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提高探究创新能力

更新时间:2024-02-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重新审视数学课堂教学,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教学目标,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创设丰富的课堂教学情境。
【关键词】问题情境;策略;课堂实效
1009-5071(2012)07-0250-01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需求。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数学课程标准》中有一个具体目标是: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基本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创设按这种模式教学的情境。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参与,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真正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从而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的目的。使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营造一种“韵味无穷”的教学问题情境。现在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几种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1 生活化策略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看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样不仅能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还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眼睛”。
例如,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节课中,为了确定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位置时,我常把平面上找点的坐标看作是到教室找位置,必须同时考虑“行”与“列”两方面一样来考虑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把教室里学生的座位所表示的行与列来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让学生找到自己相应的位置所表达的点。
2 趣味化策略
数学游戏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是一种很好的智力活动,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例如,在学习多边形对角线条数时,可创设以下的问题情境:
把全班分成几组,让同学分别和自己小组的同学握一次手。
问题1:每位同学握几次手?分别把握手的次数和自己小组人数进行比较相差多少?
问题2:用算术方法计算出每个小组握手总次数是多少?
问题3:试计算全班同学编为一组握手总次数是多少?
问题4:假设有N个人相互握手要握几次?
问题5:假设有N个人围成一圈相邻两个人相互不握手要握几次?
由此,老师通过引导启发学生N个人围成一圈看成N边形的N个顶点,把相邻两人相互不握手而其它人相互握手看成N边形各顶点间向其它顶点连的对角线,这样握手的次数就是N边形的对角线的总条数,这时可提问学生N边形的对角线总条数是多少?学生就能很快地计算出结果 。同学们一下子兴趣盎然,感觉到了数学知识是无处不在的,既加强对多边形对角线条数的认识,又使他们获得了有效的学习数学途径。
3 开放化策略
数学开放性问题是指条件多余、不足或答案不唯一的问题。运用开放性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情境中,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在创新过程中,既要有问题情境的促发,又要有多种思维活动的参与,特别是发散思维、直觉思维等。因此,教学时,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有意识地设计开放性问题,来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投身于一个思维策略与解题方法不唯一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测,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自主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进行创新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我在上《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选取了这样一道应用题:一列快车长180m,时速为72km, 一列慢车长220m,时速为48km,问:两车相向而行,从车头相遇到车尾相离需多少时间?两车同向而行,慢车在前,快车从追上慢车车尾到完全错开需要多少时间?这是一道双动态的典型应用题,一般来说学生是很难弄清题意获得正确、完整解析过程的。在教学过程中,事先没有直接给出原题,而是将题目条件改变出示给学生:一列火车长180源于:论文格式范文模板www.808so.com
m,时速为72km, 一座桥长220m,火车从车头上桥开始到车尾离桥需要多少时间?这个应用题较简单,学生很容易做出示意图分析、弄清题意,获得正确、完整的解析过程的。随后,我要求学生将条件“一座桥长220m”任意更换为其它条件,提示他们最好是动态的,重新自编应用题,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一列火车长180m,时速为72km, 一山洞长220m,火车从车头进洞到车尾离洞需要多少时间?一列火车长180m,时速为72km, 另一列火车长220m, 时速为 a km,两列火车相向而行, 从车头相遇到车尾相离需多少时间?一列火车长180m,时速为72km, 另一列火车长220m, 时速为 a km, 两车同向而行,慢车在快车前,快车从车头与慢车车尾相接到车头完全错开需要多少时间?更有优秀的学生,在题中增加“两车距离b km”的条件, 这是学生独立思考、提出的问题,渗透了问题情境、情绪情境、教室情境的创设。我告诉学生,要出示的原题正是第二、三类的综合。此时,学生情绪更高,笔者便顺水推舟,启发学生要善于总结,延拓新的问题。
因此,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意识、促使学生各种感观和心理活动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潜能相结合、求得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的最佳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4 活动化策略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源于活动。学生对自己通过数学实践活动中获得的知识印象最为深刻,记得最牢。创设课堂活动式情境会令学生的手、眼、口、耳、脑达到有机结合,思维将会更加活跃,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如学习有理数乘方时,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折叠报纸探究乘方的知识:开始展示很大的报纸时许多同学都说能对折几十甚至上百次,可是在动手实践后却发现折叠到七次的时候已经非常困难,许多同学都是大惑不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计算,终于发现:报纸厚度随着对折次数的增加以等比级数增加,而其面积则相应地以同样比例减少。加上纸本身的拉力,把报纸对折第九次无疑比一次将512张报纸对折更要困难!
再如:七年级上册《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的教学中,请每位同学准备4个立方体,自备剪刀,6人一组,将立方体沿不同的棱展开,有多少种不同的剪法,请同学将不同的作品贴在黑板上。然后总结出来规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提倡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真知,不但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以及识别的过程中体验怎样能展开,怎样不能展开,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乐趣。
由上述可知,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才有思维的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只有创设的问题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紧扣教材内容,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把握好探索性和可操作性,问题情境这一教学方法才会开出朵朵骄人的鲜花,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

点赞:14261 浏览:59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