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职业院校会计课程体系设计及授课过程

更新时间:2024-02-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一线高技能人才的一种教育类型,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更接近企业的工作需要,更注重学生完成任务工作所需应用能力的学习和训练。因此,职业教育有必要突破学科限制,以典型工作岗位为教学阶段,以典型工作过程为课程,结合人的认识规律,对课程体系和授课方式重新设置,并在教学过程中模拟企业的工作任务及工作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
关键词:课程设置;工作过程;学科界限
明代大儒王阳明云“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现代职业教育的诉求定位应该是不断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完成企业工作任务需要的是一种综合能力,但我们在教学课程是按学科设置的,人为地将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割裂成不同的学科,从而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不清楚所学知识的目标,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一线高技能人才的一种教育类型(教育部16号文件),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更接近企业的工作需要,更注重学生完成任务的应用能力的学习和训练;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有必要突破学科限制,以工作类型为专业,以工作过程为学科,进行学科(学习领域)的重新设置。
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通常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层次:
1.专业的设置,专业的目标,专业的界限;
2.专业的学习阶段,阶段目标的确定;
3.每个阶段所需的能力和知识,教材的选用;
4.教学课程过程的设置;
5.考核的策略及标准。
职业院校的专业的设置应该更贴近企业的工作的工种和岗位,比本科院校更具针对性;其专业培养目标也应针对企业具体的工作岗位进行,并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同时,专业阶段培养目标要遵循人的认识规律及相关职业的发展规律,如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发展模式有很多种,常见的有出纳、普通会计、主管会计、会计经理及财务总监,此外还有小企业会计、小企业会计经理、大中型企业会计经理和财务总监等。
结合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发展模式与人类的认识规律,笔者认为,会计专业在第一学年(第一阶段)应以学生能从事出纳及普通会计工作为目标,设置出纳课和普通会计课。其中,出纳课具体内容应包括原始票据的辨识、支付结算办法、银行账户管理规定及出纳工作规范等;普通会计课具体内容应包括会计基础、财经法规、初级电算化、税务基础及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第二阶段以培养熟练会计或主管会计为目标,其核心课程可设置中级会计实务和成本会计实务。其中,中级会计实务课程内容应包括财务会计、税务会计和经济法等;成本会计实务课程内容应包括成本会计、
ERP成本核算模块等。其考核重点同第一阶段。第三阶段以培养主管会计或者会计主管为目标,在课程上可设置财务管理、税收筹划、审计、企业制度设计及管理学基础。其考核重点同上。
由于高职院校很长时间习惯于按学科设置课程,在这方面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且各学科的独立性和系统性也是不能忽视的,因此,在较短时间内很难完成面向工作过程的课程设置,为此,笔者将课程设置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理论课分别上,理论分别考核,实训课统一考核。
第二阶段,基础理论部分分别进行,但各学科使用相同案例,在课程安排上考虑各科进程的衔接,实训课统一进行,理论课与实训课统一考核。
在突破学科界限上,以工作过程(类型)设置学科最大困难在于教师和教材,由于大多数教师长时间习惯于学科的教学模式,对其他的学科可能不太熟悉,而且由于目前没有类似的教材选用,只能参考企业的各种工作流程和作业指导书,对新课程的教材进行
编写。各科教师需要相互配合,共同教学,并参考企业的岗位作业指导书与在企业工作的实践专家共同编写教材。对于实训教材,应该模拟企业财务工作的全过程,只提供给学生空白的采购订单、入库单、、支票等原始凭证及工作任务和要求,然后根据所模拟的任务需要的角色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由学生分别模拟
采购人员、销售人员、库管员、出纳、会计等角色,各角色由组内成员轮换扮演。
在调整课程设置后,课堂上也应进行相应的教学方式改革。在结合认识规律与工作过程的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特点,每次课程都以让学生掌握一种技能为目标,即实训与理论相结合。
知识和技能不应是教师讲授的而应是学生自己发现的,所以学习过程通过有以下四个环节:
1.提出理由(情景假设)。比如,在讲述会计总论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假设你到某公司应聘,面试考官问你,会计是什么?有何用?你如何回答?”
2.学生讨论。如果学生不讨论,教师可以给几个答案让学生
选择。
3.引导出正确结论(策略)。如,会计的概念及会计的目标和
职能。
4.实训。学生以应聘者的身份回答,解决理由。
通过以上四个环节的学习和训练,会计知识实际上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由自己“发掘”的,教师由讲述者转变为主持人和教练,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体,在真正作用上做到“学以致用”,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职场的创新精神。
为培养一线的高技能人才,突出高职院校的特色,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应用能力,职业院校应该在课程设置上与本科院校有根
本性的区别。因此,笔者认为突破学科界限、面向工作过程的课程设置课程改革应该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李晓文,王莹.教学策略[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王朝庄.高等职业教学特点比较研究[J].教育与就业,2004(10).
编辑 谢尾合

点赞:7066 浏览:23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