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呐喊》、《彷徨》中刻画三类知识分子形象

更新时间:2024-04-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鲁迅先生的《呐喊》与《彷徨》中,写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主要有14篇。在这14篇中,鲁迅真实的描述了当时知识分子中,封建体制的守护者、抛弃者和反抗者等三类形象。捍卫守护封建体制的《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的高尔础等,被封建体制抛弃的《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等,封建体制的掘墓人《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在酒楼上》的吕纬甫等。本文就其知识分子的形象进行了逐一分析。
关键词:《呐喊》 《彷徨》封建体制知识分子
鲁迅收入《呐喊》和《彷徨》两部小说集中的25篇现实题材的小说,主要有知识分子和农民两大题材。其中,知识分子题材占14篇,真实地描写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清末、辛亥革命和“五四”以后三个重要时期的精神和生存状况,从隋文帝杨坚的九品中正制开始,到清朝的八股取士,经过历代帝王推崇及儒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封建科举这个作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思想工具,也诞生了封建制度下的知识分子这个群体,在他们的身上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旧知识分子的局限性和可悲性。他们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封建体制的守护者,二是封建体制的抛弃者,三是封建体制的反抗者。

一、封建体制的守护者

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兴亡更替,总有一些守护者,他们是封建体制下的既得利益者。他们表面上道貌岸然、满腹经纶,整日里说着道德,实际上满脑子男盗女娼,他们维护封建体制,其实就是在保护他们自身的利益。
如《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就是这些假道学、伪君子的典型。他们自己都是毫无道德心的人却口口声声说是关心社会的道德。四铭是一个尊孔、崇儒、专经、复古的国粹派,他在街上看到一个侍奉祖母讨饭的十七八岁的乞丐女子,便对她发生同情,称赞她是孝女,想做诗文表彰她,以为世道人心之劝。不过他这举动,从他多次兴致勃勃地复述小流氓“ 你不要看得这货色脏。你只要去买两块肥皂来,咯吱咯吱遍身洗一洗,好得很哩!”的话中,鲁迅无情地把这位道学先生的假面具撕了下来,让人们看到道貌岸然的下面原来藏着一团邪念。实际上他是一个言摘自:学年论文格式www.808so.com
行不符,名实不副的伪君子。他神气十足的以有教养的正人君子自居,声言要维护道德,向败坏风气的坏学生及恶社会宣战,但内心的丑恶更甚于用言语挑逗乞丐少女的无赖光棍。道貌岸然的面具使他遗失了健康的人格和良知,四铭这样的维护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带给社会只有因循守旧,阻碍社会的前进。高尔础则更是一个不学无术,假充正经的伪君子。他标榜道德高洁、心性纯洁,骨子里却是无比的卑鄙肮脏。他坐在牌桌上凑着清一色、看戏、喝酒、跟女人,只要是坏事无一不做。“他教课的动机是‘看女人’,正如他的牌友所说:“外面看看还不够,又要钻到里面去看了,”他把备课的功夫全花费在照镜子和如何遮住眉棱上的瘢痕上。作者通过高尔础这个表面挂着顺应世界潮流招牌,内心却是个不学无术的文人败类的形象,来嘲讽了维护封建思想的无耻文人。进而有力的讥讽和抨击像高尔础之流的文人墨客的无耻嘴脸。
这些封建制度的卫道士和他们捍卫守护的制度一样,已经完全腐朽,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满肚子男盗女娼,作者对他们只有批判,没有同情。他们和他们守护的封建制度,必将被飞速发展的时代所淘汰。

