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谈琴论乐琴乐书写

更新时间:2024-01-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中提琴在历史上一直不大受重视,即使像贝多芬这样的善于开发乐器独特个性的大师,也满足于把中提琴保持在从属声部的水平上。这种状况甚至影响到学生学习中提琴的热情。总有这样的说法,学不成小提琴的人迫不得已才转而改行搞中提琴。仿佛中提琴是件蹩脚的乐器,只配给庸碌无能的提琴家使用。事实并非如此——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代表性作曲家梅雨尔在他的歌剧《乌达尔》中,自始至终不用小提琴,而是把弦乐的基本的和最高的声部交给中提琴演奏。换了小提琴作主角,未免过于耀眼;大提琴呢,又过于伤感;中提琴则深沉感人正合适。
关键词:感性学习;理性学习;握弓;持琴;颤音;教材的选择
1005-5312(2012)26-0106-02
学琴要善于举一反三,善于发问,像音准、节奏、某些原则性的技巧方法等,是要循规蹈矩用功练才行。像对音乐的解释处理、方法、指法的运用等,只要合理和不违反大原则,就要坚持已见。
学习有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感性的:模仿、背谱、机械式地把音符拉下来,享受式的听唱片等。另一层次是理性的:搞清楚某一个动作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某一句或某一音为什么要这样拉,分析作品的结构,比较不同乐谱,不同人演奏的唱片,找出其优劣和不同之处。感性学习固然是理性学习的基础,也是很重要的第一步。但如果停留在第一步,不能进一步提高到理性的层次,则正如古语“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终究是不完整的学习,是很大的缺陷。一个学生开窍与否,很主要就是看他是不是能主动寻根究底,把一个问题的来龙去脉,即“其所以然”搞清楚。

一、动作要领

怎样才能开窍呢?最好的路子,最简单的方法,是每事问个“为什么”,例如:为何中弓分弓和换弦要用手腕动作而用大臂动作?为何拉深厚而响亮的声音时一般要弓毛尽量靠琴码?为何奏巴哈,莫扎特音乐中的重音要用柔的重音而不用刚的重音等等。自主去寻找答案最好,否则请教老师,同学,书本,应该通过听唱片、录音带、与他人切磋,以一切可以学的人为师,这是主动的学习。向唱片、录音带学,向其他老师学,向比自己高明的朋友、同学学,这是无限的天地,养成这个习惯,便不是只知背书考试的机器,而是能思考,能独立,能创造的活生生的人。
学习过程中,我就是这样要求自己,从道理上弄懂所碰到的问题。左手按弦的手批,指尖要像吸盘一样,牢牢地吸在弦的准确位置上,手指手臂要柔韧灵活,右手拇指与小指尖也应像吸盘一样把弓子吸牢,手指、手腕、手臂也要柔韧灵活。右手的放松直接关系到发音的好坏,演奏能否轻松自如,对各种方法的掌握,首先要做到肩部放松,任何情形下都不要给弓子加入人为的紧张的压力。对拉琴的姿势也应该严格要求,握弓时右手自然下垂,放松,手指自然弯曲,把右手提到胸前,掌心向左,拇指弯曲,拇指尖对准中指的中间关节,把弓子正、直地放进拇指尖与中指的中间关节之中,并用(开始时可先用一支笔代替)这一点把弓子拿住,食指和无名指钩住弓子,小指尖放在弓杆之上,再把掌心翻向下,夹琴的姿势首先应该左手自然下垂、放松、手指自然弯曲,用右手把琴放在左肩上,琴的方向在身体的前方偏左,即琴与身体成四十五度角,左肩切勿抬起。一般人最好用肩垫,以免琴夹得太低。把头自然地向左轻轻一侧,把琴夹住,把左手提起来,手腕与前臂保持自然直,整只手左右、前后动数下,掌握了拉琴姿势以后,在拉琴时,左右手还要注意一些问题。运弓的方法要有方向感,奏自然跳弓要不想它跳弓子自己会跳。奏快速困难的乐段要若无其事,潇洒轻松;越是强烈的地方肌肉越是放松。弓子要有计划地合理分配,常见的毛病是前面音弓子用太多,后面音没有弓子可以,奏余味无穷的结束音,弓子要渐慢,渐轻下来,奏上弓需多用力,奏下弓不可太用力,结果要是在拉分弓时下重上轻,令人好难过,左手按指和换把要有预先准备的习惯,左手大幅度换弦手臂需预先准备,奏变音时脑子需先想到下一个音的音高和手的位置。

