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弱势群体类型与权利社会实现

更新时间:2024-02-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当今社会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已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大学生弱势群体有别于其他弱势群体,其类型较多,形成理由及存在理由非常复杂,解决其业已存在的理由也是困难重重。有必要在甄别其类型的基础上,建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障体系去关注、呵护这一群体,加快推进其应有权利的社会实现。
关键词 大学生 弱势群体 基本类型 权利实现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大学生权利意识增强对高校德育挑战的应对性研究”(2009SK231)。
作者简介:李全文,阜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法学与思想政治教育。
1009-0592(2014)11-169-02

一、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基本诠释

弱势群体是根据人的社会地位、存活状况而非生理特征和体能状态来界定的,它在形式上是一个虚拟群体,是社会中一些生活困难、能力不足或被边缘化、受到社会排斥的散落的人的概称。随着我国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社会分层加速,弱势群体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已经为人所知,并渐次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隐患。
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以及高等教育相关政策的新出台,大学生弱势群体似乎有着向较大规模蔓延的态势。早前“学院派”强势大学生与近年来“社会派”相对弱势大学生形成明显的社会地位落差。后者在就业与个人发展空间上受到自身特别是制度等诸多制约,承载的压力单靠自身无法释放,出现了多样而复杂的经济、心理、学习、情感、入职等理由,而解决这些理由是国家与社会刻不容缓的责任。我们可以把大学生弱势群体做出这样的解释:因自身条件和家庭因素而使某些权益不均等形成的大学生群体;由于无法选择的客观条件限制,在校生活学习和锻炼机会不具有任何优势的大学生群体;就业环境、人脉资源、专业差异、性别相貌等方面形成的入职与发展机遇处于困境而形成的大学生群体。

二、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基本类型

(一)家庭经济困难型弱势群体

这种类型主要是基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而形成的大学生群体,而且贫困比例有着逐渐增大之势。自从1989年开始实行高校免收学费与住宿费制度以来,学杂费用是节节攀升。目前,大学学费从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比1989年增加了20至50倍,而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才近3万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才近7千元。且不说城乡的差距,单从数字而言,学杂费就消耗了相当大的城乡家庭收入总额,相比较,农村家庭比例更高。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城市低收入家庭及偏远贫困地区、农村贫困家庭这些群体,他们更是不堪重负。经济贫困大学生校园生活多停留在存活消费层面,难以应付发展性消费和娱乐性消费。为了节省,他们尽可能地少参加同学聚会以及集体活动,大大减少了与同学、朋友、组织沟通交往的机会,从而影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产生较多心理理由,形成人格自卑。
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大使得很多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费用,谋求更多的机会以期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中胜出。从有关大学生求职费用的统计来看,用于简历制作、参加报名、培训、人才招聘会、面试、形象包装等方面费用是一笔很大的开销,且逐年增长。如果用人单位在录用上存在不正之风,经济强势、关系强硬的强势型大学生势必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使得经济弱势型大学生陷入就业困境之中。现实中,我们会经常看到许多成绩优秀大学生选择直接就业,甚至放弃了出国深造和读研究生的机会,这多半是因为家庭贫困理由造成。为了减轻家庭的经济压力或是惧于贫困的伤感,这类大学生不得不舍弃专业深造所带来的更多更好发展机会。

(二)生理或心理弱势型群体

这里所指生理上缺陷的大学生群体包括:身体方面患有残疾或者畸形状况大学生群体;容貌、身材等自身自然因素不佳大学生群体。这部分大学生可能会面对学校及社会人群更多的品头论足,因残疾往往不能充分享受正常的大学生活,参与学校团体活动;因自身自然因素不佳不能收获美丽的情感,丧失梳妆打扮自信。他们很可能在就业中压力更大,接受的考验也更多。贫困可以产生心理理由,生理理由更容易产生心理理由,心理理由相对其他理由来说要更为复杂。心理主要集中在:与学习有关的心理理由,与自我有关的心理理由,与恋爱和性有关的心理理由,与人际关系有关的心理理由,与求职有关的心理理由。此类大学生因复杂多变的心理理由使得他们在学习、生活及就业中处于不利地位。甚至,他们会通过、自残、故意伤害他人等极端方式发泄心理不快,对生命作用也淡化漠视了。

(三)学校差异、专业冷门或过剩型弱势群体

重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仅高而且工作单位也较好,而普通二本、三本、高职高专、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相对就不那么乐观,在“双向选择”中,他们的身份效应比较微弱。这类大学生群体与名校大学生群体相比呈现的是一种普遍现象,而且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弱势地位越来越明显,规模越来越大。同时,许多高校由于专业设置不当,或因循守旧不能因形势开设新专业,或申报新专业,存在师资力量缺位,或盲目跟风,大量扩充热门专业,或冷门专业过多又因种种理由难以淘汰,这就必定造成毕业生相对过剩。由于专业选择因素造成的大量大学生弱势群体已经成为中国就业市场一道特殊的“风景线”。

(四)专业水平有限、成绩不理想型弱势群体

进入大学以后,许多大学生放松了对自己的学习要求,难以抵制大学生活环境里诸多诱惑,信奉享乐主义,迷恋网络与不恰当的人际交往,导致勤奋学习意识缺位,专业水平不高,甚至挂科。成才虽然不能仅以成绩论英雄,但大学生的专业成绩和各类等级证书是入职报名、参与职位竞争的重要资本和条件,很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学习成绩有较为严格的要求,甚至非常挑剔。这类大学生由于成绩较差,为了跳过面试门槛,避开因“弱势地位”遭淘汰,一部分人就不惜在制作简历和面试时弄虚作假,丧失诚信。

点赞:6319 浏览:2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