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最好适合才是最好——谈导学案编小结

更新时间:2024-03-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惑起——教学中日渐困惑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学校大力提倡导学案教学。改革之初坚持制作导学案并应用到日常教学中,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问题却不断出现。例如,我校是艺术高中,有三类班级,一是零起点美术班,即文化课成绩较好,但美术专业课零基础,这样班级的学生文化课基础较好,脑子较灵活,高考主要面向全国重点院校。二是美术班,即文化课成绩较差,但美术专业课成绩较好,这样班级的学生文化课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不高。三是音乐班,这样班级学生的特点是文化课成绩一般,但脑子极其灵活,课上十分活跃,课下从不干活,因此知识巩固极其困难。做为文化课教师我们每个人都分别承担着这三类班级的教学工作。班级不同,学情不同,对知识掌握的要求也不同,因此在导学案教学中困难重重。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张导学案,在零起点班应用得非常顺利,但在普通美术班就极其困难,甚至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这时导学案的存在便毫无意义。
启示——备课中得到的启示
穷则思变,一次备课的过程令我茅塞顿开。
这节课的内容是《地球表面形态》,板块运动类型及形成地形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将板块运动相关理论给学生解释清楚,并让学生学会应用理论解释实际地形的成因是我备课时考虑的重点内容。为了生动形象地解释板块运动形式,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最终以汽车相撞的例子类比板块运动帮助学生理解,起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学生在理解理论的基础上如何进行应用,又是一个关键点,这部分知识理论性很强,而且极抽象。为了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理论的知识实践化,难点的知识简单化,我在导学案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为此我设计了多套方案。
第一版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板块构造学说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
用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解释A、B、C、D、E地形区的成因。
第一次讲在美术班,合作探究部分的推进很困难,总结原因如下:
一是学生不知道这些地形区的名称,更无从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原因;
二是探究内容太多课上需要探究时间太长;
三是存在重复性,如A和B地形区的成因是相同的。重复探究浪费时间。
针对以上原因,我又在第二版中做了以下改动: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
(1)在世界地形图上找到A、B、C、D、E代表的地形区。
(2)结合《六大板块分布图》分析上图中A、B、E可能形成的地形,并说明理由。
(3)结合《六大板块分布图》分析上图中C、可能形成的地形,并说明理由。
(4)结合《六大板块分布图》分析上图中D可能形成的地形,并说明理由。摘自:本科毕业论文www.808so.com
第二次讲在零起点班,课上推进很顺利。把几个地形区的成因进行归类分别探究之后,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更为清晰,困难的问题也得到了简化。由于难度适中,学生用着很顺手。接下来要在音乐班讲,提前预估学情,这版导学案对于他们过于困难,于是又将第三版学案修改如下: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
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到上图A、B、C、D、E代表的地形区,并用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解释该地成因。
地形区名称成 因
A落基山脉
B安第斯山脉
C阿尔卑斯山
D红海
E日本群岛
在学案六大板块示意图上给出六个典型地形名称,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地形图上分别找到他们的位置并解释成因,事实证明,最后的这种方式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学生讨论得十分激烈,并且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把各种地貌的成因简单描述出来,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解惑——尝试着找到出路
不同班级学生基础知识不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更是有很大差距,这就要求我们在导学案编写过程中,对于不同学情要有充分的预测性。根据学情不同设计各具特色的教学环节及相应的导学案,充分调动各类班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这些工作既要在导学案编写工作中得以体现,更要体现在二次备课、三次备课中,这就对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同班级,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理解能力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导学案设计过程中既要注意共性更要关注个性,共性是面向全班每个同学,即基础知识。个性要注意两点:培优补差,培优主要面向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高的学生,使他们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获得进一步提高;补差主要针对基础比较薄弱,理解能力比较差的同学,要夯实他们的基础学习,以培养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现在大多数备课组都是同头备课,导学案的设计也很容易模式化,但我不赞成这样,我认为导学案的设计要多样化,个性化甚至是一题多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适合不同学情的学生,才能体现层次性,因为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点赞:22114 浏览:97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