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加强地理科学教育 践行科学发展观

更新时间:2024-03-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地理科学从探索自然规律入手,认识自然、掌握规律,以最终实现人类社会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国情教育、全球意识、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社会观等科学发展观的树立培养方面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是素质教育的组成,是培养科学发展观培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地理科学 教育 素质教育 科学发展观

一、对地理科学教育的认识

从原始社会人类选择居址到 “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就出现了从事地理位置测定及天象观测的专门人员,并留下了大量的宝贵遗产。并且,古代人们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个原则来衡量一个人的素质高低。主席在湖南开办农民讲习所时,特开设有地理教育这门课程,党的十七大报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特强调西部开发和生态建设……。皆说明地理科学知识的价值在一个人的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社会对地理价值的认同。即地理科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有机体,是培养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
在古代地理科学教育的内容,虽受当时科学水平的限制,在某种程度上带有很强的迷信色彩,并常常与“风水”联系在一起,但在远源流长的中华文明史中,对古老的中国社会起到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中国地理科学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世界地理科学的宝库。古代中国的地理游记及制图是世界上领先的,也是世界上进行地方志教育最早的国家和地方志史最丰富的国家,如《山海经》和《禹贡》等,为进行传统的地理教育做了素材上的准备。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英明领导和像李四光先生等著名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下,终于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找到了丰富的油成天然气和煤成天然气,做出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激励了几代人投身到地学的教学和研究行列。同时使地理科学的价值了社会的认同。
上世纪末期,教育体制的改革,课程设置的调整,使地理科学教育在客观上受到巨大冲击,地理科学教育的地位大为下降。主要表现在:一是课时缩减。我国中学地理教学时数在课程中所占比重仅为3%,而外国一般达到10%左右。二是中学地理教师在学校地位下降。工资待遇和职称评定上受不到平等对待,不少人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渺茫而离开从事多年的工作岗位,造成教师队伍的大量流失,使地理科学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三是地理科学教育的选择功能已经失去,地理科学专业大学生就业艰难,致使从事地理研究的后备人才匮乏,应引起社会的关注。
地理科学教育跌入低谷,主要是因地理科学在社会各方面的作用还没有被充分认识。人们观念的转变,社会的发展,地理科学教育终会走出低谷。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策略是统筹兼顾)。《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推动区域协调互动发展,在中西部地区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优化产业布局,按照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综合考虑能源资源、环境容量、市场空间等因素,优化产业生产力布局,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出台实施等等都对地理科学教育提出了新的使命要求和新的研究内容,给地理科学以腾飞的空间。

二、地理科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地理科学所涉及的范围内容广泛,集自然、人类、社会于一身,与多种学科相互交叉和渗透,与人类所面对的实际理由关系密切。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有许多分支学科。如与医学、生物学、农学、政治学等学科的交叉产生了医疗地理学、健康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如进行“反邪教”、破除迷信教育,解释“风水”、“阴阳”、“圆满”、“末日”等现象,皆可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的内容来达到学生了解自然规律、相信科学、破除封建迷信,认清邪教本来面目的目的。除此之外,象“神水”变矿泉水,“佛光”、“海市蜃楼”等光线的折射、衍射现象等自然现象,都可在地理科学教材的内容中加以渗透,让学生认识、掌握,激发学生投身到更高次层地理科学的研究中去。
地理科学从探索自然规律入手,认识自然、掌握规律,以最终实现人类社会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国情、全球意识、人口观、生态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观念等的树立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和地位,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出能驾驭自然、了解社会、服务人类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其形式和内容是多方面的,但最终离不开对自然世界的认识、探索和利用,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家园的范畴。地理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进行品德教育,意识教育。可以实现人文历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人口观教育等等。其次,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等在了解基本自然、经济规律的同时,是彻底的国情教育。是欣赏大自然美的有效途径,是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智力,提高美学素养的方式策略之一。是对自然世界、人类社会涉及最多、最广、最深的学科之

一、是素质教育的组成。

三、 地理科学是培养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

教育是形成人类思想意识的最佳途径。科学发展观是一个综合的抽象概念,其意识的形成关键取决于人们对人口、资源、环境的认识程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力的反映。其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综合过程。
地理科学发展到今天,已培养学生地理知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及相应价值观的一门综合学科,一门科学发展的学科。始终是阐述和揭示人类活动—资源—环境关系的一门教育学科,以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主线,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哲学思想,培养学生的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意识形态。如就目前水资源状况而言,地理教材中讲到世界大地区缺水,且世界已有13亿多人的饮用水因污染不符合卫生标准,全球每年有1000多万人因饮用污染水而死亡。我国也是世界上缺水的国家之一,水资源总量占世界第6位,但人均不足世界量的1/4。另外,我国江湖水污染亦相当严重,约80%的江湖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在地理科学的教材中强调水资源的宝贵和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性、途径、方式等,唤起学生的节水意识,树立合理用水、保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观念。又如在讲人口时要让学生明确,科学发展理由的中心是人,突出人口在科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它会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到地球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这种影响并且会跨越区域和时界。联系到中国有13.39亿人口,要认清人口与资源的优势和劣势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以此可做为中国科学发展道路的首要考虑因素。当然,还可气候、地形、资源状况、产业结构、经济状况等内容的教育,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懂得实行全面节约的战略;认识到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的危害性;认识选择资源节约型、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发展方式的紧迫性;把经济建设、资源利用、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性。结合教材内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人口观教育,讲透弄懂“但留方寸地,留于子孙耕”的深刻涵义。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培养出适应本世纪发展的、具有科学发展战略意识的新型人才。
地理科学教育融自然性、艺术性、思想性于一体,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进行地质、水文、气象等野外考察以及人口与资源、城市与环境等调查研究,给学生以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直观印象。同时接受大自然的陶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综合素质,使他们树立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积极投身到地理科学的科学研究、知识传播中来。

四、 用科学发展观构筑现代地理科学的框架

地理科学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其框架的构筑以社会发展的为主线。,科学发展已全球发展的主题,所以,用科学发展观构筑现代地理教育的框架,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同地理教育互为动力、互为吸引、互为前提、相辅相成、相互推动的和谐关系。
地理科学教材应以科学发展观为中心内容,突出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如按照人类关系的密切程度,人类存活的自然环境由远及近分成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教材中讲述各个环境的特点,以及人类与各环境、资源的关系,侧重体现生态持续的观点。人类存活的社会环境包括工业、农业、聚落、交通运输、通信、商业、旅游等方面,教材中应讲述经济和社会活动的特点、发展和变化,侧重体现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的观点。地理科学教材应突出科学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明确科学发展的可行性、长期性和全球性,在现代地理科学框架的构筑过程中应着重突出科学发展的价值观、道德观、资源观、经济观、人口观、全球观、生态观、法制观、参与观等等,使地理科学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地学教育咨询组.中国地学教育的未来[J].地球科学进展,2003,18
[2]段耀峰.可持续发展与地理教育[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专辑
[3]吴传钧,张家桢.我国20世纪地理学发展回顾及新世纪前景展望[J].地理学报,1999,54(5)
(作者单位: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地理系 甘肃定西)

点赞:19373 浏览:84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