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情意教育内涵及其培养策略

更新时间:2024-01-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分析了化学情意知识教学的现状,阐述了化学情意领域教育的内涵,并结合化学教学实践总结了几种行之有效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情意教育;中学化学;培养策略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7–0017–03:B
情意领域(affective domain)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是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意”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难以较精确地界定。研究人员通常以举例的方式对此加以阐述,如:情意就是非智力因素,一个人的态度、兴趣和价值观都属于情意领域;情意就是认知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以外的,和情感联系比较紧密的那些内容,如兴趣、动机、态度、习惯、品德、鉴赏力等。布卢姆与克拉斯沃尔认为:“情意领域主要涉及人的情感、态度、兴趣和价值观等”。从这一意义上说,新课程提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际上就是与学生的情意领域相对应的教学目标。
1 问题的提出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知识与技能”目标一向是广大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教师对于这一目标的制定往往具体而明确。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究性学习亦愈来愈受到教师的青睐,通常也会投入较多精力去设计教学中的探究活动,从而使得“过程与方法”目标也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唯独情意领域(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制定和落实,多数教师感到虚无飘渺,无从着手,因而常常处于被忽略的地位,具体表现在:
1.1 情意教育认识模糊
一些教师对化学情意教育目标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或爱国主义的层面。他们不了解化学新课程所赋予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什么新的内涵。也有的教师没有意识到进行情意教育会对化学知识学习产生巨大的隐形促进作用,而是片面地认为进行情意教育和化学知识教学是相互矛盾、相互影响的,他们担心在化学课堂中进行情意教育会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知识。
1.2 情意教育目标虚化
一些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直接将“课程总体目标”作为教学目标,在目标表达上也常用如“培养……观点”、“树立……精神”、“进行……教育”等一些笼统、抽象的语句,既缺乏对情感的科学认识,又缺乏目标形成的水平层次及实践操作的具体方法,使情意教育成为一种空泛的说教。目标过大过虚,操作性差。
1.3 情意教育内容随意
化学中的情感因素大都隐藏在教学内容之中,缺乏显性的体现,需要教师主动地去发掘和提炼。学内容,其蕴涵的情意内涵究竟是什么,每位教师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去理解,这就使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置与教师个人的专业修养及钻研程度密不可分,常带有较强的个人色彩。
1.4 情意教育措施乏力
也有的教师对贯穿于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情意教育目标,缺乏在课堂教学方式或内容上的研究与设计。在教学中任由认知技能的培养和情意教育成双线平行发展,当从事认知技能教学时,很少留意相关的情意教育;而当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时,却又游离于认知技能之外。本应相互联系的教学目标,被人为地加以孤立和分割,使教育功能大为降低。穿鞋戴帽、贴标签式的现象比较严重,有的教师在临近课堂结束的时候刻意教导学生要加强化学与社会的联系,要增强爱国主义情感,让人明显感觉到牵强附会,没有显示出其应有的作用。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在一节课(或几堂课构成的单元)里希望能实现的目标,即使是情意领域的教学目标,也应该具体而明确。如何真正发挥情意教育的功能,有效挖掘情意内涵,有机整合学科知识,积极引发情感共鸣,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与“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与“过程与方法”的培养融合在一起,已经成为化学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2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情意教育的内涵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学生的化学学习过程,决非简单地反映和识记某些化学事实、概念和原理,而是经过师生、生生及与媒体等的交互作用,不断地丰富、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和情意品质,最终促进其科学素养全面发展的过程。
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中设定的情意教育内容既有对待自然、物质和科学方面的,也有对待社会和自身发展方面的。这些目标的实现不但有助于学生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方面的教学目标,同时也有利于他们的情感向着积极方向发展,有利于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态度,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和思想道德品质。
3 中学化学教学中情意知识的培养策略
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有两种不同的形式——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我们常说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都属于显性知识,而情意教育的内容则属于缄默知识。缄默知识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和精神文化,包括审美意识、情感与趣味、科学价值等,这类知识需要个体在一定的任务情景中,通过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产生体验,获得感悟,逐渐积累、内化习得。因此,这类知识的学习应该以“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即让学生去体验化学、体验生活、体验社会,从而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
中学化学教学中进行情意教育应遵循如下的生成机制:以情感认知载体为基础,以问题、情景为,以教师的评价导向为指导,通过学生的参与、体验,以情感的获得、态度的养成、价值观的生成为最终目标。
3.1 挖掘情意内涵策略
要深入挖掘情意内涵,必须细化、解读情意教育目标,梳理出教学内容与情感目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范文www.808so.com
标的结合点。细化课程目标时,首先要结合教材内容,挖掘出其中的情感内涵,提出相应的实施措施。
挖掘情意内涵,要结合学情,对教材进行研究、挖掘和创新,确定好每一节课要使学生形成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不仅要意识到知识具有情意价值,而且要能够挖掘出这种价值。否则,情感的培养就是一句空话。挖掘情意内涵还需研究学生情意发展的现状和规律,明确学生情感培养的障碍点和发展点。例如,由于受生活经验及社会环境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化学前已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化学即污染、化学即危险”等观念,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时,教师就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及时纠正学生认识上的偏差,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观念。
