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校《我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方法

更新时间:2024-02-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高校本科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该课程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对大学生进一步确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正确理解和认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作用,提出此课程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理由,并对教学策略的改善进行探索。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策略;探析
1674-9324(2014)43-0205-03
同志曾深刻指出:“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正确地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认识今天、把握未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决心。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各条高校《我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方法由优秀论文网站www.808so.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战线的生力军,为了胜利地担负起建设祖国的责任,他们必须了解中国的国情,不仅要了解中国的今天,还应当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正因为如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重要性

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对大学生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从而进一步确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健康成长成才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由于各种因素,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高校的处境尴尬,很多学生一开始就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存在偏见,认为已经在初中和高中学过了,又不是读历史专业,根本没有必要花费时间学习旧知识,在这样的偏见下,教师的引导和教学策略显得更为重要,只有通过任课教师努力地把学生的思想偏见纠正,同时,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吸引学生们爱上这门课,能主动地去学习和深思,在一个学期的学习后,更加坚定正确的历史观,在以后的生活中不轻易地被一些错误观点所影响,并且,树立起远大的志向,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这才实现了开设此门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存在的理由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效果如何,教师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此门课程的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课堂效果很多都不尽如人意。存在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学策略比较死板。教学策略主要有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等,好的教学策略重视学生参与课堂的互动,参与理由的深思,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很多教师还是只注重灌输现成的结论,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忽视学生的参与,忽视与学生的互动,忽视学生的思维活动和亲身体验,忽视让学生理解“学了有什么作用”等理由,这样教学效果必定大打折扣。
2.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很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师还依赖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但传统教学手段主要是口说形式,并配以一定的板书和简单教具,现在高校强调运用多媒体授课,有的教师就用多媒体演示代替一切教学行为,教师变成了幻灯片朗读员,不能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还原出一个立体生动的历史场景,学生接受着单调的教学方式,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提不起兴趣,失去了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
3.教学内容照本宣科。有的教师一味依赖教材,认为教材的内容已经很多,每节课照着书念都念不完,没有任何知识点的拓展,更没有认识到高校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对中国近代以来的这段历史国情有了基本认知,如果在教学中仍然照本宣科,不仅容易引起学生认知疲劳,而且让学生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
4.不重视实践教学。受到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长期以来,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几乎占据了全部的教学时间。实践教学的缺乏致使很多学生认为此门课程就是古板老套、策略单调、内容枯燥,无法通过身历其境的感受真正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和深思,也无法完全达到学习此门课的最终目标。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策略改善的几点倡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存在的这些理由让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如何能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成为学生欢迎并大有收获的课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过程中重视“互动式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过程互相作用的整体性动态过程。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法。“纲要”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门通识课程,秉承了过去革命史、党史课程的主体内容,融入了史论部分的评述,在教材体系上有很大的变化与革新。但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要在较短授课时间展现跨度大和有深度的内容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纲要”课的积极性,教师必须在授课中彻底杜绝照本宣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互动式的教学,在教学中采用“理由式”、“演讲式”、“专题讨论式”等策略来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深思,积极地寻求答案。教师选择互动的话题,要选择学生思想认识上模糊的理由,要选择当今现实生活中相关或相似的热点理由,要选择有一定学术研讨价值的理由,还应顾及学生的成长环境、知识背景等存在的差异。如帝国主义的入侵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中国为什么必须进行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作用和经验教训是什么等,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掌控全局,不仅要解答学生讨论过程中所遇到的理由,同时,要把握好时间和讨论的程度,在最恰当的时机围绕大纲进行总结,让知识点在学生脑中留下深刻印象。
2.针对授课对象的特点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方式、专业特点,教师选择适合各专业学生特点的学习策略来有针对性地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授课对象是各个专业的学生,各专业的学习特点不同,如果各种专业采用同一类型的教学方式,必定会有部分专业学生感觉不适应,教学效果也就不尽如人意了,因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不仅是要走进课本,还要考虑怎样带着学生走进课堂,进行以人为本的教学;怎样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知识点与学生感兴趣的角度结合,让自己所教的知识与学生专业有一定的相关性,如授课对象为音乐专业学生,可针对他们对音乐感悟性强的特点,经常在教学过程中用歌曲的形式诠释历史场景,一曲《松花江上》就可以向他们形象地展现东北沦陷,百姓流离失所的苦难场景,激发起学生的抗击外敌、保卫家园的爱国热情。针对理工科学生历史基础薄弱的情况,利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学习特点,通过设计“讲近现代历史故事”、“介绍著名历史人物”这样的课堂环节,在深思讲什么和怎么讲的过程中,促使其主动学习相关知识,逐渐培养学习兴趣。高校《我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方法相关论文由{#GetFullDomain}收集

点赞:4672 浏览:1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