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述《史记》与《汉书》语言比较举隅

更新时间:2024-02-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史记》和《汉书》是中国史学史,乃至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本文列举了《史记》《汉书》两书中关于描写项羽和吕后的重叠部分的语言差别:同义词、用字通假和用词差异,并指出这些差别反映了两书语言风格的不同、作者对历史人物的判定和历史观点的不同,对文学、语言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史记》;《汉书》;语言;比较
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两部历史散文巨著可谓是两汉史学上的“双子星座”,也是中国史学史乃至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汉书》中所写的西汉二百三十年历史中,关于汉武帝以前的史事,基本上依照《史记》,其中有五十多篇人物传记就是依照《史记》的原文增删改易而成的。本文选择《史记》中的《项羽本纪》、《吕太后本纪》和《汉书》中的《项籍传》、《高后纪》的重叠部分作对比,从语言的角度具体描写两书的差别,并浅析这些差别所反映的语言现象和思想现象。

关于项羽,司马迁把他列入了本纪中,其中详细而精彩的描写使得《项羽本纪》成为了《史记》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而对于中国的第一个女统治者吕后,司马迁也将她列入本纪,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班固则把项羽放在了人物传记中,并在传中大量删减了《史记·项羽本纪》中的精彩部分——鸿门宴,只留几语交待,而详写在《高帝纪》中。对吕后的描述也分别放在了《高后纪》和《外戚传》中。《汉书》大多沿用了《史记》的原文,但有增有删,在内容上有取舍,在文字上有改动,其中有包括动词、代词、名词等同义词的替换,用字的差异以及句式的差异等方面。[以下出现的例句,均选自(汉)司马迁著《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和(汉)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例句后的数字是句子出现的页码。词的排序按照首字音序排序。

(一)同义词的替换

1.同义动词的替换
在对《史记》的《项羽本纪》、《吕太后本纪》与《汉书》的《项籍传》、《高帝纪》(鸿门宴)、《高后纪》、《外戚传》的重叠部分的对比中,共发现了19例同义动词的替换,举例如下。
(1)从——归
“从”和“归”都有归顺、归附的意思。“从”是跟随的意思,引申为归顺。“归”是回家的意思,引申为归附,归属,汇聚。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样一句:“项梁曰:‘田假为与国之王,穷来从我,不忍杀之。’”(302)在《汉书·项籍传》中写为:“梁曰:‘田假与国之王,穷来归我,不忍杀。’”(1800)《汉书》用“归”替代了《史记》中的“从”。
(2)观——视
“视”和“观”都是“看”的意思,但“视”是指一般地看,粗略地看,而“观”字,《说文解字》解作“谛视”,即注视,有目的地看。《史记·吕太后本纪》中“居数日,迺召孝惠帝观人彘”(397)一句,在《汉书·外戚传》中写为:“居数月,乃召惠帝视‘人彘’。”(3938)《汉书·外戚传》用“视”字替换了《史记》中的“观”字。
(3)烹——斩
“烹”是古代一种酷刑,用鼎来煮杀人,引申为杀、消灭。“斩”指砍断,引申为杀。“烹”和“斩”都有杀的意思,表示结束生命的方式,但“烹”字在语气上更重,方式上也表示得更为具体。如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样一句:“项王闻之,烹说者。”(315)在《汉书·项籍传》中写为:“羽闻之,斩韩生。”(1808)。
2.同义名词的替换
在《史记》和《汉书》描述项羽、吕后的篇目中,共有9例同义名词替换的类型,举例如下。
(1)兵——军
“兵”一般指武器,又指持兵器的人,泛指军队。“军”则是一个集体名词,指军队。《史记·项羽本纪》中“兵未战而先见败徵,此可谓知兵矣”(304)一句,在《汉书·项籍传》中写为“军未战先见败徵,可谓知兵矣”。(1802)
(2)病——疾
疾、病是同义词,但两者又有区别。“病”常指病得很重,“疾”则常指一般的生病。在《史记·吕太后本纪》中有一句:“今皇帝病久不已,迺失惑惛乱,不能继嗣奉宗庙祭祀,不可属天下,其代之。”(403)在《汉书·高后纪》写为:“今皇帝疾久不已,乃失惑昏乱,不能继嗣奉宗庙,守祭祀,不可属天下。其议代之。”(98)《史记》用了“病”字,《汉书》则用了“疾”字。但在这里,“病”和“疾”并没有很明显的区分作用。
(3)鈇——斧
这里《史记》中用了“鈇”字,《汉书》则用了“斧”字。“鈇”原指切草的刀,即铡刀。“斧”原指斧子,伐木的工具,又指一种古代的兵器。《史记·项羽本纪》中“此孰与身伏鈇质”(308)一句,在《汉书·项籍传》中写为“孰与身伏斧质”。(1805)鈇质、斧质,都指斩人的刑具。
3.同义代词的替换
在《史记》和《汉书》描述项羽、吕后的篇目中,共有6例代词替换的类型,举例如下。
(1)汝/而——乃
“汝”、“而”、“乃”都是第二人称代词。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样一句:陈婴母谓婴曰:“自我为汝家妇,未尝闻汝之先古之有贵者。”(298)在《汉书·项籍传》中写为:“婴母谓婴曰:‘自吾为乃家妇,闻先故未曾贵。’”(1798)这里《史记》用了“汝”字,而《汉书》则用了“乃”字。《史记·项羽本纪》中还有这样一句: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328)《汉书·项籍传》中则写为《史记》与《汉书》语言比较举隅由优秀论文网站www.808so.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汉王曰:‘吾与若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汝翁。必欲亨乃翁,幸分我一盃羹。’”(1815)这里《汉书》用“乃”字替换了《史记》中的“而”字。
(2)我——吾/己
“我”、“吾”、“己”都属于第一人称代词,“己”是自己的意思。《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样一句:“陈婴母谓婴曰:‘自我为汝家妇,未尝闻汝之先古之有贵者。’”(298)在《汉书·项籍传》中写为:“婴母谓婴曰:‘自吾为乃家妇,闻先故未曾贵。’”(1798)这里《史记》中用了“我”字,《汉书》中则用了“吾”字。而在《史记·吕太后本纪》有这样一句:“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395)《汉书·外戚传》则写为:“太子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己。”(3937)《史记》中用“我”字,《汉书》则用了“己”字。在上古汉语里,“我”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吾”可以作主语、定语,但一般不用作宾语。《史记》与《汉书》语言比较举隅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808so.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除此之外,《史记》常常在叙事中,以直接或间接方式,加入了作者的主观论断,而语言也较为口语化。而《汉书》则比较严谨地叙述史事,语言也较为书面化。这些与作者以及成书的背景都有关系。司马迁写《史记》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私人的著述,所以书中往往直接抒发个人见解、评论以及喜怒之情。班固写《汉书》则是奉诏修史,主要取材于政府档案,如诏书、奏议、文人学著等,而他又因生活在专制压迫和思想统治更加严重的时代,这体现在语言上就是严谨、拘谨。

