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培养创新人才,地理教师责无旁贷

更新时间:2024-01-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世界,谁能坚持创新、勇于创新,谁就能迎接未来知识的挑战。地理学科亦文亦理的特点使其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时代性,能激起学生质疑、探究、想象和创造的,具有丰富创新培养资源。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掘,认真落实,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创新基础。
创新意识是创造的意向、愿望和动机。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形成创新素质的起点。教师在课堂上要营造张扬创新和想像的课堂气氛,要竭力培养学生的认识兴趣,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在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之后,教师的使命就在于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启迪创新思维:众里寻他千百度
创新思维,是指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研究面对的事物或理由,从而找到创造性地解释这些事物或解决这些理由的新途径、新策略、新结论的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是创新素质的核心。
要质疑问难。强烈的求知欲,是学习的动力和创新的催化剂。创新思维常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没有疑问便没有深思,没有深思便没有人的想象、直觉、灵感等创新思维要素的动作。地理教学中要要善待学生提出的理由,善待提出理由的学生。学生自觉地探索新事物,创造性地解决新理由。善于创设理由,留出课堂“空白”,让学生去质疑、解疑。
要训练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一种沿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围、不因循传统的思想方式。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思维的发散,就谈不上思维的、求异和独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理由进行深思。在教学中,要一题多解、一题多思,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侧面深思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和独特的解题思路与策略。例如:“如何把南极洲丰富的水资源运到撒哈拉沙漠,使其变为绿洲良田?”“如何开采月球上的矿产资源?”“人类怎样向外星球移民?”“如何减轻巴拿马运河太繁忙的交通?”等理由,十分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要启发学生的思维。思维是以表象或具体语言进行的思维活动,是以方式反映现实或表述知、情、意的思维方式。尽管在人的思维发展的里程中,思维是较初级的形式,但是它在创新思维中却占着主导地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师要善于把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化,丰富学生有关视觉、听觉、语言的。教师可以叙述法、联想法、想象法进行训练。
培养创新能力:为伊消得人憔悴
创新能力是根据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的体现。
要在课堂内外开展好活动。着重强调学生亲自实践、发现、体验,强调学以致用,教、学、做合一。开展利于学生创造性发挥的学习活动。如:课堂知识竞赛、小组讨论、正反辩论等。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在体验知识中、运用知识中捕捉到创新灵感,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在学生创造力的形成上,课外活动起着十分的作用。课外活动通常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实践性、灵活性、趣味性等特点。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创造力发展所的良好环境,而且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作为地理教师,应大力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组织各类兴趣小组、举办专题讲座、开展演讲和知识竞赛、参观调查、结合实际撰写地理小论文、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等。学生经常参加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扩大视野、启迪思维,而且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而课堂教学未触及和深入的理由去研究,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要促成创造性人格品质。人的创新能力与他的人格品质有着密切联系,情绪、动机、坚持性、独立性等都影响着创新能力的发展。有创造性的学生多表现为自信、富有责任感、富有想象力、独立性强、求知欲旺、尝试困难、兴趣广泛、勇于探索、毫不犹豫地把握时机等。为此要学生自信敢为,促使其创造个性自由充分地发展。
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大课题;创新,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创新,是基础教育和民族大计的关键一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创新素质,地理教师,责无旁贷。 WWw.808so.com 808论文查重

点赞:31497 浏览:144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