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鱼塘混养管理及提高鱼病防治

更新时间:2024-01-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夏季气温高,雨量多,天气变化快。夏季也是鱼类一年中生长的旺季,鱼类病原体也会大量繁殖。由于现在大多实行高密度鱼塘混养方式,池水体负载量增大,水质比较肥,如果遇闷热天、雷雨天。特别是晴天转下雨或下雨转晴天时,鱼类通常在下半夜至黎明前浮头,严重时就可以出现泛池,造成大批养殖鱼类死亡。泛池的主要理由是气候突变,气压降低,水中溶氧量减少。鱼体也会因此而抗病能力削弱,鱼病也随之大量发生。因此,夏季做好日常管理及鱼病预防措施。做好鱼塘的管理工作,养殖户可有效地把握全年渔业生产的主动权,以达到降低养鱼成本、提高养鱼经济效益的目的。
混养池塘面积。混养池塘要大而深,每个池塘面积最好在5亩以上,水深2米以上,才可考虑配套上、中、下层鱼混养。面积1~2亩,水深1.5米以下小而浅的池塘和饲料种类比较单一的池塘以及新开挖的池塘,一般不宜混养。
突出主养鱼品种。实行池塘混养不是混养的种类越多越好,而是要突出主养鱼品种。一般混养1~3种,不宜太多。应选择适合当地环境、市场畅销、产量高、易饲养、效益好的品种进行混养。
吃食性鱼和肥水性鱼的混养关系。在精料少的情况下,吃食性鱼(草鱼、青鱼、鲤鱼、等)和肥水性鱼(鲢鱼、鳙鱼等)的混养比例大致为1:1。在精料充足、大量投饲的情况下,要使鱼产量增加,吃食性鱼的混养比例要相应加大,可调整为2:1。注意草鱼和青鱼的混养关系。草鱼喜清新水质,青鱼较耐肥水。草鱼与青鱼混养,一般以草鱼喂养为主,青鱼喂养为辅;草鱼上市后,再进行青鱼的饲养。鲢鱼、鳙鱼的混养比例。鲢鱼、鳙鱼的混养比例一般以3~5:1为宜。但如果能经常投喂大量的粉状饲料,则两者比例可实行1:1。生产中实行小规格的鲢鱼与较大规格的鳙鱼混养并制约鲢鱼的放养密度,鲢鱼、鳙鱼比例可达1:3~5。
日常管理:注意调节水质:水为鱼类存活环境,要养好鱼,要先管好水。适时换水或加注新水,水量为1/4~11 5。适量施肥,一般根据水色确定要求量少、次数多。在晴天施肥。制约大型浮游动物发生。如果池水水色清瘦,鱼又经常浮头,下风肉眼能看浮游动物时,可用鱼虫清每亩平均水深1m用20毫升全池泼洒,能预防虫害发生,增加鳙的放养量。有条件可使用增氧机,增加水体中溶氧量,改善水质。
严格做好“四定”,即:定时、定量、定质、定位。一般晴天多投饲料,雨天少投饲料,投饲料总量为总鱼量的3%。5%,同时保证饲料质量,避开投饲料过量,既造成饲料浪费又会败坏水质。施肥时间晴天上午为好要注意收听(看)天气预报,不在阴天、雨天施肥。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繁殖生长,在连续2天至3天晴朗天气的上午施肥,能最快最好地推动微生物增生繁殖,最大程度地降低有机肥料对水质的污染,保证鱼塘物质的良性循环。
定期换水保持水质清新若鱼塘中有机物和各类生物的代谢废物积累过多、水中的含氧量下降、浮游生物组成不良,就会影响养殖鱼类的生长。因此,要定期换注新水,以免鱼塘水质过肥,始终保持水质优良。
鱼病预防:鱼类生活在水中,一旦生病,要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都会有一定困难,特别是发病后的病鱼已经没有食欲,即使使用特效药也会因鱼不摄食而进入鱼体内,因此十分强调做好鱼病的预防工作。
常见鱼病防治:病毒性鱼病:淡水鱼类的病毒性鱼病主要是草鱼出血病。细菌性鱼病:淡水鱼类的细菌性疾病主要有细菌性烂鳃、细菌性肠炎、细菌性赤皮和烂尾病等。细菌性赤皮病的主要症状:病鱼鳞片容易脱落,腹部出血并伴有体表溃疡。以上是养殖鱼类在夏季最常见的细菌性疾病,主要治疗策略如下:每亩平均水深1m用生石灰40kg全池泼洒,连续2次,同时用“鱼安康”“鱼安清”拌饲料投喂,5天为一疗程。寄生虫病:病虫害主要有锚头鳋、鱼鲺、指环虫、复口吸虫寄生在鱼鳃或体表,严重时可以引起养殖鱼类的死亡。治疗策略:每亩平均水深1m用强力“鱼虫清"20毫升全池泼洒,5天用药1次,连续用药3次。泼洒药物时应掌握在晴天下午,鱼浮头时不能用药,用药时如遇阴雨天气,可用增氧机增氧1小时后泼洒。用药时如果是水位浅水质瘦,药效作用快,可减少药量,瘦水池应特别注意减少用药量,避开产生药害。根据病类、病情,用足疗程是保证治愈鱼病的关键手段之一。寄生虫引起的鱼病,一般用杀虫药物1~2天为一个疗程,就能达到治疗目的。病毒性、细菌性疾病一般5天左右为一个疗程,至于使用疗程的多少应根据病情而定,否则治疗不彻底就有重发感染的可能。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治疗鱼病时,开始效果会很好,但是时间长了以后药效会减弱。这是因为病原体对药物产生了抵抗力,即抗药性。因此,要不定期地更换药物的品种,进行交替使用。
(作者单位:166514黑龙江省肇源县茂兴湖水产养殖场)

点赞:4399 浏览:12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