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创新安徽农村社会救助发展模式

更新时间:2024-03-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目前安徽农村社会救助还不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偏低,城乡低保标准差距大,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偏低,分散供养方式居多。医疗救助主要表现为资助参加新农合,人均实际救助金额少。自然灾害救助筹集资金较少,分配机制不完善,管理体制不健全等。完善农村社会救助远期目标是建立城乡统筹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近期目标则是创新农村社会救助的发展模式,对专项救助进行优化,通过共享申请资料、统一管理机构、整合救助方式等融合社会救助体系。
关键词:农村社会救助;城乡统筹;优化
1 安徽农村社会救助的目前状况及理由

(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目前农村低保已取得很大成绩,但仍存在救助标准偏低、各地市之间差距大、城乡低保标准差距大等理由。2012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214.28万人,覆盖面4.1%,农村低保月均标准178.72元,人均补助水平123.44元,财政支出农村低保资金31.79亿元。2012年农村年均低保标准相当于相当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38.60%,相当于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支出的98.32%左右,目前农村低保标准只能保证 “果腹”理由。各地市标准差距大。低保标准最高的铜陵市为355元,标准最低的阜阳市为111.39元。两市保障标准相差243.61元,标准最高的铜陵相当于最低的阜阳的3.19倍。城乡差距大。就省级而言,2012年农村低保标准相当于城市低保标准的52.66%,2012年安徽省农村低保月人均补差额(月人均支出额或月人均补助水平)相当于城市低保人均补差额的43.39%,农村低保群众领到手里的低保金还不足城市低保的一半。

(二)农村五保供养工作

截止2012年底,安徽省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人数为161072人,分散供养人数为289977人,合计45.1万人。集中供养标准3442.7元/年,分散供养标准2258.9元/年。全年分散供养支出为54243.5万元,集中供养支出46505.7万元。五保供养在实施中还存在突出理由:
供养对象较多,集中供养率偏低,为35.71%。供养标准偏低。集中供养标准相当于每天9.43元,分散供养标准相当于每天6.19元。集中供养标准相当于全国标准的84.78%,分散供养标准相当于全国标准的75.1%。2012年安徽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标准占农民人均消费支出的61.96%,占农民人均食品支出的157.83%;分散供养标准只占农民人均消费支出的40.66%,占农民人均食品支出的103.56。资源浪费比较严重。各地市农村五保供养机构的床位数都高于实际的集中供养人数,全省五保供养机构床位数为18.1万张,实际收养人数是16.2万人。部分地区服务机构规模过大,工作人员负荷重。多数地区供养机构的供养对象超过50人,工作人员人均服务对象均超过10人,且供养对象多为年老多病、残疾、行动不便老年人。

(三)农村医疗救助

2012年全省农村医疗救助人次数为685603人次,资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为1515482人。全年农村医疗救助支出57876.7万元,资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出10950.6万元。资助参合人均补助水平72.26元,农村医疗救助人次补助水平844.17元。医疗救助还存在一些理由,如救助的主要形式为资助参加新农合,真正作用上的大病医疗救助还比较少,人均医疗救助资金不足千元。省级财政资金支持不足。近几年市县两级补助资金占到省级财政的60%,省级财政对医疗救助资金分摊比例创新安徽农村社会救助的发展模式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808s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低。管理体制不科学。医疗救助资金缺乏健全、多元化的筹资机制和渠道,救助资金没有设立专户管理及稽查审核制度,报销体制不完善,大病救助力度不够。市际互相报销体系未建立,报销程序复杂。

(四)自然灾害救济

(1)运转状况
①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地市、县级政府出台了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完善了紧急救助应急响应工作机制。乡镇和村也制定救灾应急预案。②储备管理工作。11个县设立了救灾物资代储点。③把近期救灾与远期减灾、与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推进民生工程、创建“减灾安居工程模范市县”相结合,做好灾区房屋重建。④健全社会捐助工作机制。全省共建立159个经常性社会捐助工作站和308个工作点。⑤保证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民政部门积极启动救灾应急预案,派出工作组指导救灾工作,并筹措和下拨资金,用于粮食、住房、转移安置、衣被、疾病救治等。
(2)存在的理由
一是救灾资金严重不足,资金所占比例较大,地方各级政府投入资金较少,社会捐助资金明显不足。二是救灾工作管理水平不高,亟需规范。救灾信息上报、灾害损失的准确评估、救灾物资的储备管理和使用监督、灾后救助还需改善。三是救助管理体制与运转机制滞后。基层人员不足,工作人员待遇低,工作经费短缺,手段落后。
2 创新安徽农村社会救助的发展模式
远期目标是建立城乡统筹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近期则是创新农村社会救助的发展模式,可通过:进一步优化各专项救助制度如农村低保、农村五保、医疗救助、住房救助等,逐渐融合各专项救助制度如共享申请资料、统一管理机构、整合救助方式。

(一)优化单项制度设计

(1)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优化
首先,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申请、审批机制。重点是收入核定机制。对申请人家庭收入进行定量核算,对其家庭的实际生活水平进行定性评估。入户调查和评议相结合。核算收入和考量支出相结合。对申请人家庭的水电费支出、大宗消费支出进行考量。其次,建立协调机制。民政部负责最低生活保障的规划、政策方针、低保资金的分配、监督政策落实工作。省民政厅负责本地政策制定、组织实施、管理监督。区县民政部门负责具体实施。其他相关部门综合协调、配合、信息共享。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等基层组织机构,完成对象审核、家庭收入调查核实、补助资金的发放等。再次,完善评价、退出机制。应在每季度(年度)末,组织评价工作。内容包括低保工作实施的效果、取得的经验、存在理由、低保对象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创新安徽农村社会救助的发展模式相关论文由{#GetFullDomain}收集

点赞:26694 浏览:120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