3.2 激活教学情境策略
情景是教学实践的情感环境,是教学活动发生和发展的背景条件。情景能够激发和促进学生的情感活动、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能够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有效地改善教与学。因此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通过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来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启迪思维、改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有效落实情意教育目标。
适宜的教学情境不但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愿望,还可以不断维持、强化和调整学习动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更好地认知,对教学过程起到引导、定向、支持、调控作用。化学与社会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紧密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选取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社会中的化学问题及高新科技等素材创设学习情境,可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 创设体验活动策略
情感是在活动过程中生成的,离开了学习者在活动中的感受和体验,就难以产生思想、观念上的冲击和交融,也就无法产生情感,自然谈不上情感的培养。进行“体验”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设计、组织丰富多彩的、体验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认真观察、产生体验,获得感悟、不断积累、内化生成。
化学课堂教学中应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验参与机会,增强他们的参与和体验意识。(1)创造良好实验条件。在教学中,要创造条件,把课本中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的实验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2)提供实验设计机会。根据需要简化或重组实验,或适当增加学生实验,提高实验设计能力。(3)重视实验习题教学。实验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设计方案到实施,最后形成结论等几个阶段与科学家研究问题的过程有许多相似之处,并且学生对自己亲自设计方案并实施的实验,往往操作更精确,观察更细致,参与的意识更强烈,能有效地使他们的智力向更高级的阶段发展。(4)分析实验“异常”现象。化学实验中极易出现“异常”,导致反常现象的原因很多,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探究,从而使他们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例如,在学习铁的化合物的知识时,课本上安排了制备Fe(OH)2白色沉淀的实验。如何操作才能制得Fe(OH)2白色沉淀?学生设计方案并动手操作:将滴管插入试管里溶液的液面下,慢慢地挤出NaOH溶液。但最终还是立即见到灰绿色沉淀。此时学生思维打开了,大家各抒己见,探究原因。这样的问题,就是学生有所知又有所不知的,认知产生了冲突。处于这样的不平衡情景下,学生会产生求知的,使认知发展获得了动力。
3.4 评价导向策略
教学与评价是教育教学中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的预期目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将情意目标的培养有机地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而且还要重视教育评价的功能,通过评价的激励作用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活动表现评价是新课程倡导的评价方法之一。活动表现评价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对评价结果以简单的方式加以记录,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恰当反馈以激励学生进步。
例如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一课中,教师可以创设情景,展示实验台上的各种器材,然后让学生开动脑筋,利用已学习过的实验室制取气体时确定装置的基本原则,分组讨论,利用实验台上的器材尽可能多地设计、组装可以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并分析评价各种装置的优缺点,选择一套最佳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
在上述学生探究活动中,教师可以考查和记录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观察学生的表情、实验操作的行为、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及与同学的合作态度;通过与学生交谈了解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设计实验的思路、实验后的感受等来做出综合的评价。评价学生是否获得了亲身体验、是否激起了探究的、是否学会了合作交流、是否分享到成功的喜悦等。
这种注重过程、通过活动表现来进行的评价,能及时了解学生在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所作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可以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的指导,真正发挥评价的促进功能,使学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从而有效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正确的价值观。
总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发自于学生心灵深处的个人感悟和体验。它的培养既不像传授知识一样可以直接“教”给学生,也不是靠教师的说教与训导、学生的识记能完成的。在教学中,情意目标的培养与形成要与“知识技能”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要与“过程与方法”的培养过程融合起来,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理解化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树立社会源于:论文要求www.808so.com
责任感,使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要时刻把情意目标的培养装在头脑中,自觉地将其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其成为教学的灵魂,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吴敏.试论化学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J].化学教学,2005,(2).
蔡敏.认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情感评价[J].中国教育学刊,2004,(3).
[3]赵德成.新课程实施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03,(9).

点赞:3791 浏览:8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