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运用心理学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更新时间:2024-02-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激励性评语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好策略,“期待感”是每个人的心理需要,教师顺应学生心理需求,适度表扬,提出目标,指出方向,给学生以正面心理反馈,使学生在愉悦与轻松的心态下接受教育。这样,不但激发了孩子学习的信心,也使学生自主性得到发展,合作、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关键词]心理学 激发 学习兴趣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进入新课程改革所面对的新任务和新要求。现代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具有心理学知识,教师只有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运用适合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策略,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展示学生的个性,推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一、教师应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中。

学习活动是学生所有活动中的主导活动,也是学生心理健康理由的主要来源之一。教师从教材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切入点,采取不同渗透方式,开展不同教育活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形体语言(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次赞扬、一个期待等)强化学生心理需求。在班级管理,批评学生时,以不伤害学生心理为前提,尊重学生人格。在作业批改时,教师通过评语与学生相互沟通,使课堂产生的心理理由及时疏导不留后患。激励性评语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好策略,“期待感”是每个人的心理需要,教师顺应学生心理需求,适度表扬,提出目标,指出方向,给学生以正面心理反馈,使学生在愉悦与轻松的心态下接受教育。这样,不但激发了孩子学习的信心,也使学生自主性得到发展,合作、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二、加强交流,推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信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因素。教师掌握了学生学习心理发展规律,就可以根据本学科特点,通过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潜能,从而改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无助状态,增强自信、提高学习效率。例如:面对后进生,如果老师不停地发现孩子身上的缺点,并以为只有把孩子的缺点说出来才能使孩子获得帮助和转变,那么在这种教育思想的引导下,就会对学生就会使用刻薄的语言,如 “太差劲” “不可救药”等等,而这些消极的词,完全是一种负信息,只会强化孩子的弱点,最终让孩子以否定的态度对待自己,对自己失去信心。而这样的教育结果是与我们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的。再如:有个男孩,字写得不好看,老师总说他笨,不如别的孩子有灵气。孩子一点信心也没有,字越写越差。发现这一情况后,我就换一种策略。课堂上,要求孩子写笔记时,在他写的乱糟糟的一篇字中,我挑中一个写的比较好的一个字,画了一个大红圈,批了一个大字“好”。孩子兴奋异常,拿回家给妈妈看。这位年轻的妈妈,文化修养不错,她兴奋地说:“我早就说你行!瞧,你这个字写得就是好!”从那天起,孩子有了信心,迷上了练字,后来写得一手好字。老师的“大红圈”和母亲的鼓励转变了这个孩子,而这就是一种正信息传递。

三、捕捉教师时机,弥补缺失的爱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密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可见,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善于捕捉教育时机,随时让自己的心对准孩子的心弦,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在一次咨询中, 一个男孩对我说:“我父母在我四岁的时候就已经离婚了,可是他们一直瞒着我,我知道实情后非常恨他们。”听了这些之后,我开导他幸福是婚姻维持下去是幸福的,不幸的婚姻解除掉对父母来说也是幸福的。经过长达一个月的咨询,最后孩子能从正认识到,快乐不快乐就掌握在自己手中,况且离婚是大人的事,并不说明他们不爱我。听了这个孩子的内心独白,我充满深情地对他说:“你真是个敢于面对生活,善于调解自己的孩子。老师相信你,今后不论遇到什么困难,你都会勇敢乐观的面对。”这一次的经历给他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他也学会了从父母的角度考虑理由,孩子不仅放下思想包袱,还做到了自觉地求知。
总之,在实践中我深深的感受到,加强心理学方面的学习势在必行,只有把心理学知识恰当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注重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让我们的教育多一些艺术,多一些体贴,才能起到事半功倍作用。对准孩子的心弦,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在一次咨询中,一个男孩对我说:“我父母在我四岁的时候就已经离婚了,可是他们一直瞒着我,我知道实情后非常恨他们。”听了这些之后,我开导他幸福是婚姻维持下去是幸福的,不幸的婚姻解除掉对父母来说也是幸福的。经过长达一个月的咨询,最后孩子能从正认识到,快乐不快乐就掌握在自己手 WWw.808so.com 808论文查重

点赞:9407 浏览:35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