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影视文化现象

更新时间:2024-01-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广义的视觉文化包括读文在内,而现在所谓的视觉文化,恐怕是将之排除在内的,而现在所谓的视觉文化恐怕是将之排除在外的,人类社会真的再一个读图时代吗?进入读图时代,人们的精神生活完全为图像所左右,究竟是人类的进步还是人类的悲哀。
关键词:视觉文化;影视;票房
当代文化面对的是一个有视觉图像构成的视觉文化。所说的视觉文化,并不单纯的指用肉眼来观看,而是把世界整个地作为视觉图像来看待的掌握方式。支撑这个文化的有两个基本要素。其中一个是由人类创造的体现人类视觉行为方式的物态化图像,其中包括原始图腾符号、器物纹饰、绘画、摄影照片、电影电视、计算机、语言文字形式、数字图纸和广告类图案。
人类视觉方式的形势特性,决定了视觉与文化具有天然的关联。影视行业近几年在国内的发展趋势很火,但是总有些东西让人担心。最近看了一些前辈的研究作品,像戴清,李洪祥,张贤根,胡志峰等人。再拿出这个题目总感觉有些自惭形遂,我不否认存在一些带着有色眼睛的观点。
看了那些前辈的作品,发现全是05年以前的,近几年的倒是没找到类似的书。说到电影,不得不提一下我最喜欢的以为导演——姜文。作为一个导演,确实非常有才,倒是作为一个演员不敢苟同。他的影片从《阳光快乐的日子》到《让飞》我都很喜欢,尤其是后者印象极为深刻,运用比喻甚至是直白的语言对党静的社会想象的讽刺极为犀利。不仅仅有大才,更是有一个可爱的“傻大胆”。
说到了《让飞》不禁让我想到了那令人咋舌的票房(当然这部片子多多少少也在发行的时间上占了不少光),没有大场景,仅仅凭经典的语言,有趣的剧情,犀利的讽刺,就能如此的成绩,可见姜文作为一个导演,尺度的把握还是非常到位的。不错,票房确实是成绩的代表。这也是大众认同的一种外在表现。闲话说完了,开篇几百字了,还没步入正题。但也算入题了吧,咱先谈谈国内的高票房电影吧。毕竟票房越高对民众的影响越大。忽然想起一句话,忘记了是哪位作家说的了,“票房,在中国影坛由此可能不再是羞羞答答的了,有可能真正体现老百姓是否喜欢的一个指标,而不被电影评奖忽略了。”著名的影评家钟惦斐在文章《电影的锣鼓中》曾说:“电影——这一群众性最广泛的艺术,按照过去的经验无疑应该丢掉一些东西,但亦须保留一些东西,而其中最的便是电影与观众的关系,丢掉这个,便丢掉了一切。”
大家都熟知的那些导演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高票房的影片,如冯小刚、韩三平、张艺谋、姜文、徐克等人,其中冯小刚和张艺谋的影片数量较大。这些导演的影片风格也各有特色。
冯小刚作为中国的贺岁片之父,这个称谓也不是白给的,《甲方乙方》、《集结号》、《大腕》、《非诚勿扰》、《唐山大地震》等片子都被观众熟知,几乎每一部影片都很生活化,游戏化。但是主题却是非常的沉重而深刻。对人性的反思,对人的卑微的尊严的关怀,对市民生活的身存状态的描述。完全不是那些类似周星驰无厘头电影的闹剧。作为贺岁片,提供给人欢乐地同时,又给了人一个反省自身,改善自身的一种可能。在新旧交接的时刻,是否该立足于现在,想想下一年的理想、目标。多多少少都体现了贺岁片的另一价值,尽管这价值体现的效果我不知道,但是作为贺岁片,又加进去更加多的有价值的值得人去思考的东西,最起码给了贺岁片一个良好的开始,也为中国并不发达的电影电视行业提供了一种可能。尽管“冯氏电影”是一种类似“类型片”的影片,但是他已经深入大众,并被大众所期待所接受,所期待。所以说“冯氏电影”的“类型片”是成功的。尽管他并不被“艺术”看好,甚至是死敌。冯小刚的电影是“通俗”不是“俗”,通俗与艺术并不相悖。
