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社会学高校学生党员角色形象社会学

更新时间:2024-01-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从社会学的角色类型理论来看:高校学生党员在角色追求目标上是一种表现性角色,在角色规范程度上是一种规定性角色,在角色承担心态上是一种自觉角色,在角色获取方式上是一种自致角色。社会学视角的角色类型定位分析,有助于完善学生党员的角色认知,强化学生党员队伍建设,从而在实践中更好地彰显学生党员应有的角色意义。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员;角色形象;角色类型
1002-2589(2013)13-0150-03
正如英国著名戏剧家威廉·莎士比亚所指出的: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他们都有下场的时候,也都有上场的时候,一个人一生中扮演着好几个角色。高校学生党员同样如此,他们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在学校生活的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他们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学生党员不仅仅是学生,更是学生中的员;不仅仅是班级组织成员,更是组织中的标兵楷模;不仅仅是校园活动的参与者,更是活动中的骨干中坚;不仅仅是常规管理的得力助手,更是广大同学的服务奉献者。从社会学的视角看,高校学生党员这一角色形象有着丰富的内涵,结合社会学中的角色类型理论,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对高校学生党员进行形象分析,从而在实践中强化学生党员队伍建设。

一、角色追求目标:表现性角色

根据角色所追求的最终目标,社会角色通常被分为功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色。“所谓功利性角色,是指那些以追求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这种角色行为的价值在于实际利益的获得。”125“所谓表现性角色,是指主要不是以获得经济效益和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125高校学生党员是党员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人,从其政治身份的价值追求来看,无疑应该成为一种表现性角色,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奋斗目标(角色追求)、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中国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从其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不是为了追求之利,而是为了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了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共产主义的最终理想;这种目标追求必然要求其每个成员的角色行为要突破自我,超越其个体利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不仅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每个员人生观的核心。正如《党章》所明确指出的“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18;“中国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生。”22党员“必须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23高校学生党员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作为一种表现性角色,牢记宗旨、践行党章,才能在民族复兴大业中勇担历史使命,才能在维护党的形象中夯实执政之基,真正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高校学生党员角色追求目标上的表现性角色定位,有助于明确学生党员应有的价值追求,有助于学生党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加入党组织作为自己大学阶段的政治选择和前进目标,这样的选择和目标无疑是正确的,也是值得赞许的。但一些大学生受不良思潮的影响,抱着“入党可以为个人今后发展带来好处”的不良动机加入到党组织中来,并在角色实践中表现出追名逐利、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的功利性行为,这就使得高校学生党员这一角色演变成为一种功利性角色,不仅损害了党的纯洁性、败坏了党的社会形象,也对未来社会的良性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须知“‘校园政治’的今天就是社会政治的明天”[3]。因此,高校党组织必须在实践中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和考察,坚持党员标准,严把入口关,持之以恒地做好入党前、入党时、入党后的教育,源于:毕业论文致谢词www.808so.com
引导学生党员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把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统一起来,在为祖国和人民的竭诚奉献中焕发青春的绚丽光彩。

二、角色规范程度:规定性角色

根据角色规范化的程度,社会角色通常被分为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所谓开放性社会角色,是指其角色的权利和义务没有严格而明确规定的社会角色。”[4]88“所谓规定性角色是指其角色的权利和义务有比较严格而明确规定的角色。”[4]87人们在扮演规定性角色时,其行为一般要受到很大的限制,如果扮演成功,一般要受到表彰甚至奖励,反之,则会遭到一定的惩罚。高校学生党员从属于大学生这一社会群体,尽管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时代,大学生人数总量明显增多,曾经笼罩在大学生头上的“天之骄子”的光环有所黯淡,但其作为较高层次专业人才的性质依然存在,他们依然是未来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社会对这一群体也充满了期待。这种期待体现在社会对大学生的角色要求上就是“大学生应该有大学生的样子”,“学习知识,提高素质”应该成为这一群体的首要任务。在这样的角色期待下,大学生在社会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举止,尤其是在校园这个特殊场域中的表现必然会受到一定的规范约束,尽管这种规范约束较为宽松,但也是明确的,不仅有一般层面的《高校学生守则》,还有涉及学生上课、考试、宿舍管理等多方面的具体校纪校规,这些校纪校规不仅维护了校园秩序的正常,也保证了“大学生”这一角色的正常扮演。
与普通大学生相比,高校学生党员又是更加明确而严格的规定性角色。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员与其他员一样,有着明确的党性要求和严格的角色规范,其角色行为不可随意为之,必须符合党内的各项法规,而且还要符合党外群众长期以来形成的对“党员”角色的一系列独特的、固有的、较高的期望,如果党员做不到,将有可能导致角色扮演的失败。《党章》作为党的根本大法、最高行为规范对“党员”角色有着明确的权利和义务规定。高校学生党员的角色行为模式是《党章》对“党员”角色的规定与高校对“学生”角色要求的有机统一。根据美国学者H·海曼提出的参照群体的原理,先进性个体往往会被人选择为榜样、典型,高校学生党员在其角色扮演中,应该在更高的意义层面,首先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员,充分地去理解和实践这一特殊的角色,在党员角色的规范下,引导“大学生”角色更加出色地发挥,在成功扮演“大学生”角色的基础上,为广大非党员同学树立好的榜样。现实中,一些学生党员对自身政治身份的角色要求模糊不清,角色行为游离于角色标准边缘,甚至背离党员角色要求,在校园中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高校党组织应切实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严格要求,奖惩并行,以强化其规定性角色的明确定位,从而减少学生党员角色行为失范的发生。源于:论文格式字体www.808so.com

点赞:6308 浏览: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