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怎样激发初中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更新时间:2024-01-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亦是求知的动力,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学生内在的强烈的学习的推动。而因疑生趣,是一个富有情感色彩的人对事物渐渐产生关注的普遍规律。一个初中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上怎样吸引学生,怎样启发学生,怎样提问学生,怎样管理学生。怎样导入,怎样探究,怎样巩固,非常基本的常用的课堂教学技能。教与学是师生心灵的交往,成功的教学不是靠教师单方面的传授。国外有些教科书在述说如何在采访和调查了许多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后才确定教学内容的呈现途径和形式,希望学生对它产生好感,想读、想了解。我国最近出版的教材也在向这样的方向努力,力求贴近学生的现实。但是,教材毕竟是面向学生的,由于各地各校的发展水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关心的热点也不同,教材很难做到吸引的学生,所以,初中数学教师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设计数学教学,以保持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非常必要的。
初中数学课堂上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笔者认为“联系”“挑战”“变化”“魅力”是吸引初中学生数学学习注意力的四个关键词。所谓联系是在教学设计中要联系学生的客观现实和数学现实,使教学内容不是空洞无物而是有的,是与其已有经验和知识有联系的。挑战自然是制定的教学任务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平庸拖沓的教学安排不可能吸引学生,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感到学习充实,收获大。一个理由解答完毕,谁还有其他创新的解法?类似具有挑战性的理由都能吸引学生。变化是教师在学生注意力涣散或情绪低落时,转变教学的形式、讲授的语速语调等,重新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教学中来的手段,比如,上课多种教学形式,穿插多种教学任务,如猜想、观察、听讲、深思、操作、自学、讨论、演算、小组竞赛等等,最后一种吸引学生的方式是增加教师自身的魅力,比如得体的仪表、精彩的语言、挥洒自如的教态、简练漂亮的板书、亲切的语言、热情的、信任的目光、敏捷的思维、娴熟的解题技巧,都会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如果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意志这些精神,效果将会持久而巨大。有些教师喜欢越俎代庖,把新知识反复的去讲,担心讲不细、讲不透,满堂灌,结果数学课上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学生觉得学习毫无挑战性,索然无味。另一些教师转变了这种满堂灌的教学策略,以为理由出在教师讲的太多上,于是,增加学生练的时间,或是师生间的频繁问答以减少教师讲的时间,但结果学生被教师的理由牢牢的拴住,没有机会按自己的思路解答疑问,遇到新理由不能举一反三,这样的教学仍然得不到较好的效果。教师要让学生明确知道他们自己应该解决什么理由,任务不明确当然完成好任务。明确任务以后可以进入探究,但是,具有挑战性的理由会难住学生,所以,教师课前要为架桥铺路作好准备,教师要了解在探究的理由与学生的现实之间存在多少差距,考虑设计哪些理由或哪些活动能够化解困难,怎样创设理由情景,怎样问理由可以含蓄地启发学生。这里要特别强调含蓄地架桥,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提示太直截了当,就失去了启发的本意,所以,最好是引导学生先从事某些活动,解决某些比较容易着手的理由来帮助学生。比如,利用实物、模型、实例、示意图等直观化手段启发学生从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等活动中结论,形成思路。以学生学习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为例。学生常常对怎样把常数项分解为两因数或对两因式感到困难,有位教师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题:分解X2-5x+6=X2+( + )x+( × ),在( )内填上哪些整数?便可以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因为学生在每道习题中只先注意常数项和一次项中的一个,分别体会到“分”和“凑”的含义,所以容易理解用“十字相乘法”的思想策略,原先的困难也就被分解了,变的容易克服了,其教学效果一定会优于教师示范、辅以学生大量的操作。教师要记住将学生原先想做而不会做,不懂的正确做法,想说而不会说的正确想法用精练的语言重述重写一遍,这样做能够梳理学生的思路,明确正误,提示示范。
课堂也可借助提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及时地教学的反馈,可以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提供形式参与教学、互相讨论和交流的机会,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有一些学生就因为一次出色的回答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成功感受,从此爱上了数学。一个新知识刚学完,为了达到及时反馈和强化的目的,教师可以问一些简单的理由。因为简单的理由不具有多少深思性,因此在课堂提问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少,尤其在一些较好的班级和学习内容有相当难度的课,大的课堂提问对学生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深思甚至热烈的讨论和争辩,学生会觉得理由问得比较有深度,教师也能够比较准确的反馈。因为设问的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的思维,所以,教师提的理由应明确易懂,不能太大,如果,可以将大理由改换成一个具体的理由若干个小理由。所提的理由应该表述得很清楚,避开所提的理由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而给解决理由造成不必要的干扰。所提的绝大多数理由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发问后教师要停留一些时间给学生深思,对学生的回答要认真倾听,予以中肯和明确的评价。如果学生不能回答,教师尽快辩明理由,是理由的难度不适应?师生之间的感情渠道不畅通?还是班级的学习风气理由?找出相应的策略。 当然,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技能,教师怎样问学生,怎样学生发问也很值得关注。为此,教师要经常发问的学生,还要教学生一些产生理由的策略,比如,认真观察式子、图形或数据,从中发现某些规律,概括出某些猜想,这些尝试将已有的理由、结论推广到另一类似的其他情景,提出某些猜想,这些训练对学生的长远发展非常。
总之,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数学教师如果用好了“联系”“挑战”“变化”“魅力”四个关键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灵活对待数学课堂中出现的理由,拿捏好数学课堂的分寸,数学课堂教学效益自然会成倍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数学成绩才会越来越好。
(作者单位:718699陕西省定边县杨井中学)

点赞:31253 浏览:144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