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节目中声音元素艺术表现

更新时间:2024-04-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间;能够使作品形象化、生动化,使听众产生联想和想象,并加深印象。另外,用音乐语言唤起听众联想,还可以表现时空的变化、场景的转移。在音乐专题节目“清明时节忆故人”中,杨非在瑞丽广场上与几千人一同合唱《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的音响一出现,听众立马置身于感人的场景之中,为情所动。这一表达,不仅瞬间实现了时空的转变,而且此情此景的音效渲染胜过万语千言。可见有声语言的表达,使静态的文字成为动态的立体辐射,达到文字语言无法企及的“及于耳,入于心”的传播效果。因此音响成为广播节目中声音表现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
广播节目虽然手法单一,但声音是它唯一媒介。因此,广播节目中选择什么样的声音,如何使用这些声音,怎样运用声音元素渲染气氛、营造空间、抒发情感,使欢快、舒展、沉浸等情境作用,最终达到提升广播的传播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怎样达到声音元素多重关系的和谐共存,并相得益彰,这是值得每一个广播人长期用心去琢磨的。

三、整体效果的创新与突破

创新不能离谱,就文艺节目的创新而言,首先要尽量多地掌握素材,继而吃透素材,最终跳摘自:学术论文格式www.808so.com
出这些素材的限制。这个过程就是广播节目的艺术创作过程。很多广播电视人做过著名词曲作家杨非的专题,做出了很多有分量的节目。怎样通过广播表达这样一位对云南、对中国、对世界做出重大贡献的音乐家呢?从写他的第一个专题《〈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与杨非》以来,经过近20年的跟踪采访,我和杨非成了很好的朋友,录制、收集了他的很多代表作品。在他逝世后,我一直想用广播节目来回忆这位老音乐家。我先前曾做过两个有关杨非的专题,记忆深刻。但这组节目我想让人们从原来的视角中跳出来,重新认识一位生活中的杨非。这就要求我自己得先从之前做过的两个专题中跳出来,找到新的突破点。“清明时节忆故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虽然这只是个30分钟的节目,但节目内容丰满,节目形态、内容和传播手法均实现了突破。首先,突破了原来以主持人叙述为主的程式,而以记者“我”跟踪采访杨非近二十多年的纪实报道为主线,引领听众走进这位歌者,通过再现杨非经典歌曲创作过程,全面展示了他作为一位诚恳真实、德艺双馨的军旅作曲家的平凡人生;其次,在节目开头通过无声语言的艺术转化,增强了节目的可听性和表现力。最后,为了再现生活场景,尽量让每一个细节保持原貌。节目中采用了大量杨非本人谈创作及其好友的采访原声。试想如果不是大量运用现场同期声,而是用解说词表现的话,不能很好地突显节目的纪实性,节目的艺术效果也将大打折扣。
广播节目的整体艺术效果是通过声音元素的综合掌控运用得到完整体现的,应根据节目内容的需要,遵循听众审美之规律,通过对声音的整体设计包装完成。“清明时节忆故人”通过主持人自然、松弛的讲述,跌宕起伏的音乐烘托,音响实况的映衬,录响效果的剪辑,录音的精细合成等声音素材的整体设计包装,最终完成了一个精品节目的艺术创造。2011年7月该节目获得全省广播文艺节目一等奖。
由此可见,对于声音艺术表现力的挖掘掌控是广播人的制胜法宝。
〔责任编辑:高照〕

点赞:5921 浏览:2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