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逍遥游》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4-02-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了解寓言体的特点。2.体味庄子的哲学思想。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2.透过庄子汪洋恣肆的语言把握其深邃思想。
情感目标:1.初步感知庄子作品的哲思之美。2.引导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创新目标:引导学生结合时代特征和自我经历感悟《逍遥游》的深刻内涵,赋予其时代气息。
教学:对鲲鹏两则寓言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庄子是如何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畅谈自己的哲学感悟。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幻灯片展示《庄子·秋水》中两个小故事——《惠子相梁》和《庄子钓于濮水》。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从以上两个小故事中,初步了解了庄子思想的一个层面,视权贵如腐鼠,宁做自由之龟,接下来就要用这种策略去探究《逍遥游》的奥秘。
幻灯片展示:善用寓言,这是《庄子》一书很的艺术特点,其寓言大多“皆空语无事实”(司马迁语),可以说,庄子是第一个自觉地运用虚构手法的作家,他把自己思想精髓含蓄地蕴藏于寓言故事之中,因而要运用智慧和灵悟的直觉才能捕捉、领悟庄子玄虚空灵的精神实质。
【设计意图】庄子善用譬喻,语言汪洋恣肆,其哲学思想体系很难理解,学生多持敬而远之的态度,但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经典,中学生对其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因而从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入手,让他们学会透过庄子看似漫无边际的语言去体味其独到的思想魅力。抛砖以引玉,掌握这种策略后,学生才能学会分析鲲鹏等寓言故事是如何揭示“逍遥”的真正内涵的。

二、梳理文本

学生以相互提问的方式对词句进行强调,明晰词句含义。
【设计意图】疏通文本,为理解文意做铺垫。

三、合作探究

探究理由:庄子陈述了两个看似的故事,用意何在?
两则寓言不同之处:
1.故事角色不同
鹏——蜩与学鸠
鲲鹏——斥鴳
2.鲲和鹏的关系不同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强调变化)
有鱼焉……有鸟焉(二者并存)
3.疑问的不同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强调有所待)
而彼且奚适也(强调“小”对“大”的不理解)
同时结合同段落内类比的文本,第一段写到“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可见本段表述为“积厚”;第二段写到“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可见表述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分析明确,第一段写到鲲鹏的故事用意在表明“积厚”和“有待”,而第二段则着意于阐述“小大之辩”。两则故事是为了揭示不同的哲学思想。
【设计意图】庄子在讲故事时,并没有明白、精确地点明他要说的,而是靠他卓异的思维,故事自然地流露出来。
因此,本环节要启发学生深思,比较分析,理解庄子蕴藏于故事中的哲理,引导学生自由分析,思想时而碰撞,时而融会,过程弥足珍贵。

四、能力提升

第三段庄子在前两段分析的基础上讲述了三类人的境界,学生比较分析后进行成果展示。
智、行、德、能——待外在 小
有待 定内外,辨荣辱——待内心 大
御风而行——待方术 之

庄子对于这三类人的态度是什么?
“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虽然,犹有未树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幻灯片展示:均是持否定态度,其一系列的列举最终要阐明的逍遥境界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有待”是造成人生不能自由的根本理由,摆脱有待,达到无待,才能实现真正的逍遥,而唯有从精神上超脱一切自然和社会的限制,泯灭物我的对立,无己而后才能真正无所待。
【设计意图】上一个环节的思维训练,学生明确了如何探究庄子蕴藏于寓言中的哲学思想,此环节在理解了“有待”和“小大之辩”的基础上,分析智、行、德、能之人、宋荣子和列子的逐层递进的境界,进而理解“逍遥”的境界,水到渠成。

五、思维拓展

学生的困惑:
从全文的角度来讲,庄子对于鲲鹏是持否定态度的,为什么两处讲述都浓墨重彩且充满了赞美之情?
庄子思想中的“无己”“无功”“无名”是否有些消极,对于而言,有没有现实?
学生畅谈认知和感悟:
从悠游于北冥之鲲,酝酿变化而鹏,表现的是从现实中超拔而起,另外开辟一个飞扬活跃的精神境界,这一过程中,要深蓄厚养、待时而动。作为高中生,也要有厚积薄发的过程,且在求索的途中有所凭借。
庄子的“无”不是消极的虚无,而是从“有”的境地升华而出的。这种历程的努力,就是要把“有待”加以净化、升华,就如同从知效一官这类人到宋荣子再到列子的境界的提升,最后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

点赞:23118 浏览:106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