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社会网络特征对企业家隐性知识学习影响述评

更新时间:2024-02-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企业家越来越迫切地寻求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正规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企业家的需求,而社会网络的学习价值则日益凸显。本文围绕社会网络与隐性知识学习这一主题,分别就社会网络的关系和结构对现有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总结出社会网络关系和结构特征各自对企业家隐性知识学习的影响,并对遗留的诸多理由进行了深入讨论。
关键词: 社会网络 企业家隐性知识学习 结构空洞
一、引言
新经济时代,市场竞争越来越激励,现实中的中小企业家普遍面对创业难、存活空间狭小、力不从心等理由。企业家的能力提高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共同关注的课题。企业家能力提升主要通过隐性知识的学习,但事实证明现有正规教育模式甚至包括MBA教育,已无法满足企业家的需要。在此背景下,企业家的社会网络在企业家知识积累和能力提升过程中的作用开始成为关注焦点。研究显示,企业家59%的时间用于社会网络行为。企业家日常接触的顾问、客户、供应商、竞争者、亲朋好友等各种社会关系都成为企业家的学习来源,企业家可以通过观察和模仿自己网络中成员的经验丰富自己的知识,并获取商业信息。社会网络是企业家隐性知识学习的重要途径,尤其对于缺乏创业经验和经营管理知识的企业家。因此,社会关系网络在学习中的价值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目光。
社会网络对学习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向网络成员提供新的信息;第二,推动网络成员之间的知识转移。现有研究主要从网络关系和结构两个维度考察社会网络在这两方面对知识学习的影响。笔者沿着这一思路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并对相关遗留理由做了深入讨论。

二、企业家社会网络的概念

一般认为,社会网络理论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到了80年代中期,企业家研究的焦点从人口统计特征和心理特质转向企业家行为和社会网络视角。
社会网络被定义为跨界、跨社会的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结,是一群特定的个人之间的独特的联系。涉及社会网络的有两个关键词语:自我(ego)和结点(alter)。当仅关注网络中的单个中心行动者时,称作“自我(ego)”,“自我”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队、组织、社区等。与自我联结的称做“结点(alter)”。
Butler[1]将企业家的社会网络分为个人网络和商业网络。个人网络指创业前和创业过程中的创业网络,这个网络包括律师、银行家、来自政府的成员、家庭成员、亲戚和朋友;商业网络指新企业成立后的创业网络,包括组织和企业家个体维度,除了个人网络的那些成员外,还包括供应商、客户、竞争者和贸易组织等。企业家个人网络、企业家社会网络和企业个人关系网络这些概念基本上可以互换。

三、社会网络关系特征与企业家隐性知识学习

根据研究文献看,网络的关系属性对企业家隐性知识学习的影响有两个:第

一、强关系能推动隐性知识转移;第二,弱关系有利于非冗余信息进入[2]。

1.强联系加速隐性知识向企业家转移
Granovetter[3]依据互动频率、感情力量、亲密程度和互惠交换程度这四个标准将人们的社会网络联系划分为强联系和弱联系。一般而言,强联系在转移隐性知识方面拥有如下优势:第一,由于网络成员之间拥有更多交流机会,使得所传递信息的模糊性大大降低;第

二、频繁的交流能增加彼此信任,从而有利于传播那些细节性的、隐性的知识。

研究者发现优秀的企业家大多拥有自己的“倡议网络”(advice network),利用倡议网络辅助决策,而“倡议网络”成员大多来自于强联系网络。例如,McGrath[4]通过对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地区的20家高新技术小企业的软件经理的“讨论网络”的调查发现,软件经理的讨论网络成员更可能来自于老同学、老同事、经常交流的人,而不可能来自于一些商业网络,如客户、供应商,也不可能来自于一些在会议上结识的人或者有过偶然工作接触的人。
James[5]发现人们在选择“讨论网络”成员时,一般倾向于从自己已有的网络成员中进行挑选,如果不得不向外界求助专家时,一般倾向于将专家引入自己的网络之中,使之成为“自己人”。
不过,正如Granovetter所强调的,强联系是在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身份、收入水平等社会经济特征相似的个体之间发展起来的,通过强联系获得的信息往往重复性非常高,存在大量冗余信息和知识。但理由在于,研究者发现人们向他人寻求帮助时的这种“唯熟悉的人”的倾向是人们的一种有意识的选择行为。Borgatti和Cross[6]通过剖析人们在使用社会网络进行信息搜寻与学习时选择求助或学习对象的过程,发现人们一般会选择向那些自己已经比较了解其知识与技能,而其知识与技能恰好对解决自己的理由有帮助,并且认为存在较大提供帮助的可能性的人征求意见或者求助,
这一结论说明,尽管强联系网络的信息和知识存在较大同质性和冗余性,不利于人们的知识更新,但由于向熟悉的人求助被认为是有可能获得帮助,且能帮助理解接收到的知识,因而强联系网络是隐性知识转移的重要网络模式。
2.弱关系对企业家隐性知识形成的潜在价值
支持弱联系的研究者认为,弱结营造的环境更适合人的创造性活动和新的隐性知识的产生。
弱结的优势主要包括:(1)能创造接近各种信息源的机会,提供非冗余信息,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7];(2)暴露于众多弱结之下会激发人们先前没有被激发的一些思维方向和想法,激发创新[8];(3)避开强结中的某些群体思维压力,使主体的思维和行为更自由,拥有更多创造空间[8];(4)强结带给人的轻松舒适感容易导致人的惰性,而不愿意再寻找其他信息和资源渠道[9]。弱结能避开人们在解决理由时的惰性行为,增加寻找到更好解决策略的可能性。
从弱结具有的这些优势看,弱结自身不一定会直接导致创造性或者隐性知识的产生,但它创造了最大限度让主体接收新进入信息的良好环境,积累了创造性和隐性知识产生所必需的信息储备。当人处于各种不同观点和视角之下时,人的认知过程会受到冲击,开始进行各种分歧的、自由的深思活动,这种状态有利于对外界信息的关注和吸收,形成一种开放性思维。拥有的弱结越多,越具有创造力[8]。因此,弱结的价值在于对创造过程的影响,而不是对创造性结果本身的影响。