二、封建体制的抛弃者

在广大的知识分子中,能够通过科举,“十年寒窗,一朝成名”的是极少数的一部分,更多的是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下成为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废人。典型的代表是《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他们深受封建思想毒害,屡试不第,被封建体制所抛弃,却又没有生存能力,最后只能穷困潦倒,悲惨死去。
孔乙己是备受封建思想毒害和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典型。他穷困潦倒,只能和那些“短衣帮们”一样站着喝酒,但是他骨子里却看不起那些短衣帮,看不起劳动人民。他自觉与其他的下层的社会劳动者不同,为了显示自己是读书人,他说起话来也是满口的之乎者也,唯一的一件长衫已经破烂不堪,他却一直不肯脱掉,甚至当生存成了问题时,他还一再表现出自命不凡、孤芳自赏的傲气。孔乙己不仅鄙视农工商,而且自己又没有劳动能力,他的生活自然十分穷困潦倒。“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活脱脱刻画出一个穷困不得志,自命清高,却又经常挨打的老书生的形象。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当他偷书被人嘲笑时,却硬要去涨红了脸以“窃书不能算偷”来争辩,最后落到被打折腿,凄惨死去。
陈士成是一个花费了毕生的精力去追求功名利禄的老童生,他在第十六回县考放榜时发现自己依旧落了第,“平日安排停当的前程”又象“受潮的糖塔”一般“刹时倒塌”。这位老童生的神经错乱了,捞不到榜上的功名,便去掘地下的藏镪,利欲之心在一次又一次失败的考试中非但没有减弱,反而越来越膨胀,结果终于受了幻觉的骗,淹死在城外的万流湖里。科举制度和封建等级给他规定了一条狭窄的人生道路,要么不计一切成为上等人,要么就被人踩在脚下”。终于陈士成在“白光”的诱导下,费尽心力地挖掘出了一具零落不全的下巴骨,那下巴骨的一句“这回又完了”,终于把他送到了死地,成为湖里的一具尸体。
从孔乙己和陈士成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受到封建科举毒害的知识分子。他们牢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一生都在读书,都在进学,幻想着龙门鱼妖,飞黄腾达,金钱簇拥而至。然而他们时运不济,一生也没有进学,最终被封建体制所抛弃,悲惨死去。作者通过对他们的描写,向世人揭示封建思想的“吃人”本质,用以惊醒那些仍然麻木的具有封建思想的下层文人。

三、封建体制的反抗者

清末、辛亥革命和“五四“以后,大资产者和封建买办及帝国主义共同统治着中国,知识分子在黑暗中苦苦探索。鲁迅本人就生活在那样的年代,他也是其中的一员。他们在探索中开始觉醒、反抗,他们想要打破这个沉闷的铁屋子。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等。他们具有现代的意识、进步的思想和改革的要求,也曾有过为自己理想而奋斗的辉煌历史,但他们的反抗几乎都以失败而告终。《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个非常态的人,在他身上具有“疯”与“不疯”的两面性。他是一个患了迫害狂的精神病人,是个疯子,可他偏偏能认识到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能够从嘴里喊出“救救孩子”的伟大呼声。源于:毕业论文致谢怎么写www.808so.com
其实,狂人更具有象征意义,小说的主人公“狂人”是“五四”时期觉醒了的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以理性的批判对封建礼教进行了彻底的否定,揭露封建社会的吃人的本性,最后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吁。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封建体制反抗的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
《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也是一个较早觉醒的知识分子。他在学生时代曾经是一名革命的闯将,曾经“到城隍庙里去拔神像的胡子”,并且,“连日议论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他曾勇敢地站出来向封建神权挑战,是一个“敏捷精悍”、英姿勃勃的青年。然而随着生活的不如意,再加上革命又处于低潮中,一个具有进步要求的知识分子终于将旧日的豪情壮志、人生目标、以及革命的精神统统抛却了,进而变成了一个情绪消沉,意志颓废,行动缓慢做事又敷衍的软弱的知识分子。吕纬甫在酒楼上谈到自己的时候,还说过这样一段自我嘲讽的话语:“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和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很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3]吕纬甫“绕了一个小圈子”的全部经历,确实很能够概括当时一些软弱的知识分子的生活道路,那些知识分子反抗过,然而由于缺乏坚韧的毅力,最终失败了。
狂人、吕纬甫,还有《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以及《药》中的夏瑜、《长明灯》中的疯子、《一件小事》中的“我”和《幸福的家庭》中的“文学青年”等,这类形象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也是鲁迅最为看重的知识分子。他们反击过,抗争过,然而却都失败了,这既是时代和社会的悲剧,也是他们自己天生的软弱造成的。
总之,在鲁迅笔下,不仅描写了当时知识分子自身的愚昧和弱点,而且对科举考试和封建旧思想进行了深刻地批判和揭露。鲁迅先生的小说,是作为意识形态存在的中国文学的组成部分。《呐喊》和《彷徨》是中国小说现代化征途上迈出的第一步,正是它们奠定了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及至世界文学史的地位。
参考文献:
王德禄《鲁迅作品赏析分编》。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5 月23页
顾振彪《解读呐喊·朝花夕拾》。京华出版社。2001年1月154页
[3]鲁迅《彷徨》-《在酒楼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59页。
作者简介:宋梅(1971-),女,河南商丘人,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

点赞:20112 浏览:86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