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解决问题利用多媒体以基础抓起,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解决理由能力

更新时间:2024-03-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由此可见,解决问题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中,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最主要的目标之一。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是整个解决问题教学的基础,学生在这个阶段学习中对应用题的结构、基本数量关系和解题思维方法掌握得如何,都将直接影响以后解决问题的学习,因此必须从基础抓起,做好低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现结合自己平时的“解决问题”教学实践,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就培养小学低年段“解决问题”的能力,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引导学生正确读图,理解图意

低年级数学课本的特色之一就是通过形式多样、富于趣味性和可读性的主题图呈现数学信息。学生学会看图、读图,搜集有关的数学信息,才能有效地解决数学问题。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直观的画面,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将这些图片进行投影展示,引导学生有目的按顺序地观察描述画面,从中选择有用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低年级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开始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一种读图和回答问题的简单“模式”,让学生先模仿老师读图,学会有条理地表达图意。比如,在教学6的加法时,我教学生这样读图:“左边有4个小朋友在捉蝴蝶,右边有2个小朋友在捉蝴蝶,合在一起共有几个小朋友?”或者“有4个小朋友在捉蝴蝶,又来了2个小朋友,一共有几个小朋友?”通过老师的示范读图使学生明白了情景图中表示的是“合并”“一共”的意思应该用加法计算;在教学8的减法时,书中有这样一幅情景图:“河里有3只鸭,岸上有一些鸭,一共有8只鸭,岸上有几只鸭?”解决“已知总数和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这类题,学生的难点在于不知道要求什么,常常出现只要看见大括号就列式为3+5=8(只)的典型错误。所以讲清大括号的作用以及问号所在位置的含义尤为重要。通过教师的示范读图,学生明白了图中表示的是“走了”“去掉”的意思应摘自:本科论文www.808so.com
该用减法计算。通过反复不断的读图练习,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合并”用加法,“走了”“去掉”用减法的计算方法。在教连加、连减时,我引导学生用“有……添上……再添上……一共有……”与“有……去掉……再去掉……还剩……”这样的句式来读图。说解题思路时,我让学生用“我是这样想的:左边有……右边有……一共有……”或“我先算……后算……”的句式表述。经过反复练习,学生就逐步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从而理清了解题思路,顺利的解决了问题,同时也为中、高年级分析抽象的文字信息和画线段图打下基础。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的辅助,学生也得到了一个非常直观的观察,便于学生理解和吸收所要学习的知识。当学生解题遇到困难时,会想到用画图来帮助分析,使画图、析图的能力得到提升,增强解题的效果。

二、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训练

数量关系是指解决问题中已知数量与已知数量,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只有搞清楚数量关系,才能选择恰当算法,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数学式子,通过计算进行解答。因此,一年级教学中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实际上是四则运算的算理与结构。所以从解决问题教学的一开始就要着重抓好分析数量关系这一环节。例如在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的解决问题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投影工具进行教学辅助和展示,通过学生操作和教师直观演示,使学生明确:甲数比乙数多,那么甲数就包括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和乙数同样多,另一部分是比乙数多的部分,从甲数里去掉和乙数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比乙数多的部分,所以用减法计算。这样教学使学生对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比较清楚,掌握了一类问题的分析思路,从而避免小学生仅仅依靠对题中某些词语的臆断或盲目尝试来选择算法。这既培养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又初步发展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为今后解更复杂的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三、加强学生提数学问题的训练

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提数学问题的训练,是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会提问题,意味着会解决问题,因此在平时的解决问题教学中,我经常要学生根据给出的条件,提出数学问题。一年级重点练习加减法,遵循由直观到抽象的原则。比如在练习中第一次只给两个条件“蝴蝶10只,蜻蜓18只,”同时,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进行更加形象的展示,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也能体会到乐趣。要求学生提出用加、减法解决的数学问题。第二次可以给出3个条件,第三次只给出两个数据。像这样给出两个数据的提问训练在多次练习之后。就提高难度给出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数量,让孩子们根据要求提出问题。比如:“大米48元,面粉46元,油52元”可以提出:“买两种商品多少钱?”或“买三种商品多少钱”的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也可以提出:“谁比谁多多少钱?谁比谁少多少钱?谁比谁贵多少钱?谁比谁便宜多少钱?谁和谁相差多少钱?”等用减法解决的问题。再增加一个数量变成“大米48元,面粉46元,油52元,我有100元”,这样又可以提出买一种商品还剩多少钱(应找回多少钱)?买两种商品还剩多少钱(应找回多少钱)?或买两种商品,100元钱够吗?经过这样专门提问的训练之后,班上孩子的提问能力明显提高。二年级时就将加减乘除一起进行复习,避免学生形成定势,丧失学习的主动性。

四、加强拓展练习内化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如何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意识。教学中,我努力发掘有价值的专题活动、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找解决方案,比如在学习100以内的加减法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拓展题,套圈游戏的场景;同时,我利用多媒体工具将整个过程进行动画演示,有50、40、30、20、10、五种分值,这个游戏孩子们都玩过。此题中只知道小精灵得90分,问她的3个圈可能套住了什么,学生一开始只想到每个圈套得不同的分数的小动物,有“40、30、20”和“50、30、10”两种答案。师生评议后,我进一步激发:“谁还有不同的想法,”有一个孩子说:“40+40+10=90。”这时我组织学生讨论:“两个圈会都套得同一个分数的动物吗?”学生得出答案是肯定的。于是,又有了“30、30、30”和“50、20、20”这两种答案。这时我认为这个问题的解决已经达到目的了,可是,一个“小调皮”高高地举起了小手:“50+40=90,有一个圈没套中。”多与众不同的想法呀!我没有立刻表扬他,而让学生讨论有没有这种可能性,在大家一致同意后,我们一起给予这个“小调皮”热烈的掌声。
拓展练习有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因此,拓展练习已成为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步骤,它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评价能力都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从教学细节出发,并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同时进行辅助和引导,让学生能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之下进行愉快的学习。在课堂上教师要尽量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去作为学生理解授课内容的辅助材料,同时也要掌握学生在这个年龄段的认知特点。充分利用图像给学生带来的第一视觉体验,让学生能够通过图像来辅助理解问题,并通过教师的辅导进行问题的解决。
同时,通过多媒体工具的辅助,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昏昏欲睡,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从而让学生在自己的感悟与教师的指导之下,逐渐培养起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在课堂之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开发出自己的学习自主性,从而实现素质教育所一直倡导的可持续学习的目标。

点赞:14474 浏览:52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