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社会化社会化心理机制视角下中学德育工作

更新时间:2024-01-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德育教育是中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前德育教育的效果却不容乐观。本将从社会化心理机制四个方面讨论关于中学德育工作的改进。
关键词:社会化;心理机制;德育教育;启示
1002-7661(2013)11-002-01
社会化的心理机制就是社会作用机制与个体心理接受机制相互作用的方式和状态。金盛华(1996)认为,社会化心理机制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社会角色引导,社会比较机制,社会学习机制和亚社会认同,本文将其归纳为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社会角色引导——榜样的力量

每个人,无论是在家庭生活还是社会生活中都要扮演一定的角色,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所承担的社会角色也会越来越多。社会化的最终结果就是要培养出符合社会规范的的社会角色,使个体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因此,个体的社会环境与社会生活首先是与其社会角色相一致,并依据社会对于相应角色的要求和期待而被系统化的。个人学习扮演好社会角色并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角色期望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从而使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3]。
在我国,社会对于青少年群体有较高的期望和对待方式,这种一致性很高的社会源于:毕业设计论文总结www.808so.com
化环境就使得扮演学生角色的他们在对待事物的基本看法上也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在中学的德育教育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对学习榜选择上的必要引导,作为价值体系还在形成阶段的中学生而言,教师在学生榜样的选择上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可以把自己认为值得大家模仿的对象介绍给学生,教师的选择引导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学生对于榜样的选择。
教师在教导学生自觉选择优秀的榜样进行观察模仿的过程应注意两点:第一,要选择多种方式相结合,现代的中学生个性活泼、喜好新颖、有创意的形式。教师除了给学生讲优秀榜样的故事之外,还可以结合新闻报道、人物纪录片等形式让大家了解人物的事迹。第二,教师在选择榜样的时候应该注重生活化,也就是说,选取的这些榜样应该是贴近学生生活的,而非中学生现阶段还没有能力去模仿的那些人物。此外,德育教育也要因材施教,对于那些缺乏独立、自我意识的人,较容易受到引导,所以教师在对他们的引导上可以更为直接,让他们认识到是非对错的道德标准

二、社会比较、学习机制——构建良好德育环境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认为学习是直接经验的获取,是在行为实践过程中实现的。对于青少年而言,其自主生活领域在不断扩展,他们的很多行为、观念、与行为方式是来自他们对生活的观察。费斯廷格(Festinger,1957)发现,任何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人,都需要评价自己的状态[5]。在比较中,个体获得有关自己与他人在适应社会变化发展方面的相关信息,并据此判断自我行为选择的是非对错,进而推进自我观念和行为方式向社会认同的方向发展。人的自我评价多半是社会性的,对于事物的看法,影响我们的往往是社会给予它的评价标准,而我们对事物的评价也是参照这个标准而进行的。
学校是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是学生进入社会之前习得各种道德规范的地方。因此,构建良好和谐的校园氛围、优秀的校园文化对于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长时间处在一种、公正的学校制度中,更有利于强化他们的价值观念中对、公平公正的认识;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这种优良的道德观念。中学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也十分重要。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应该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竞争意识和价值观念;并教导他们学会自觉选择优秀的行为方式进行观察模仿。逐步扩展学生社会比较的内容和范围。
总之,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通力合作,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营造和谐、健康的氛围,不断提高德育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

三、亚社会认同——充分发挥同辈群体的作用

亚社会是指相对于宏观大社会的直接社会环境,有时也指对应于较大社会背景的较小社会背景。是人们社会化的直接背景。社会对个人的要求都是以亚社会的价值观规范及群体认同为折射到具体的个人身上,并发生作用的。就拿中国来说,人们虽然生活在一个大社会中,但直接的微观社会的不同也会造成人们价值观念的差异。亚社会作为个体的首属群体和个体社会化的直接背景,个体会首先以亚社会的要求为出发点,在其期望和奖惩环境中被引导。人们只有在适应了亚社会的前提下,才能够顺利的成长和发展。
中学生的很多知识是通过其同辈群体的交流而获得的,比如知识的获得、恋爱技巧的获得等等,亚文化对于青少年同辈群体而言具有普遍的道德约束力。而现阶段,中学生同辈群体亚文化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与主流文化相偏离的成分,因此建立健康的同辈群体亚文化,不仅是对主流文化的一个重要补充也是实现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发展的关键。从政府的角度出发,应该继续加大主流文化的传播力度。不断提升主流文化的社会影响力,给中学生群体的亚文化发展树立规范。同时,学校作为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主要场所,应该要通过创新文化传播方式、缩短主流文化与学生心理差距使其更容易接受。并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引导,使中学生同辈群体亚文化逐渐与主流文化相适应,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
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德育方法的改进,德育内容的创新,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它需要多方面的积极努力协调,并在不断地实践中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班 华.对”心理——道德教育”的探索——兼论中国自己的心理教育之道;教育科学研究.2010,(1).
吴少里.论”80—90后”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心理机制形成;.江海纵横;2012,(7).
[3] 董 薇,陈 鑫,李 伟.社会化的心理机制视角下的“榜样”力量.社会心理科学.2008,(5).
[4] 金盛华 宋振韶 当代青少年同辈交往的影响机制及其引导 [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5).
[5] 柳丽娜.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J].安徽师范大学现代教育科学研究,2007,(1).

点赞:5572 浏览:14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