四、社会网络结构特征与企业家隐性知识学习

有关弱联系的信息优势理由,Burt[10]认为,弱联系网络并不一定总导致新的信息和资源,关键在于弱联系网络中是否存在结构空洞,只有结构空洞才能提供非冗余的、新的信息。结构空洞的数量越多,对学习越有利。
所谓结构空洞,根据Burt的解释,网络中某个或某些个体发生直接联系,但与其他个体不发生直接联系,从而形成关系间断,从网络整体来看就好像网络中出现了空洞,因而称“结构空洞”。McEvily和Zaheer[11]认为稀疏的拥有结构空洞的网络避开网络中各结点的经常面对面接触,从而容易形成某些非冗余的结,正是这个非冗余的结才带来非冗余的信息,因此他主张“讨论网络”最好在空间距离上具有一定分散性,避开面对面的接触。不过,空间上的分散对隐性知识的转移是不利的,知识隐性程度越高,网络空间上的接近性越重要[12]。对此,McEvily和Marcus[13]补充了其观点,认为最好嵌入于网络中的关键位置,网络的结构空洞能带来信息和制约优势,而嵌入行为则能大大推动关键信息和隐性知识的获取。嵌入于稀疏网络中的主体由于享受到更多的异质性资源,并且拥有更多自由,不必受到自己在网络中扮演的角色的种种行为与义务的限制,因而能比处在密集网络中的行为主体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14]。
同样,Tsai和Ghoshal[15]发现结构空洞与网络行动者信息共享意愿的程度有正相关性,进而与资源交换行为的可能性有正相关性,而这种资源交换行为的可能性又反作用于创新能力,因为创新过程需要大量的知识共享与交换。处在结构空洞位置的行动者可以战略性地对信息进行拆分与重组,形成新的创意。拥有的结构空洞越多,信息优势越明显,这种信息优势能提供大量学习机会,对于探测性学习[16]和创新[8][14][15]非常有利。通过对美国一家大型电器公司的供应商的调查研究,Burt[17]发现拥有更多网络结构空洞的经理人似乎更愿意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并更愿意让高层管理者们对其想法和创意进行评估,往往其想法和创意被高层否定的概率相对较小。该研究结论暗含了结构空洞能刺激行为主体探索新的创意,越大的稀疏网络,拥有的结构空洞越多,这对于网络中的学习者而言是一个非常好的探测性学习环境,而探测性学习是隐性知识积累的一个重要渠道。
综上所述,网络的结构特征对企业家隐性知识学习主要体现在信息进入优势方面。

五、社会网络特征与企业家隐性知识学习的深入讨论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网络在企业家隐性知识学习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知识转移的方式,使网络中流动的隐性知识流向企业家。二是通过为企业家提供信息供给而帮助企业家解决理由,形成企业家自己的隐性知识。但现有研究均是从社会网络对企业家创业资源获取、机会识别等角度顺便提及网络学习理由,网络是否对企业家隐性知识确实存在影响?怎样的影响?从现有研究中无法得到确证。从隐性知识角度审视企业家社会网络,尚遗留诸多理由需要解决。
1.强联系和弱联系是基于社会经济特征而进行的划分,如果从知识角度看,强联系网络的信息同质性并不等同于知识结构的同质性,因此,即使在强联系网络中仍存在知识与技能的同质性和异质性理由,这在企业家隐性知识学习的研究中应予以区别。
2.究竟信息与隐性知识之间的内在机制是什么,现有研究并未明确。信息与隐性知识存在本质的区别,弱联系和结构空洞所拥有的是信息在内容上的非冗余性优势,但非冗余的信息如果与企业家要解决的理由不相关的话,结构空洞的信息优势和制约优势实际上并不能发挥作用,甚至根本没有多大价值。因此,信息与隐性知识之间产生作用的机制应是研究的关键。
3.目前企业家网络研究的主流理论似乎都是基于“网络成功”的假设之上,认为企业家的网络在获取信息和资源方面都是有价值的。事实上,企业家的网络存在有效与无效的区别。很多企业家的失败,就在于网络的失败。同时,网络的有效性是与企业家的目标相对而言的,在获取物质资源上有效的网络对于知识学习而言,也许并不一定有效,企业家应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是企业家隐性知识研究的一个盲点。
4.现有关于企业家网络的研究一般都假定了企业家的存在和同质性,而忽视企业家的个体异质性。但从隐性知识学习角度讲,企业家将是知识学习的主体,网络对隐性知识水平的影响最终将从企业家的学习效果加以体现,因而企业家在知识吸收能力、学习意愿、学习方式等个体特征上的异质性应给予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1]Butler,J.E,Hansen,G.S.Network evolution,entrepreneurial success,and regional development[J].Entrepreneurship & Regional Development,1991,3:1-16.
[2]Podolny JM,Page K L.Network forms of organization[J].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998,24:57-76.
[3]Granovetter.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3. (78):1360-1380.
[4]McGrath,Vance and Gray. With a Little Help from Their Friends:Exploring the Advice Networks of Software Entrepreneurs[J].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3,12(1): 2-10.
[5]James N.Building Collegial Information Networks:A Theory of Advice Network Gener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6.31(3):615-637.

点赞:27511 浏览:122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