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当代美国对人文教育缺失纠偏

更新时间:2024-02-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世界范围内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导致了人类精神的危机,近几十年来更有加剧的趋势,美国大学教育认为“器物”不是人的本质属性,高等教育应该培养完善的、具有行为规范和精神理念的“人”。美国大学教育采取提高人文学科课程在本科生教育中的比重、坚持以通识教育培养学生、增强学生人本关怀精神等措施来弥补人文教育的缺失现象。
[关键词]人文教育 通识教育 人格健全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6-0118-03
[作者简介]范建华,南京邮电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南京210000)
世界范围内近几十年追求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背后,一方面是发达的技术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另一方面则是人性的偏颇、扭曲和异化,人类文明结构出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失衡现象。当人们认识到技术作用对社会发展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对社会发展给人类带来的精神的危机有所警觉,并认识到人文学科对人的教化、人格的健全、社会的良性发展有着难以估量的潜移默化作用。只学习技术以获得一种谋生的手段是教育的方向性错误。美国许多大学校长已经大声疾呼,强化专业和技术教育忽视人文教育事实上已经成为理由的一部分而不是解决理由答案的一部分。高等教育应是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比翼齐飞,任何一翼的折断、损伤都将桎梏人类文明的提升。美国前联邦教育署长欧内斯特·L·博耶(Ernest L·Boyer)博士说:“像这样进一步发展下去,高等教育就会只图个人的私利而不管社会的公益。越来越多的人把高等学校看成是获取文凭和教授获得职位的地方,所有的学术性工作与国家最急迫的公民、社会、经济和道德理由似乎都不相干。”高等教育在教人技术的同时更应注重精神灵魂的塑造培养,人文教育必须复归大学。有鉴于此,美国的许多大学在上世纪60年代已经开始大力增加人文学科课程,在大学低年级不分专业,开展通识教育。

一、大学教育新理念

社会的多元化要求每个人以广阔的见识来包容异己,涵纳雅言。大学教育应培育具备前瞻性眼光、心灵关怀的人才。教育的目的不仅为求得职业,而且要懂得人的价值,要将知识用来为人类服务,培养能够增进社会公益的公民。当代美国对人文教育缺失的纠偏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808s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理想的高等教育应以探求真理、专研学问、掌握技术、完善人格为理念,在培育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社会责任感。
文化研究表明一个社会的文化有3个层面:最外层的是器物层,包括人们创造的各种物质的、精神的产品;中间层是制度层,包括人际关系及规范化了的社会制度;最内层是形成和指导人们行为规范的价值观。三者互为影响,但以价值观为文化的核心。
斯坦福大学名誉校长G·卡斯帕尔说:“斯坦福大学成功的第一个要素是,大学在教学和科学研究中追求一流的神圣使命,而不是训练,如对工程师和企业管理人员的训练。”大学开展技术研究以推动经济、生产力发展是无可厚非的,帮助学生寻求实用和令人满意的职业也是必要的。然而,更重要的是,大学教育的杰出性是无法用美元和人民币来衡量的,它不是短平快的职业培训,而应该使我们勤于深思、塑造健全、完善的大写的“人”。大学教育必须帮助学生超越私利,把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不仅培养“治学”的方式,更应培养一种生活方式,是文化学中最本质的价值观。

二、美国大学教育采取的措施

(一)提高人文学科课程在本科生教育中的比重

近几十年来美国高等工程教育为了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急遽变化的社会,提出了要加强人文与社会科学(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简称H&SS)课程,上世纪50年代美国大学的基础课程为20%,70年代增加到70%,专业课程从50年代的45%下降到70年代的20%。1979年哈佛大学发表了《核心课程报告》,制定了著名的《公共基础课程录》。其重要内容之一是,不同年级的学生除主修课目外,都必须学习一定数量的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6个核心领域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即:文学与艺术、自然科学、历史研究、社会分析、道德深思、外国文化。在哈佛大学影响下,麻省理工学院也开始意识到人文基础教育的重要作用,因而规定把反映人类文明的历史、社会科学、工艺、和政治的基础教育内容,作为麻省理工学院本科学生的必修课程,意欲建构科技与人文教育互渗互融的大学课程模式。斯坦福大学则要求每名文科学生必须在数学、统计学、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这三门课程中选修一门,同时每名主修理工科的学生也要学习经济学、文学、历史、社会学、法律学等文科的课程。1984年美国全国人文学科基金会发表题为《必须恢复文化遗产应有的地位》的报告,推动了大学课程改革,推动了西方国家教育界人文学科的“复归”。1988年美国大学协会发表题为《未完工的设计:本科工程教育中的人文社会科学》的报告,着力解决面向工科学生的应用文科教育的理由。

(二)以通识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途径

上世纪60至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高校的专业设置出现了跨学科综合化发展的变化。美国部分大学,无论理、工、文、管、农、医,一年级不分专业,根据从事教育的目标,开出“共同基础课”,到二年级再分专业,逐步进行专业教育。哈佛大学用9年时间进行教学改革,提出了影响全美的共同基础课,包括5类课程:文学和艺术、历史研究、社会分析与道德理由研究、科学、外国文化,这些课程均在一年级开课。麻省理工学院则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分为5大类。第一类:文学与文章研究;第二类:语言、思想和社会准则;第三类:视觉艺术和表演艺术;第四类:文化与社会研究;第五类:历史研究。这种教育理念迅速影响到欧美其他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课程设置注重文、理、工交叉和综合化。较典型的有“麻省理工学院模式”和“牛津模式”。麻省理工学院本科生必修不少于8门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科目,每门一个学期,至少9学分,合计72分。并规定至少有3门须从指定文科科目中选修,文科课程学习占教学计划的l/5,而可供全校本科生选修的文科课程多达18类IOO多门。牛津大学尝试将两种科目结合在一个课程中形成复合课程,复合课程占教学计划1/3以上,这些复合课程有双科、三科之分。无论是哈佛还是美国其他大学都在竭尽全力为更好地传承文理融合的通才教育而努力。哈佛作为人文教育成功的典范,规定毕业生须修完32门课程才能毕业,一般是主修16门专业课,剩下的16门中8门是核心课程,8门是自由选修课程。在本科生四年的学习中,除主修像化学、经济学、政治学或文学等一个专业外,学生还要跨越不同学科,从、道德哲学到数学逻辑,从自然科学到人文,从历史到其他学科领域,都广泛涉猎。无论是主修自然科学还是工程专业都要求核心课程中尽可能是人文学科领域的,包括道德、逻辑、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与艺术、社会分析、数学推理、音乐和视觉艺术等。事实上,哈佛学生直至完成四年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的通才教育后,才真正进入他们的专业训练。当代美国对人文教育缺失的纠偏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GetFullDomain},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

点赞:8564 浏览:33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