重要途径之一。
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可以在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一方面,新生刚入学是心理理由较为突出的阶段,将心理健康教育提前引入到新生适应性教育过程中,有利于新生及时了解自身存在的心理理由;另一方面,在新生中通过开展心理讲座、发布心理学刊、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等多途径的心理健康教育,使新生掌握处理心理理由的技巧技能,帮助新生发现和解决自身的心理理由,从而使其建立起心理自我调适的能力。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学校还可以开通心理、校报橱窗、微博微信等多途径的信息平台,为新生提供一个及时有效的沟通渠道。
除了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业教育,高校中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团委等部门还可以通过第二课堂、公共选修课、心理素质拓展等活动形式,教给大学生防治、化解、消除心理障碍的具体方式策略,培养学生健康人格。通过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使大学生认识到健康人格对于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全面认识自我,从而发展积极人格,改善消极人格,真正从思想认识的高度帮助大学生积极主动塑造良好的人格品质与阳光心态,增强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其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理由,避开因心理理由加重而导致心理危机的发生。
在新生适应性教育过程中,要协调好学校各个职能部门,始终要以大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为目标,充分发挥学校各个职能部门的助人和育人功能,为大学生健康发展切实提供必要的支持。
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档案,实现心理教育内容制度化。在新生入学教育期间,开展心理健康普查,为每位新生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通过心理测试等途径甄别出部分存在心理理由的学生,以心理档案为依托,开展心理主题活动,如心理情景剧、新生团体辅导、素质拓展等活动,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与环境适应能力,开展持续性的跟踪教育,对心理理由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访谈和心理辅导,加强辅导员、班主任与这部分学生的沟通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帮助他们分析和解决好心理理由。
构建“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家庭”五位一体的心理调适机制,推动心理调适教育资源整合,扩大心理调适机制覆盖范围。
学校层面的心理调适制度,主要是以学校心理咨询机构为主要阵地。学校心理咨询机构为作为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机构,从宏观上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传授。学校要建立起全覆盖心理咨询服务网络,并通过新媒体、海报宣传等方式,将心理咨询的服务时间地点、心理电话等明确告知,让那些有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的同学可以方便及时地得到专业的心理援助。
在院系层面上成立专人负责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日常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以学院辅导员、班主任为依托,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中。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教育引导学生合理调适心理理由。
在班级层面上通过设立心理委员、心理联络员等,建立起班级与院系之间的联系通道,能够及时发现一些情绪低下、有明显心理理由同学的情况上报给院系心理健康教育负责人;定期对班级心理委员、心理联络员进行专业系统培训,邀请学校咨询中心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帮助他们识别和发现心理存在理由的同学。
在宿舍层面上,高校学生宿舍是一个较为活跃的单位,在这个小单位中,同学之间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同学间的任何心理理由也能在这个小单位中展露无遗。因此以宿舍为单位,就是要以同宿舍同学为基本单位作为支撑点,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第一时间发现心理理由的同学,并通过班级心理委员向院系汇报寻求专业指导。
在家庭层面上,主要通过以家庭父母支持关爱为后盾,构建社会支持系统,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建立学校和家长沟通的绿色通道,通过各种方式经常性保持学校和家长的信息交流分享。
通过建立五位一体的心理调适机制,能够及时有效缓解新生心理理由,帮助他们能够尽快融入大学的学习生活中来,顺利开展专业学习。
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过程中,还需要增强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观的融合教育,全方位、多渠道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丰富多彩的依托具体项目来开展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自我提升、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引导大学生正确地应对心理理由,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

点赞:12815 浏览:56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