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2+1”培养模式下就业指导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

更新时间:2024-03-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文章对当前高职院校“2+1”培养模式下的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应如何进行、此类课程应建立怎样的教学体系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同时对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进行教学实践,在课程体系建构、教学实施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关键词]高职院校2+1就业指导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
[作者简介]谭波(1974-),女,黑龙江宁安人,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仓储管理、战略管理、高职教育。(广西南宁530003)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课题“经贸类高职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构建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08C116)
[]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1-0107-02
随着高校学生就业机制与体制的变化,更多的高职院校选择进行教育与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应变能力。其中部分高职院校实行“2+1”的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2年,最后1年进行顶岗实习,积累实践经验,同时也为就业做好准备。摘自:写毕业论文经典网站www.808so.com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本文就如何做好“2+1”教学模式下的就业指导工作进行探讨,提出了“2+1”模式下基于职业发展“三维平台”的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并加以实施(如图所示)。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类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缺乏对大学生就业后的后续跟踪辅导。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到了第5学期,大多数毕业生已逐步落实用人单位,特别是针对“2+1”培养模式下的高职院校,第5学期学生已经出去进行顶岗实习,在校的相应教育要求在第4学期前完成。进行顶岗时大多数学生已知道找到实习工作单位的重要性,虽有就业压力,但毕竟还是在校学生,相对而言就业压力不大。关键的问题是让学生如何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进行顶岗实习后,如何使学生换工作率降低,入职早,上手快,与企业的融合好,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是摆在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面前的问题。所以,就业指导工作从第3学期就要着手做好相关工作。开展相应的教育与培训工作后,学生走向顶岗实习工作岗位,同时,我们也看到学生离开校门后,受到学校的控制和制约比较小,对学生的跟踪如果跟不上,就业指导工作往往处于被动地位。虽然院校配备了实习指导教师,学生遇到的专业问题有专人进行辅导,但对学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认知问题解答的并不多,或者缺乏专业知识,使就业指导工作出现了断档。
2.指导与辅导教师的就业指导专业理论水平不高。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致使教学师资相对匮乏,特别是具有较高研究水平和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的教师所占比例更低,进而导致能够指导学生就业工作资深教师资源缺乏,大多数高职院校采用的是就业指导教师由二级系部和二级学院的辅导员担任,但大多数辅导员是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个人对社会的认知经验不足,而从事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教师却很少参与其中,致使整个就业指导的师资队伍专业理论水平偏低。

二、高职院校“2+1”培养模式下的就业指导教学体系的构建

1.以大学生职业发展,自我创业,开拓事业为基准点,构建“三维平台”,在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和职业综合能力历练的同时,注重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依托专业知识的讲授,专业能力的提升,以大学生职业发展、自我创业、开拓事业为基准点,构建“三维平台”,该平台共同的支点是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教育。在平台教育过程中,以职业素养的养成与引导为基础,以职业岗位相衔接的自我创业能力的提升为根本,不再是让学生简单地学与做,而是养成思考的习惯与良好的行为。
2.以学生职业发展为起点,以顶岗实习为重要载体,制定专题化式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的探求与提升为重心,教师作为其职业发展的引路人给予辅助和引导。职业能力的养成在第1和第2学期开展,创业教育在第3和第4学期开展,开拓事业的养成在第5和第6学期开展。教学工作不再局限于课堂的讲授,而是学生社团、企业、社会共同参与其中。采用课题组的形式,每次都进行专题化教学与讲评,设定每一次课程,学生应达到的能力目标,不断检验教学结果,改进评价体系,促使学生的认知和能力的不断提升是最终目标。
3.充分利用顶岗实习一年的时间,加强就业指导和专业辅导,强化学生的认知。第三学年的顶岗实习,进行职业能力训练,让社会检验学生,同时让学生不断强化认知和自我能力的提升。主要内容为职业应用能力的指导,要求学生做好实习期间岗位工作,适应工作岗位,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目标与要求,完成毕业设计。这一年是学生与社会接触最多、能力提升最快的一年,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也非常重要,配备专业教师,进行过程化的指导,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高职院校“2+1”培养模式下的就业指导教学体系的教学实施

