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构建英美文学“乐学”课堂

更新时间:2024-03-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社会发展,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日益受到,这也是我国现阶段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可是近年来,作为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一门主要课程的英美文学教学正面对着学生主体性缺失的严峻挑战。本文这一目前状况,结合笔者的多年教学实践,探讨了构建英美文学“乐学”课堂,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的策略。
关键词:教学;学生主体性;“乐学”课堂
1673-2596(2013)05-0272-02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师和学生是任何教学活动的两个基本构成要素,学生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相互统一的,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能否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评价教学好坏与否的标准。社会的发展,学生教学活动的主体更是现阶段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作为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一门主要课程的“英美文学”课教学也不例外,尤其是现阶段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文学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缺失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本文试图基于教师角度围绕英美文学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进行尝试分析。

一、学生主体性缺失的归因

(一)浮躁社会风气的影响

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浮躁的社会风气还在一定范围内,人们的价值观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扭曲。受浮躁社会风气的影响,大学校园里以往理想主义人生观、价值观正受到巨大冲击。许多英语专业学生受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只想学一些实用的可以立竿见影的知识,以期获得用人单位更多的青睐。因此,可以感觉到英语专业的学生更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那些能直接用证书衡量的课程上,而对英美文学课性的认识却有下降的趋势。学生们慢慢对文学产生了偏见,不能正确认识文学的作用及欣赏文学,相反对文学的学习只是停留在简单和感性的阅读基础上。

(二)短期市场需求的诱惑

受短期市场需求的影响,现在一些学校过于外语语言的工具性,因此像商务英语、旅游英语、外贸英语等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和课程就随之产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旨在人文熏陶的英美文学课受到冷落。长此以往,学生出于对功利化的实际的考虑,不再关注文学素养的养成和文学知识的积累,学生在文学课教学中的主体性自然受到很大的影响。

(三)课程结构过于单一

我国现行的英美文学课程主要由文学史和文学选读构成,课程结构过于单一。其中,文学史教材编写得面面俱到,而文学知识点过于琐碎和庞杂。文学选读课程从古典作品开始,使得大多数还不具备阅读英语古典作品语言能力的学生对文学提不起兴趣。并且文学课课时紧、任务重,为了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更多地掌握文学知识,英美文学课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就基本上固定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几乎不能形成自己对文学作品的见解。长此以往,学生就表现出更多的惰性,学习经典作品应付考试而不得不完成的任务。
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重建学生在英美文学学习中的主体性,是新时期新型英美文学课程改革急需解决的理由。

二、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构建“乐学”课堂

(一)教学内容的转变

英美文学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应当从文学史的介绍转变到文学作品的欣赏上来。我国传统上的英美文学课程结构过于单一。如前所述,课程主要由文学史和文学选读构成,并且主要偏重于对英美文学知识的系统传授。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文学的积极性,让学生既乐于阅读经典,又能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在高校学生层次各异的特定现实条件下,有必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在“文学史”这条主线下,加强对文学文本尤其是各个流派的经典作品的细读。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定位在英美文学的基础知识和主要经典作品上。

(二)“三步走”的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认为,任何知识不能仅仅教师传授而获得,学习应该是一个借助他人(尤其是老师)的帮助主动获取知识、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有责任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教师应该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完成新知识体系的建构。这正是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学习环境中的“情境”一定要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建构,情境的创设是教学设计中非常的。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建构的理由。以上教学内容的转变和侧的不同,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三步走”的教学策略。
1.课前的自学要求。这主要是作为课程主线的文学史的讲解来说的。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对文学史的讲解可以采取自学的方式,当然这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进行。课前教师可以紧扣教学内容设置疑问,从而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创设活跃的思维环境。教师所设置的疑问还要富于启发性和探索性,要避开过于简单化难度过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理由、解决理由和培养学生“主体学习”能力的目的。
2.课堂上的文本细读。在掌握文学史主线的前提下,文学文本的讲授可以借鉴美国学者勒内·韦勒克和奥斯汀·沃伦大力提倡的文本细读法。文本细读法要求学生对所学文本有一个深层次精读的过程,这是解决学生语言理由的必由之路。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能激起学生探讨兴趣的理由来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为学生的阅读提供方向。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特色,这有助于培养学生边阅读边深思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可以启发学生畅所欲言地就文本中的某一特定或某一人物从语言学、修辞学或文学等各个角度进行讨论。这样既提高了学生某一方面的修养,又可以加强学生的多方面的理解能力。

点赞:15628 浏览:6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