(二)从两书用词在感彩上的区别看作者的思想倾向

由于司马迁和班固生活的年代不同,社会环境也有着差别,所以从《史记》和《汉书》语言的使用上也可以看出两位作者的一些思想倾向。如《史记·项羽本纪》“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30)一句,《汉书·项籍传》写为“兵皆属焉”。(1804)“诸侯”皆属项羽和“兵”皆属项羽又有着不同的作用,“诸侯”的地位比“兵”高,“诸侯皆属项羽”可看出司马迁笔下的项羽在地位上就比班固笔下的项羽地位要高。司马迁肯定了项羽在推翻秦王朝斗争中的功绩,所以将他列入了本纪。而班固则把项羽放入人物传记中写,这是为了更加突出刘邦的统治地位。
《史记·项羽本纪》中:“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311)《汉书·高帝纪》写为:“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不可不告,亡去不义。’”(25)“语”和“告”虽然都是“告诉”的意思,但对上级只能用“告”,这里可以看出班固笔下对沛公的尊敬。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又有这样两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310)、“四月,汉皆已入彭城”(321),在《汉书·项籍传》中写为:“闻沛公已屠咸阳”(1808)、“汉王皆已破彭城”(1802)。《汉书》用的“屠”和“破”字比《史记》用的“破”和“入”字语气上更重,程度上更深。从这两例,我们可以看出《史记》有时候对刘邦的评价又比《汉书》更为谨慎。
在《史记·吕太后本纪》中“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人彘”(397)一句,在《汉《史记》与《汉书》语言比较举隅相关论文由www.808so.com收集书·外戚传》中写为:“居数月,乃召惠帝视‘人彘’。”(3938)这里《汉书》用的“观”字比《史记》用的“视”字更具有目的性。又如《史记·吕太后本纪》中“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饮瘖药,使居厕中”(397)一句,在《汉书·高后纪》写为“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熏耳,饮瘖药,使居鞠域中”。(3938)这里《史记》用“厕”字表示吕太后直接让戚夫人处于猪圈中,而《汉书》用“鞠域”在表示上比较文雅,说吕太后只是让戚夫人处于窟室。
由上述例子可见,《史记》和《汉书》在一些句子中的用词在感彩上有着区别,而正是这些词语,体现出了司马迁和班固对人物的不同评价和个人的思想倾向:司马迁写《史记》更加具有个人强烈的感彩,不回避汉代的最高统治者,在文章中通过语言直接对人物产生自己的评判;而班固写《汉书》受所处环境的影响,凡是记载皇帝及其他统治者的言辞都十分谨慎,一味地歌功颂德,思想浸透着封建意识。

(三)《史记》、《汉书》中的同义词替换现象,可以为同义词的研究提供参照

在对《史记》和《汉书》的对比中,我们不难发现,班固常使用同义词替换《史记》中的词语,如在对比有关项羽和吕后的几篇文章中,就发现了19例同义动词替换、9 例同义名词替换、6例同义代词替换、8例同义副词替换和2例同义形容词替换的现象。《史记》和《汉书》出现的多例同义词,可以为有关同义词方面的研究提供参照,如王力先生写的《古代汉语》中提到有关“置”和“立”、“至”和“到”、“告”和“语”、“病”和“疾”等词,都指出有同义的意思,而这些词语在《史记》和《汉书》中已经作为同义词来互相替换了。
在对《史记》和《汉书》比较的研究中,人们历来认为《汉书》在语言风格和思想上要比《史记》保守。通过从语言方面对两书的比较,可以看出两书语言风格的差异,以及作者的历史观点和对历史人物的判定,这些对文学、语言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点赞:29327 浏览:133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