1.重视大学生在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基于职业发展的综合能力的提升。大学生在校教育教学活动应强调学生的学习,以学生职业发展与职业能力提升为导向,每位教职员工都是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教育的教师,担任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团体的领导者,家长的人,人格的塑造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引导者,同时还应是心理辅导员、职业生涯设计指导者、职业能力的培养者、专业技能的训练者、职业工作的介绍者、岗位适应能力的引导者和劳动力市场信息提供者等不同的角色。
2.建设一支全员化、过程化的教师队伍是实施就业指导教育实效性的关键。与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相关的人员有:一是思想政治课教师。“两课”教育与学习对大学生塑造人格起着重要的作用。二是学生管理工作部门工作人员。主要是指院系两级学生管理工作部门,主要是指导和带领学生社团。据统计目前在校的大学生70%以上的人,参加过各类学生社团,20%~30%的学生在其中担任过领导工作。随着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壮大,学生社团也愈来愈成为高职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舞台,是培养高职学生综合能力,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更好就业的重要阵地。三是班主任(辅导员)队伍。他们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最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作用。充分利用他们自身的优势,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对开展就业指导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四是专业课教师。针对毕业生专业知识的提高,以就业为导向,专业课教师提出学生到企业去完成相应的毕业设计与实习工作:要求学生得到企业的认可,过程中提出突出操作性、重视动手能力;要求学生到产学结合突出实用性的岗位工作;提出管理创新,用就业实习替代毕业实践,用实习(实践)报告、总结替代毕业论文等。五是行政管理人员。其工作中的言行举止、工作办事能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认知能力的提升,使之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对事务的处理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3.抓住学生在校学习的第4学期这一关键时期,依托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做好就业指导工作。高职院校的学生选择专业后进行一年半的学习后,对专业进一步了解,对未来的职业定位也基本明确,到了第4学期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以职业、就业课程为载体,强化学生对职业的认知,为学生的创业打好基础。专业课教学转入到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专业技术处理、分析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在进入社会实习前得到综合能力的历练。同时,这一学期也是教会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和实习的时期,教学环节不仅仅检验学生所学专业技能情况,也将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养进行检验;时间安排上使毕业设计并不是只局限于毕业前,而是贯穿到相关的学期中,解决了与就业时间矛盾的问题。要求教师指导融于课程,以主讲教师为主组成毕业设计指导团队,毕业设计融专业知识和技能、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于整个毕业设计教学环节。
4.依托“学生社团”,不断完善高职大学生的知识体系与认知,提高学生专业技术水平。调查显示,2/3以上的大学生看重自己的综合能力。特别是“90后”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社团的归属感也被不断放大。不难看出学生社团愈来愈成为高职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舞台,越来越成为培养高职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就业的重要阵地,是学校必须高度重视的第二课堂。借助学生社团的广阔空间,加强引导,充分其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提高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就业质量。同时,笔者也指出本文所讨论的“学生社团”,不仅仅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学校团委所组织或者注册的学生社团,也包括由专业教师组织的学习团队或者小组,如技术攻关小组等,也许规模比较小,但发挥的作用却不能小看,专业教师参与其中,发挥的作用对学生的影响是长期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从事过团委和学生会工作的学生,特别是学生干部,或者是参加过学生社团工作的学生在就业时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是不争的事实。
5.开展专业技能竞赛活动,提高职业技能的同时,提高团队意识,促进职业素质的提升。依托“学生社团”开展知识讲座、作品交流、竞赛、义务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当组织者,教师作为被邀请对象,角色置换,使其相互切磋、深入研究,使所学知识得到不断强化。而且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断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不断提高。
职业化是人类社会化的最基本形式,就业是大学生实现其社会化的根本途径。培养在校学生具有适应特定职业或职业群必备的职业综合素质,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在不断深化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在“2+1”顶岗模式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自主的就业能力,进而开始创业,作为一项事业进行工作是值得很好地研究的课题。根据目前高校就业指导体系构建现状,必须进行系统、长期的培训,使全院教职员工能够不断学习先进的、科学的就业指导方法,接受新的就业指导理念,使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使学校教育工作得到有效的保证。
[参考文献]
[1]杨志新,杨锐英.云南普通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
[2]刘建新.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5).
[3]杨春平,宋跃良.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4]李晓龙.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实效性建设的思考[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3).

点赞:17973 浏览:73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