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和谐教育视域下政治信仰培养

更新时间:2024-02-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如何协调专业知识教育与政治信仰培养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在实践中的难题,和谐理论为寻找两者的平衡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谐的大学教育根本在于知识教育与政治教育的平衡,寻找专业知识、实用知识与政治信仰的最佳结合点,防止出现获取专业知识和塑造政治信仰两大教育目标的失衡。和谐理念和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相结合,是中国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高等教育 和谐向度 政治信仰
党的和谐理论是我党理论创新的又一个重大成果,其在建设和谐教育、推动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过程中必将产生强大的推动力。党的和谐理论的价值已经不只是一种哲学、一种修养、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战略、一种理想和一种力量。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坚持和谐,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反对极端,强调辩证统一;反对消极,强调始终不懈。从和谐教育实现的政治信仰培养目标来看,最的是要做到教育有的放矢和内涵明确:专业知识教育和政治信仰培养两者相互协调、相互推动和提高。
和谐教育强调教育建设的有序状态。有序是和谐教育的结构表现形式,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保证。高校有序状态的衡量标准是看高校能否保质保量地实现培养人才的教育目标,而对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培养则是构建和谐教育的关键和灵魂。和谐的大学教育根本在于知识教育与政治教育的平衡,寻找专业知识、实用知识与政治信仰的最佳结合点,防止出现获取专业知识和塑造政治信仰两大教育目标的失衡。和谐理念和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相结合,是中国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关于高等教育的和谐向度与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理由的解决,须要强调四个方面的内容:加强大学功能教育,确立政治信仰培养的和谐心态;对政治信仰的考查,造就政治信仰培养的和谐习惯;对时代特征和政治价值特点的追问,增强政治信仰培养的和谐意识;对于核心价值体系的接受,塑造政治信仰的和谐责任。
第一是大学功能与政治信仰教育的目标定位。现代大学的双重职能:一是传播知识和开发知识;二是培育德性和选择价值。大学的双重职能要求大学培育人才的目标不仅是有知识的人,而且是有信仰的人。高校是孕育新知识、新技能的园地,也是培育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代表力量的阵地。但是,在现实实践中,大学生中间却可能在知识追求和信仰塑造两方面的矛盾。从人才培育的角度,如何顺利完成“政治信仰教育”和“引导国家未来”这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作为国家教育体系最高层面的高等教育在其中的作用至关。
和谐的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就是适应和谐教育建设的整体要求,服务于国家政治教育战略,对大学生信仰教育规律的探索,来完成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政治人”的历史任务。和谐教育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动态状态,只有善于发现和解决理由,才会促使矛盾向着积极的方面转化,从而形成更高一级的和谐状态。一个社会是否最终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成员有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感,是否具有联系各个社会群体的强大精神纽带。
和谐精神与和谐教育理念强调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我国已经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高校加强培养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和谐心态,就要从时代精神出发,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科学地弘扬与融合三重关系:一是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关系;二是消除文化贫困与实现权利公平的关系;三是政治文化自觉与建立政治文化认同的关系。
第二是知识教育与政治信仰教育现代大学生是否生活在“政治信仰缺失”的时代,这是相当一些高校学生在学习深思和讨论人生时关注的一个话题。虽然,对一些学生来说,谈论人生信仰(政治信仰)不是件时髦的事。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在大学里学习,所关注的是自己知识的增长,同时,作为社会中先进分子,又会自觉不自觉地将对祖国、社会、民族的命运与所接受的高等教育结合起来进行深思。换言之,高校学生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掌握英语、计算机等技能的同时,在大学生思想深处,深刻在认识和处理着知识技能与政治信仰的关系理由。由于视野范围、逻辑起点和信息接受不同,不同学生对此理解的深度也有所不同。但是,对于大学生群体,一方面,绝大多数学生不愿拒斥政治信仰理由,政治信仰对他们来说无疑是的;另一方面,也不希望把青春年华与某些可望而不可及的信仰理论纠缠在一起,浪费大量的学习时间。
理由的焦点是,如何深思和防止“重技能知识,轻政治信仰”现象的可能出现?在许多大学生看来,社会发展实用知识的储备。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及国际间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的历史背景下,新世纪的大学生要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具体来说,在新世纪知识经济更新,职业转移更加频繁,机遇、风险和竞争更加激烈,工程技术、人文管理将会涉及越来越多的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这一切要求大学生在知识结构上文理渗透、工企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在掌握知识技能与塑造政治信仰的过程中,会出现时间和精力分配的理由。既然社会上有人认为社会前进的动力由政治制约转到了科技推动,那么追求更为实用的知识技能,就了不少大学生的心理期望和行动追求的目标。在这点上,最明显的证明就是许多大学生拥有多种职业资格证书,以追求高学历、高职位、高待遇。
一方面,对于大学生获得更多证书和渴望更高的人生追求,当代中国社会应该是完全能够理解的。毕竟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十年寒窗换回的不只是一张文凭,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能力学识,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这种积极进取精神,如果不是从片面地追求实用知识的角度出发,就符合知识和信仰的和谐精神实质,因为在当代中国,大学生显然正在完成从追求真理到服务社会的现代转型。另一方面,防止“轻政治信仰”现象在高校的可能出现便成了迫切解决的理由。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由于教育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既有和谐的一面,也会存在突出的矛盾和理由,如何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就以科学的、理性的、辩证的、系统的现代思维方式,寻找和谐理论与政治信仰培养之间切实的结合点,尽可能增强理论的正功能,减轻其负效应,从而完成对大学生政治信仰培养的新突破。将和谐的基本价值真正转化为全体大学生普遍的政治心理和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

点赞:4230 浏览:12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