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网络建构和运用

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2012年高考安徽文综卷特色鲜明、亮点很多,对2013届考生复习迎考有许多启发与引导。其中,第39题三小问在知识考查上呈现一致性,都是要求考生运用教材某一知识网络去解答题目,突出知识网络的考查。那么,怎么通过建构并运用知识网络提高高考复习的效率?本文结合安徽卷第39题,谈谈看法。
2012年高考安徽文综卷第39题试题(材料略)
(1)请你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对“市场经济呼唤道德诚信”进行评议。
(2)请运用价值观的知识,谈谈“网友议题”对你进行正确价值选择的启示。
(3)请你从文化传承和思想道德建设的角度,回应“网友心声”。
上述三问分别考查了“市场经济 ”“价值观”“文化传承”和“思想道德建设”等四个知识网络,具体如下。
答案(略)
高考考纲规定的能力考核要求有四项,其中“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主要体现为根据题目要求,准确地与相应知识挂钩,迁移出相应的知识点。如果考生不能将所学知识与试题内容建立正确联系,就无法准确解答此题。因此,在高考政治复习教学时应帮助学生建构系统的知识网络,并加以灵活运用,有助于考生提高复习的效率。

一、多角度建构知识网络

1. 分模块、抓标题,建构主干网络
高中政治学科教材在编写体例上分为经济、政治、文化、哲学4个必修模块,每一模块都有四级标题:单元、课、框、目。这些不同模块、不同层次的标题本身就体现了教材知识的逻辑关系。复习时应组织学生绘制出每个模块、每个单元、每课知识网络图,建构起主干网络。这样既能从宏观上整体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能弄清每一个考点在教材中的地位,分清因果,在前后相继的关系中去把握这个知识点。
例如,安徽卷第39题第二问考查的“价值观”知识网络,实际上是《生活与哲学》第十二课的知识网络,建构如下:
2. 抓主线,建构专题网络
把教材的内容按主体、主题、性质等分门别类,建构起专题知识网络,做到知识的纵向延伸和横向辐射,从而融会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安徽卷第39题第三问,实际上就是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中“文化传承”和“思想道德建设”这两个主体知识的理解,考生在备考中可以围绕这两个主线,延伸和辐射出相关知识链,建构起“文化传承”“思想道德建设”的专题网络。
其中,对于“思想道德建设”专题网络,可作如下建构:
3. 以问题为中心,建构因果网络
要真正掌握和理解某一重要知识点,就要弄清它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为此,我们可以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为中心,建构起有一定逻辑顺序的因果网络,克服解题时产生的知而不全、思而不达等现象。
如解答安徽卷第39题第一问,应作以下思考:①“诚信与市场经济是什么关系”——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②“市场经济为什么呼唤道德诚信”——诚信缺失干扰了市场秩序。③“市场经济中怎样讲诚信”——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国家运用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维护市场规则,规范市场秩序;经济活动参与者应该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企业要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4. 针对不同模块中的相同(相近)内容,建构同类网络
高中政治四个必修模块中,存在许多相同与相近的内容,如科技与自主创新、群众观、国家(《经济生活》中宏观调控,《政治生活》中政府职能、责任等,《生活与哲学》中一起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等),它们相互交叉与渗透,这也为综合试题的命题提供了可能性,这就要求考生在备考中要能够打破模块界限,建构同类知识网络。
例如,安徽卷第39题第三问,就是围绕“思想道德”这一共同知识,从不同模块角度来组织命题的,也就是说在《经济生活》中市场经济离不开道德诚信,在《生活与哲学》中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离不开道德标准,在《文化生活》中更有思想道德建设的专门章节。能否做好这道题,在一定意义上说,取决于考生有否关注过这些相同相近知识,有没有建构过同类知识网络。

二、灵活运用知识网络

建构了知识网络,不等于能运用自如,还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提高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实现知识网络的灵活运用。
1. 研究典型高考试题,探寻运用规律
高考试题设计科学、规范,我们可以通过研究高考试题,确定它们是如何通过立意考查知识的,怎样从知识网络中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的,从中找出考查规律,培养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例如,安徽卷第39题第二问,考查的知识网络是“价值观”,但究竟怎样运用呢?是否这个知识网络中所有的知识点都要使用上?通过审题,可以发现该题属于“启示”类的题目,这样,我们就能从“价值观”这个网络中调出所有有关“启示”类的知识,舍去无关知识;这还不是最终答案,再结合情境中的“道德典范”素材,我们还可舍去“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这些无关知识,从而最终把答案锁定在“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正确价值选择”等相关知识上。
2. 优选生活情境材料,尝试运用网络
高考政治不回避社会生活现实问题,社会生活材料是高考政治试题情境材料的源泉。因此,备考必须关注社会生活。当然,关注社会生活材料,不可能面面俱全,要以能反映与教材主干知识相关的信息材料为主要内容,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内容要求的主要论述、我国或我省月份GDP、源于:论文范文格式www.808so.com
CPI走势,党和国家近期改善民生的一系列政策与措施等。进而针对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提炼整合,运用一定的知识网络恰当设问,训练学生运用知识网络的能力,使考生能顺畅地实现“审题、提取有效信息—确定答题要点—在知识网络中捕捉这些要点—调动和运用这些知识分析问题”这一过程,从而达到高考的能力要求。
安徽卷第39题以食品安全、道德典范、弘扬美德等为情境材料,这些生活材料考生并不陌生,关键是在备考中是否关注过它们,在关注过程中有没有提取与教材知识相关的信息,并从知识网络中迁移出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说明。
3. 精做各地模拟试题,增强运用能力
高考能力考核目标与要求是在学生审题解题过程中实现的,因此,通过适当做一些模拟试题(尤其是各地较大规模的模拟考试题),在学生审题解题过程中培养运用知识网络的能力,从而达成高考能力考核目标与要求。
其实,安徽卷第39题考查的“思想道德”问题,在各地模拟试题中也出现过,只不过考查的角度和题型不同而已。考生如果能通过做模拟试题,举一反三,从不同角度去运用这些知识网络,在考场上就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江苏省苏州市2012届高三调研测试试题”就与安徽卷第39题类似。
2011年10月13日,广东佛山年仅2岁的女童小悦悦,先后被两辆车碾轧,肇事车辆逃逸。短短7分钟内18名路人视而不见,最后一名拾荒阿姨上前施以援手,引发网友广泛热议。社会舆论呼吁: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用良知的尖刀来深刻解剖自身存在的丑陋,忍住刮骨疗伤的疼痛来唤起社会的警醒与行动;在公众参与下,创造扬善惩恶的制度、条件和社会环境,努力提升全社会道德水平和每一个人的道德良知,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请你运用《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如何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培育文明风尚。
【参】
《政治生活》:①政府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积极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水平。②人大需通过行使立法权,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公民合法权益,鼓励助人为乐的行为。③公民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

一、遵守宪法和法律,尊重他人合法权益,弘扬传统美德。

《文化生活》:①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②建设和谐文化,培育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③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④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总之,政治高考复习中建构和运用知识网络的方法很多,无论知识网络是怎样的,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目的:建构知识网络,生成知识;运用知识网络,提升能力。

点赞:3574 浏览:11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