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胡蝶到秦怡:大上海文化气象

更新时间:2024-04-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胡蝶、秦怡的大时代:与世界平等文化对话
1980年代初期,早年在《世界文学》当编辑的刘惠琴在温哥华一个专为华人华侨服务的机构工作,她的英文学员中有一位五十岁左右的女子,穿着不俗,朴素里蕴含风度。这位女士就是三十年代风靡中国影坛的明星胡蝶。
“我喜欢听她的声音,听她银铃般的笑声。岁月虽然磨去了她的青春,但并没有磨去她年轻的声音。也许是她的声音使我常常忘了我们之间年龄的差距,于是天南地北,陈年往事,新鲜见闻,她无所不谈。她很健谈,也很风趣,更没有架子。”直到交往一段时间之后,她才知道那年胡蝶已经年逾古稀。
胡蝶主演过《绝代佳人》、《火烧红莲寺》、《歌女红牡丹》等近70部影片,塑造过慈母、女教师、女演员、娼妓、舞女、女工等各阶层的各类女性形象。她雅致脱俗,才华横溢,表演温良敦厚,骄美清丽,成为上世纪

三、四十年代中国影坛最优秀的顶级巨星。

1982年初春,意大利都灵市举办“中国电影50年回顾展”,中国带去放映的三十年代影片就有《姐妹花》(胡蝶一人饰姐妹两人)这部影片,胡蝶1935年春天,作为惟一被邀请的中国女演员,同中国电影代表团成员一起赴苏联参加莫斯科电影节时,与她主演的另一影片《空谷兰》,都在苏联大城市公映过。
上海影星在电影界的风范一直延续到现在。曾经在《青春之歌》、《铁道游击队》、《雷雨》、《女篮五号》等影片中饰演过众多角色的著名表演艺术家秦怡如今已经年逾九旬,但一双秋瞳,一头金发,白雪般的光滑肌肤不见一丝皱褶,总有一股特别的风韵。
后辈向她取经,她却讲起一个故事:“我年轻的时候,在商店里选购布料,一看见我,周围立刻就有许多女同志围过来,看我买什么布料,她们也买什么布料。我当时就对她们讲,我可是随便买的呀,你们要自己动脑子,选购你们自己喜欢的布料才好……”
张爱玲们的文化复兴
晚清开埠后,上海成为“万国汇”:这里有世界各地风格的建筑,也融合着不同语言和种族的文化。中西合璧的刺激下,上海现代文化产业迅速发展:上海有各种专业性业余学校,及至外资企业增加,各类英语培训班和夜校也纷纷成立。
1928年起,大光明大戏院、南京大戏院、国泰大戏院、大上海大戏院等一流影院陆续迎客;1931年后,“”、“仙乐斯”、“新仙林”、“丽都”等高档舞厅纷纷开张。每当夜幕降临,各种所灯红酒绿,上海成了“东方”。对于文人们来说,那些有闲阶层的摩登都市生活,一方面为其准备了素材,一方面又为其作品中各种人物设计了活动场景。
1930年代电影明星收入与学者教授、作家主编(月薪200~500元)相当或稍低。经济地位虽然大致处于同一台阶,但全社会对他们的追捧远不如今,世人一般还是认为学者教授社会地位高于影星歌星,影星歌星自己对文化素质也有追求,普遍热爱阅读。有博士头衔的名士,如胡适、张竞生,在上海四川路青年会举行学术演讲,门票1元。穷学生听不起,不能面聆教诲,只能看第二天报上发表的演说词。
这种氛围里,人也变得实际起来。张爱玲就高喊着“出名要趁早”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倾城之恋》《金锁记》等一系列小说。她曾在《都市的人生》中说:“为要证实自己的存在,抓住一点真实的、最基本的东西,不能不求助于古老的记忆。”
杜月笙:黑帮也斯文
著名老报人徐铸成回忆年轻时第一次见到杜月笙的情景时说,他原本以为此人会是怎样的青面獠牙,见了面才知道,原来是位言谈举止都很斯文的瘦削老人。
杜月笙是上海青帮第一号人物,他是粗人出身,却一直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成名后的他在门厅高悬的对联是“友天下士,读古人书”,然而毕竟识字少,无法去“读”,他就重金聘请高明的说书艺人长期为他讲《三国》说《水浒》,学习历史知识和古人处世方式;他一度勤练书法胡蝶到秦怡:大上海的文化气象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808s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虽然没有什么成就,但“杜镛”二字终可潇洒地到处签写;他非常注重仪表文明,对手下说“衣食足,应该礼仪兴了,再不能让人一看就害怕讨厌”,不论天气多热,他长衫最上面一颗纽扣也从不解开,并禁止衣冠不整、赤膊袒胸的徒众出入杜门。
杜月笙对新闻界人士最舍得花钱,对投入他门下的记者、编辑,不但不收取他们的孝敬钱,反而每月予以优厚津贴。据说受津贴者如将此款存入银行,一年下来可买一辆汽车。杜月笙每年在这方面的支出达二百万银元之巨。杜氏八子三女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培养,至今活跃在海外商界,其子杜维善还是一位著名家和古钱币研究专家,近年来两次向上海博物馆捐赠古钱币共计一千八百余枚,上博专馆陈列。
杜月笙还在法租界善钟路创办了一所正始中学,亲任董事长,聘陈群任校长;并在老家浦东耗资十万元,建起“浦东杜氏藏书楼”,附设学塾。

点赞:5310 浏览:16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