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言文教学一点深思

更新时间:2024-01-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季氏将伐颛臾》是粤教版必修四中的篇目,教参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设定为“学习了解孔子的思想和政治主张,体现先贤治国思想”和积累文言知识。上课时,我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学生也配合学案研讨,完成教学任务比较顺利。但我总觉得这样的课堂缺乏了生机。通过平时和学生交流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学习古文都感觉味同嚼蜡,无论文章难易,都没有什么兴趣,作为教师也感觉到深深的挫败和无奈。就《季氏将伐颛臾》而言,要识记这篇课文的文言知识和理解孔子的仁政思想并不难,学生自己都可以解决学案中的大部分理由,上课时学生比较麻木机械,因为文言文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兴奋点。他们对于春秋末期这场即将开始的战争没有什么感觉,战或者不战对他们而言无关痛痒。
看到学生在课堂上显得没有多少兴趣,纯粹是为了记忆而积累,为了考试而学习,我便试图寻找到让学生喜欢文言文的教学策略。
在第二个班上课时,我决定在原有教学目标之外加上新的目标:体会一位师长对学生的爱护和期望。
以下是课堂片段实录:
师:孔子认为该不该讨伐颛臾呢?为什么?
生:孔子不同意讨伐颛臾,认为是“社稷之臣”。(我的学生都能找到第二段的这句话来回答,只是回答得不完整,需要教师补充。)
师:孔子不赞成这件事,所以当他听到这个消息时,心情如何呢?
(学生一听到要讨论孔子的心情时突然精神起来。)
生:不高兴,生气了。
师:哪里看得出孔子生气了?
生:对冉有直呼其名,还用了反问句。
师:对,孔子反问“何以伐为”?说明他很不赞成这件事。大家对于老师生气的细节都找得很准确,是不是平常有被老师这样批评过呢?(很多学生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特别是平时调皮的学生,课堂上死气沉沉的氛围一扫而空。)那听到老师批评自己,冉有这个学生有没有承认错误呢?
生:没有,他狡辩,推卸责任。说“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师:哦,冉有是不是和我们某些同学一样,犯了错误经常说:“不关我事”这样的话呢?
学生笑起来,看到学生精神饱满,我突然想到可以通过角色朗读来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理念。于是我临时调整了讲课内容,文言文教学的一点深思相关论文由www.808so.com收集点拨学生根据谈话背景,人物身份来分角色朗读课文;并且强调孔子和冉有就只是师生关系,学生顿时很有兴趣尝试。
最先来尝试的两位同学朗读得并不好,但很有积极性。于是我范读了一次,让他们明确这是孔门师徒之间的对话,启发学生回忆平时自己和老师之间谈话的经历。并对一些语句在朗读时的具体处理策略做了详细讲解。如“求!无乃/尔是过与?”要读出孔子刚听到这个消息时的生气与震惊,语速应该比较急,“过”字要读出对冉有的责备,应该重读;“何以/伐为?”要体现出怒气,也要读得重些;“且/尔言/过矣”中“且”字可以稍微拖音,要读出老师教育学生时的语重深长,循循善诱。经过我的提示,学生按理类推,觉得“则将焉用彼相矣”也应该重读来体现孔子对学生没有尽责尽职的生气。而最后一段中孔子的话虽然也很生气,但又是在讲道理教育冉有和子路,也是在给他们提出期望,所以还要读出师长的殷切之情。
经过大家的探讨明确后,学生朗读时变得非常投入。当在最后讨论你心目中的孔子形象时,有学生发言说,觉得孔子是一个很好的老师,对学生爱之深,所以责之切。这让我非常意外和高兴。我觉得这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继承,与其强逼学生记住孔子是圣人,不如记住孔子是一个好老师更能印象深刻。如果学生都不喜欢这个历史人物,如何能记住他的教导呢?又如何能传承“仁爱”思想呢?虽然这些临时调整拉长了教学时间,稍显琐碎,但却充满了活力。学生终于找到和古文中的默契。通过文本研读,我将教学目标设定为除了要学习孔子的仁政思想之外,更要体会孔子对学生诲人不倦的精神,体会一个老师对学生语重心长的爱。这样,我把孔子拉下了神坛,但是却有助于孔子走进学生心里。
文言诗文应该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特有遗产,既传承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意蕴,又与现代文一脉相承。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可以用普遍的情感记忆来激活文言文,适当褪去古人高不可攀的身份,让圣人英雄可望也可即。历史和先贤多一点可爱可亲,学生自然就少一些排斥,多一些认同,多一些记忆。
责任编辑 钱昭君 WWw.808so.com 808论文查重

点赞:3829 浏览:12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