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高等教育适应论:历史误区还是发展规律?

更新时间:2024-03-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展立新和陈学飞的论文《理性的视角:走出高等教育“适应论”的历史误区》认为高等教育“适应论”是一种历史误区,超越“适应论”,回归“认知理性”,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定要求。围绕“高等教育适应论是历史误区还是发展规律”这一理由,上海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部分师生展开了讨论,取得了如下共识:高等教育“适应论”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适应”是高等教育基业长青的前提,回归“认知理性”不仅不会突破或超越“适应论”,而且要求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遵循“适应论”。回归“认知理性”包含在了“适应”社会之中,与“适应”是完全一致的。
关键词:高等教育;适应论;历史误区;发展规律;认知理性
1672-0717(2014)01-0004-06
收稿日期:2013-11-20
作者简介:刘培军(1980-),男,湖北洪湖人,上海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广西大学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和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于2013年第1期刊发了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展立新副教授和陈学飞教授合著的长篇论文《理性的视角:走出高等教育“适应论”的历史误区》(以下简称“《理性的视角》”)。作者认为:“高等教育‘适应论’是一种突出强调高等教育发展必须与社会发展需求相一致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其代表性表述是关于高等教育‘两个规律’的理论”。作者坚信,“适应论”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误区,“是一种无奈的历史选择”,“它颠倒了认知理性与各种实践理性的关系,试图用工具理性、政治理性和传统的‘实践理性’等取代认知理性在教学和科研中的核心地位,使国内高等教育难于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同时,“它在选择某种实践理性为主导的时候,又不惜压制其它各种实践理性的发展,以至于在高等教育各种目标之间、不同的目标与手段之间,造成了极大的矛盾和冲突”。作者强调,“突破与超越高等教育‘适应论’,是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定要求”。
《理性的视角》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基本完成的背景下,揭示和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困境,是对当下塔的“宁静”遭受过分冲击的现实之虑和对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之梦的殷切之望。《理性的视角》重提、质疑和讨论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理论理由,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基本原理,更合理地处理高校、政府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而且对推动高等教育理论建设,完善高等教育学科将大有裨益。为此,2013年4月16日,在杨德广教授主持下,上海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部分师生举办了一次学术沙龙,围绕“高等教育‘适应论’是历史误区还是发展规律”进行了讨论,现从四个方面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适应论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吗?

杨德广教授认为,“适应论”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须的,是高等教育深层次发展所必须的,对推动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而不是“历史误区”。高等教育“两个规律”理论是符合高等教育实际情况的。《理性的视角》运用哲学概念,即以认知理性来否定和取代高等教育“适应论”或“两个规律”,甚至将它提高到高等教育的本质和核心是不恰当的。高等教育“适应论”是历史的必定而非历史的误区,主要理由有四:第一,从高等教育职能的演变和发展看,高等教育的职能由教学—研究—为社会服务的扩展历程,就是高等教育不断适应社会的过程。第二,从教育本质理由的争论看,《理性的视角》否定“社会本位”,强调“个人本位”,提出“知识本位”,这是对教育本质理由的模糊认知。第三,从高等教育发展史看,一部高等教育发展史就是高等教育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史。第

四、从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看,大学应为国家的需要而存在,所以必须适应社会。

博士生吴洪涛认为,潘先生首次提出了高等教育两条基本规律,一条是高等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规律,即高等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另一条是高等教育内部诸因素关系的规律,即高等教育内部关系规律。什么是规律?规律又称法则,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的联系和必定的趋势。规律属于现象之间普遍的本质和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什么是适应?“适应”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主动的积极的适应,通过这种适应,主体自身也得到了发展;同样,谈高等教育“适应论”,应该是高等教育主动积极地适应社会,同时通过适应社会又推动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反之,则是被动的消极的适应,称不上是高等教育“适应论”,只能说是一种强制地服从或者被压制。同样,回到高等教育“适应论”上,正是由于中国的高等教育不是主动适应社会发展,本质上没有实现潘先生所说的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外部规律,所以也就更不可能实现潘先生所说的内部规律,也致使潘先生提出的内部规律即使到现在也没有得到很好实施。为此,从这个角度说,不能因为“两个规律”没有实施好,“适应论”没有用好,《理性的视角》就得出“两个规律”和“适应论”是历史误区,这是一种臆断。
硕士生李炜认为,潘懋元先生提出的“教高等教育适应论:历史误区还是发展规律?相关论文由www.808so.com收集育的外部规律是教育要与社会相适应”,体现了两个主体、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教育要适应社会,第二个过程是教育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社会。《理性的视角》过多地用特定历史时期的错误来否定高等教育“适应论”的客观规律是不可取的,它过度地曲解了第一个过程(认为适应社会就是顺从社会)而忽视了第二个过程(也就是教育也在影响社会的发展,方式就是通过“人”这个重要媒介)。
博士生刘培军认为,从社会现实来看,高校不是某个时代一般的社会组织之外的东西,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实体。高校从单纯的教育实体逐步发展为日益复杂的拥有多目标、多结构、多职能的社会实体;从结构—功能的单维性走向结构—功能的多维性质,这是高校作为一个特定组织适应社会发展及其存在的合理性基础。从大学构成的基础——学科的产生来看,许多学科的创设和发展动力来自社会的需要。因此,从大学结构演进的历史来看,高等教育“适应论”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客观规律。但从大学的本质属性来看,“追求高深之学问”是大学理想,“塔”精神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历史上,有着众多的大学往往逃避着“世俗”的纠缠,甚至还扮演着与社会对抗的角色,才使得大学成为“以理智为基石的国家的神殿”。从这个角度看,与其说高等教育“适应论”是一种规律,不如说,是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期待。因此,谈高等教育“适应论”是否是客观规律,需要有一定的条件与视域。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808s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高等教育适应论:历史误区还是发展规律?由优秀论文网站www.808so.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

点赞:34681 浏览:15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