二、演奏技巧

中提琴演奏中的颤音,跟烧菜用的味精,颇多相似之处,如果能把音拉得很准确,运弓和音质都很讲究,发音做到深、满、亮,再加上一点颤音,这个声音更美,更动听,更接近人的歌声。所以在练习音阶和困难片断练习曲时,先不要用颤音。中提琴就像是放大了一号的小提琴,也是按五度调音。它的四根弦比相应的小提琴琴弦低一个纯五度,其中有三根琴弦为两种乐器所共有,发音也完全一致。但是,中提琴的音响听起来和小提琴完全不同,中提琴比较沉着,带点鼻音,像是一位很严肃的学者在谈论严肃的话题。在乐队中,中提琴常常扮演内声部的主要,它总是支持着纵情高歌的兄弟姐妹,自己像个甘做默默奉献的人。
当音准和音质都没有问题时,再加上颤音,这样的声音才算得基础实在的美音。

三、教材的分析与选择

与演奏的方法比较起来,教材的可变性与灵活程度就大得多。通常,某一种技巧只有一种最好的方法,比如发音的技巧,最科学的合理的方法是右手肩臂尽量放松,抓住弓子保持水平方向运行,如不是这样,则一定是肩臂紧张,需要加额外的人为压力。双比如换弦,最好的方法是以手腕动作为辅,手臂动作为主,并让弓毛在换弦之前便尽量接近即将抵达的弦。如不是这样做,换弦技巧必打折扣。无论教琴还是学琴,都应着重要原则和方法下功夫,而不必拘泥计较用什么教材,拉过多少本练习。“条条大路通罗马”,对的方法,漂亮的声音,好的技巧,动人的音乐,都是罗马,而不同的教材,只是通往罗马的其中一条路而已,对于琴的选择也很重要,拉一把好琴,就像跟一个有德性、有学问、有深度的人做朋友,接触越多,就越觉得可亲可近,反之,拉一把差的琴,就像碰到一个浅薄而好表现的人,开始或许不觉得怎么样,但接触得越多越觉俗不可耐,终于敬而远之。
教材选好了,学会了识别好琴,好的声音。还要掌握对音乐的“性格”,每一首或每一段都有它一定的性格,或柔或刚,或喜或悲,或深沉或豪放等,就像一个演员,先要了解他所扮演的角色是什么性格。是刚直是阴险,是天真活泼或是多愁善感,是心胸广阔或是小气狭隘等,奏巴哈的多声部音乐----主要声部要突出,次要声部既不能喧宾夺主,也不能听不见。就像画一幅远近层次分明的山水画,近景的着色要深,远景的着色要淡,中景则在深与淡之间,画面才好看,才有立体感。主要性格演对了,其他方面有点小毛病,还可以打80分,主要性格理解错了,其它方面演得再好,角色还是注定要失败。演戏需要联想力,拉琴也像演戏,写小说、写诗一样更加需要联想力。金庸的武侠小说,对学琴的人来说,真是开卷有益。《神雕侠侣》第四集的最后一章。觉远和尚指点他的徒第张君宝与人过招时说道:“气须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这几句话,简直不是指点武功,而是教人如何拉琴,如何发音,如何用力,气须鼓荡一要奏出浑厚深满的声音,一定要感觉发力在鼓荡,在源源不断地从肩臂部输出,通过手臂,手指和弓子,传送到琴弦上。神宜内敛----精神内敛,声音和音乐才会储蓄,有深度,人也才能保持三分客观摘自:写毕业论文经典网站www.808so.com
,可以随时辨别,纠正演奏中的不足之处,无使有缺陷、凹凸继续处——没有缺陷、凹凸、断续的声音,正是提琴最基本、最有表现力、最完美的声音,能奏出这样的声音,便可以娱已娱人,而不是苦已苦人了,古人写草书,可以从公孙大娘舞剑中得到灵感和启示,写下前无古人的草书神品。
今人学音乐,为什么不能从千奇百态的大自然景象中,从包罗万象的文字作品中,从戏剧、绘画、舞蹈、以至普通人的悲欢离合、七情六欲中引发联想,融会贯通于音乐之中,让音乐充满灵性,充满光彩,充满美丽与深情。
参考文献:
中山藤仁.谈琴论乐.海南岛音乐出版社.
李横贡.中提琴浅论.山西人民音乐出版社.

点赞:25049 浏览:116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