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解读《大红灯笼高高挂》中艺术美学

更新时间:2024-04-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张艺谋导演为人称道的作品之一,也是由作家苏童的成名作《妻妾成群》改编而来。影片延用了张艺谋导演惯用的浓烈的红色,利用色彩将人物状态外化,利用声音来体现人物的性格。就视觉艺术本身而言,影片从意境、形式、色彩、语言等不同的设计美学视角,都具有极大的魅力,给观众塑造了一个等级森严的封建式家庭,使人对人性有一定的深思。
关键词:灯笼;红色;艺术美学;视角
任何时代的艺术,作为人类之心灵最活跃、体验最丰富的状态下的创造物,反过来都以其丰富的精神营养滋润着人类的心灵,丰富着人类的经验。《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张艺谋导演最经典的代表作之一,他坚持以风格独特的电影艺术表现手法(尤其是象征性的视觉造型)来刻画人物与传达情感,期间也透露出导演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的挖掘与探究的渴望。从艺术美学的角度而言,本片是将内容与形式结合得很完美的电影。

一、影片运用大量浓烈的色彩将人物状态外化

影片从一个在后来会出现映照的场景开始:鞭炮齐鸣,颂莲(女主人公)从家中走出,从那一时刻起,她就开始了她的噩梦……
开篇就运用了大量的和红色,表面上是吉祥的,但影片却把观众带入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家族制度生活怪圈。
除了在不同情绪的场景选择不同的冷暖色调,本片还利用了人物衣着的变化来外化人物。陈家四位太太在衣着上的性格与状态外化更为明显,一直城府很深的大太太和二太太一直都穿着颜色复杂的丝质衣物;而三太梅珊起初的全红丝质衣物到中段的彩色衣物直到后段的淡兰色衣物以及死时的全白色衣物便是叙述三太由得宠、骄横到城府渐深再到渐渐看淡直到最后非正常地凄惨地死去的过程;同样,颂莲的衣服颜色则是白、彩色、淡蓝又到最后的白,这样的使用策略与塑造三太方式相同,道出了颂莲由纯净到争夺到看淡再到最后“轮回”的过程,这样的人物塑造使得导演意图司马昭之心。
有人总结张艺谋的前三部作品为“红色三部曲”,我认为很有。三部电影中最具表现力的颜色红色,《红高粱》中红色的轿子,红色的高粱酒,影片最后如血一样的红色天地渲染着悲壮的民族气节;《菊豆》中红色的布条,红色的衣裳,红色的染缸,以及最后被烧得火红的房子,痛斥着那些封建家族残余并给人们带来毁灭它的希望之光;

二、影片注重画面的“形式”美感,体现出极高的艺术格调

是在剧作的结构上的处理。创作者将本片分为了四个大段,即院子里的夏、秋、冬和第二年夏天,张艺谋导演及其他主创刻意地使这高墙大院里“没有春天”,利用“春”这一美好意象的缺失给了封建旧社会一个下马威,这就是本片的外延,即批判封建社会的体现。同时,张艺谋导演利用夏、秋、冬在生活中各自的猛烈、艳丽和清冷的视觉特点将颂莲在院中争斗的状态体现得淋漓尽致,而“第二年夏天”的使用使结局与开头“夏”形成鲜明的对比,也让本片难得地拥有了一种封建社会中的宿命感,促使了影片主题的升华,也就是从对封建的批判上升到对其中人物宿命的探讨。
同时,张艺谋导演利用恰当的景别选取和景别内的取景让本片升华的过程中多了许多质感。在本片中,有许多镜头是中景以上景别及画面左右极对称的取景方式相结合,例如颂莲第一次进入陈家大院时,张艺谋导演将她置于全景的纵深中,这样就使得影象多了一些隔离感,再加上左右极对称的高墙取景,让观众感觉到颂莲在这个场景中的受压迫感。这种镜头拍摄方式在影片中的多次出现,极明显地表现出这高墙之内的封建与争斗带给颂莲等人的压迫,也让观众觉出了几丝冷酷的意味。而本片的许多人物关系也是在景别与取景的恰当选择中体现,比如梅珊与颂莲打的一场戏就是梅珊与高医生的双人中景镜头暗指出两人之间关系的不正常,由此推动剧情。在中远景为主的的景别组合里,张艺谋导演对特写的使用是极为克制的,所以本片仅有的几个特写便是解读本片人物关系的关键。第一次特写是颂莲继母催促她她出嫁的镜头,第二次是颂莲与大少爷飞蒲第一次见面,第三次是颂莲准备剪掉二太卓云耳朵时,第四次则是颂莲看着挂进二太院里的红灯笼,第五次是飞蒲与颂莲的分别,最后一次则是颂莲在死去的梅珊房里之时。这六次特写将颂莲最的六次事件展现出来,也颂莲从正常到疯的过程将旧社会之人受封建压迫之事完全展现出来,这也是由批判上升到其本质的展现。
影片制作考究,许多镜头画面都像是一幅油画,无论是色彩的运用还是搭配,和谐与矛盾的交替,这也从中表现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以及它在结束前的挣扎。

三、影片中声音的使用起到对画面的强调和对氛围的更深的塑造

本片表达主题的最手法在于对声音的杰出使用。本片中大的声音使用目的在于对画面的强调或对氛围的更深塑造,比如颂莲进入陈家时的混响,侧面体现出陈家的大、幽、无“人气”。除此之外,声音的使用在本片中有四大突出之处:1、声画对比以增强表达意图。如颂莲去陈家的路上,导演使用了传统的喜庆婚乐,而画面上的颂莲却是一个人在冷色调的树林大全景中孤单地走着,这样的声音与画面的不统一使得颂莲的婚姻在一开头便披上了悲凉的外衣。2、对事件的推进。片中导演让锤脚声了老爷的宠爱也就是争斗的目的的象征,便利用了这些推动了人物关系和剧情。3、情绪性音乐的使用。如本片在雁儿跪着将死时和梅珊被杀时使用了相同的音乐,将颂莲的恐惧与悲凉准确地展现出来。4、画外声音的使用。这也是本片主题体现的最之处,导演利用这种手法将颂莲继母和陈老爷两位“封建”中的特权者塑造得鲜活异常。在影片的第一个镜头里,画面只是对颂莲的特写,但真正掌握颂莲命运的继母却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因为观众无法看见画外的继母,反而无形当中将继母的统治地位体现出来。而这个策略对陈老爷更甚,虽然是主角,导演却一直让他在画外或将他置于大全景中,使整部影片中观众都看不到其脸,只能听到他制约一切的声音,使得他的“统治者”符号化和统治地位更为明显。也露骨地道出了这个理由:有权有势的人自然成了统治者。

点赞:6694 浏览:2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