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估算能力

更新时间:2024-02-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要求学生用估算,就需要有必要估算的情景和适宜估算的题目。教材中的情景,有关估算的含量少、份量轻,并且脱离实际,有些学生可以直接口算,确实没有必要估算。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地调整教材,让学生切实体验到估算优势,消除其抵触心理,提高其估算能力。

一、调整教学顺序

二年级上册的“10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是在掌握了“100以内的加减法”后进行的。此时,对于100以内的加减法,学生都达到了比较熟练的程度,精算比估算来得简便。教材如此的安排,我觉得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估算的优越性。
我觉得,估算的内容应放在这一单元的开始。如:上面所讲述的现象中,如果学生不会精算39+42,同时理解题目中只要求近似值,我想就会有学生想到用估算策略。这种发自内心的需求,远远比因求近似值而把精确值改成近似值来得更有意义。

二、减少机械估算

教材中,经常出现先估算再笔算的题目,目的是让学生能自觉地利用估算方法来判断自己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为计算的准确性创造条件。估算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情境支撑,才能使学生产生内在的需求;如果是教材的强制要求,则往往会让学生觉得反正要笔算,估算是没有用的。我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都不明白学习估算到底有什么用。我觉得在教学中,可以删减类似的机械估算,减少为了训练估算的计算技能和技巧而进行的估算。

三、创设估算情境

在教学“加、减法的估算”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明明在自选商场里选了两件礼物——遥控汽车和布娃娃。问:妈妈带的100元够吗?在这个情境中,遥控汽车价签上的个位数字看不清了,学生不能顺利计算,有一部分学生开始试图思考另外的策略。很自然,有学生就想到了利用估算解决问题:汽车的是50多元,就算把它看成60元,由于布娃娃的是36元,60+36=96(元),妈妈给的100元也够了。对此,教师要即时表扬,这样学生切身体会到估算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同时增强了自信心。
教材对于“加、减法的估算”情境创设,我觉得不能激起学生内在的需要。我设计了一个不确定的量,使得学生无法进行精算,从而体会到估算的必要性。如此,学生于无形中体会了估算的作用和优势,也就消除了对估算的摘自:毕业论文题目www.808so.com
抵触心理,从而诱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心理倾向。
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估算教学,要注意贴近学生的实际,走进学生的生活,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让学生意识到估算就在他们身边,从而切实感受到估算的价值。这样,学生才会主动去学好估算,并让估算为自己的生活服务。
整教材,让学生切实体验到估算优势,消除其抵触心理,提高其估算能力。一、调整教学顺序二年级上册的“10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是在掌握了“100以内的加减法”后进行的。此时,对于100以内的加减法,学生都达到了比较熟练的程度,精算比估算来得简便。教材如此的安排,我觉得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估算的优越性。我觉得 WWw.808so.com 808论文查重

点赞:13911 浏览:59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