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民族论中国民族声乐民族风格基本类型

更新时间:2024-04-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本文从中国民族声乐的区域性风格,地域性风格,戏曲说唱风格和现代民族唱法审美下的风格四种类型对中国民族声乐风格进行阐述,详细介绍了中国民族声乐风格特征的形成因素
关键词:中国民族声乐;声乐风格;民族性;地域性
1005-5312(2013)06-0166-01

一、区域性风格类型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这个民歌区主要处于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以蒙古族民歌为代表。蒙古族历来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
(2)西部新疆民歌区:这个民歌区地处新疆,受伊斯兰文化影响,以维吾尔民歌、哈萨克民歌为代表,它受过来自中亚伊斯兰传统文化的影响,与阿拉伯音乐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
(3)西部藏族民歌区:这一民歌区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的部分藏族聚居地区,受佛教文化的影响。
(4)西南高原民歌区:这一地区民族众多,有二十几个不同民族聚居在这里,并具有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包括云南、贵州、广西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一带。
(5)东北部民歌区:这个民歌区主要包括东北大、小兴安岭一带,以鄂伦春族民歌为代表(包括鄂温克族、赫哲族、达斡尔族、满族筹),本地区的民歌受萨满文化影响的程度很深。
(6)西北高原民歌区:这一民歌区包括甘肃、青海、宁夏的黄河上游地区,是汉族、回族、土家族、撒拉族、保安族、东乡族、藏族、裕固族等民族聚居的区域,由于长期的多民族融和交融,产生了多个民族共有的歌种——“花儿”。
(7)中原及东部沿海民歌区:本区的民族是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汉族民歌区在六个区中属于最大的一个,从寒冷的北方到亚热带的南方,从西北高原、西南高原到东部沿海平原,地理条件、风俗习惯、生活、生产方式多种多样。
(8)东北部平原民歌支区:该区包括山东、河北、河南东北都、苏北北部等黄河下游地带,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区,属于一个沿海平原地带。自古以来黄河下游属于文化比校发达地区。
(9)西北部高原民歌支区:该区包括山西、陕西大都、河南西北部、内蒙河套地区以及甘、青、宁汉族聚居地区。
(10)江淮民歌支区:该区包括淮河流域的苏北、安徽大部以及河南东南部地区、西面以大别山与江汉民歌区为界。
(11)江浙平原民歌支区:该区包括江苏南都、上海、以及浙江大部,地处长江下游,是古代的吴、越之地。文化比较发达,人民生活较富裕,历来有江南渔米乡之称,使用方言为吴语。
(12)闽、台民歌支区:该区包括福建大部、台湾大部以及广东潮汕地区。
(13)粤民歌支区:该区包括珠江流域的广东大都,广西东南部,以及海南部分地区,北面以南岭为界与赣民歌区相邻。
(14)江汉平原民歌支区:该区包括湖北、河南西南部以及湖南北部的部分地区,为古代楚文化的中心地带。使用西南方言。
(15)湘民歌支区:该区包括湖南以及广西东北角上的几个县。地处长江中游南岸,这里也是古代楚地。
(16)赣民歌支区:该区以江西中、北、东部为基本范围,使用赣语方言。
(1源于:毕业论文指导记录www.808so.com
7)西南高原民歌支区:该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陕南以及广西西北部分地区。北以秦岭为界,通用西南方言。代表性民歌是山歌,其次是灯歌。
(18)客家民歌区:客家人分布较广,全国有八千余万人口,这里的民歌区主要指包括广东东北部、福建西南部以及江西东南部三省交界地带。

二、地域性风格类型

在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体现了民族声乐风格的地域性,同时也表现在共同地域文化、共同心理素质和共同审美情趣上。在我国56个民族中,汉族的人口最多,同时汉语也是我国主要的交流语言,正是由于汉语的分布广泛,在不同的地域中又形成各种方言。根据材料得知,语言学家将汉语分为八个方言区: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区”;以上海话为代表的“吴方言区”;以长沙为代表的“湘方言区”;以南昌话为代表的“赣方言区”;以广州话为代表的“粤方言区”;以广东梅县为代表的“客家方言区”;还有“闽南方言区”和“闽北方言区”。

三、戏曲说唱风格类型

中国戏曲是诗歌、表演、音乐、舞蹈、美术集成于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这个综合形态不是把诗歌、表演、音乐、舞蹈、美术拼凑在一起的简单形式,而是一个有逻辑有秩序的“组织”。它主要是以叙事诗来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以演员装扮、表演人物形象的原则进行组织构成的。如果有其它艺术成分进入这个戏剧结构形态中,必须承认与服从这个原则。民间歌舞为中国戏曲的形成做好了第一种准备,那么叙事诗为中国戏曲的形成做好了第二种准备,即文学准备。说唱艺术一方面提供了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另一方面又提供了有说有唱的艺术表达方式,所以说这种文学准备,是由说唱艺术提供的。
参考文献:
胡郁青.中外声乐发展史[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点赞:27070 浏览:12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