张艺谋作为“第五代老谋子的电影是我不太喜欢的,视觉艺术高的太火爆了,大场景,大制作。恰恰由于这点,掩盖了内容情节上的亮点,故事内容上的亮点,说由于本人的阅历不够,人也不够聪明,故事情节上很难看懂。就拿《英雄》这部影片来说吧,一步颠覆历史的影片,最早看这部电影,只记住了庞大的场景,恢弘的气势。如果不是这个片名,小时候的我根本就什么都看不懂,长大了再看,发现有点意思,但是又迷茫了谁是英雄?什么算是英雄?秦王吗?还是长空,亦或是无名?焚书坑儒是英雄?杀戮平民百姓的是英雄?还是“为了成全别人而为天下”的是英雄?到了这里不禁想到了《三国演义》看着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百姓们举起大旗“替天行道”,不值与他们相比谁又是英雄。英雄这个词汇在我脑袋里翻江倒海,但最终我没办法给这个影片中的《英雄》二字下个定论,只是越搅越混。艺术片就是让人看不懂屡不清的吗?显然不是!紧紧靠着颠覆历史,是一个站不住脚的观点显然不足以成就国内影视界。这个路子显然行不通,后面又出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同样是视觉盛宴,甚至到了《狄仁杰之通天帝国》我才不那么纠结,最起码这部片子的逻辑性很强,可看性也很强,从个人观点上看我还是觉得老谋子的片子属于潜力股,剧情上的调整很容易将影片的整体质量提上去。毕竟视觉艺术上已经达到了一定的!
韩三平的“主旋律“电影我真的很无语,近百位的明星加盟,阵容不可谓不强大,为国为民谁都力嘛,否则一个帽子扣上去,以后就很难在演艺圈混了。北影的厂长,红结不是一般的重。连续两部片子下来,而且都拍得不错,无论是从内容上,节奏上都很紧凑,这种影片就该往好了拍,往精了拍。这种影片不在多,而在精。
近两年新出的电影电视也有不少,热播的更是不胜枚举,《叶问》《画皮》《画壁》《窃听风云》《白蛇传说》《武林外传》《新少林寺》《失恋三十三天》等等。当然还有刚出的老谋子的《金陵十三钗》(还是没有出了篡改历史的,说是杜撰历史范畴!)作为年轻人相对更喜欢《失恋三十三天》以及同类型的电视剧《蜗居》《奋斗》《我的青春我做主》等,或许是面对的迷茫太多,或许是面对房价上涨,物价上涨的无奈,甚至是墓地也有年限,这些片子是为指明道路,是为解开疑惑,哪怕仅仅是为这些年轻人提供一种自我深思的可能,我觉的这就够了。毕竟再多的历史题材的片子也仅仅是回忆一下过去,但是生活的时代却是现代,说是为了未来,但永远不会是过去。且不说片子的质量如何,仅仅是里面脍炙人口的语言方式,以及直白又不是深刻的内容,不知道出了多少人的心声。这种电影有一个很典型的现象,一种的不是画面和声音,而是一句句的对白。台次都很有快感,虽然这些电影拍的都很不错,但是这些成就一中的更多的是编剧,当然也有演员的功劳。但是谁最明眼人都看来。作为一种新形式的电影,一种透着电视剧风格的电影,我不知道他能走多长,但是我知道大众很。(作者单位:黄淮学院)
参考文献:
[1]《视觉文化研究——当代视觉文化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国出版集团,李鸿祥著
[2]《电影美学概述》;中国电影出版社——法国-亨-阿杰尔;

点赞:4687 浏览:17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