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体育学困生”心理及转化措施

更新时间:2024-04-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用教育心理学分析了体育学困生个性心理,以及产生理由和表现,和学困生的转化教育。
关键词:体育学困生;个性;心理;成绩;转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
在现行的教育教学中,初级中学对能考试的各科目的学困生进行一系列的补救措施,想尽一切办法来提高他们的成绩;在高一级的考试选拔中,对体育成绩没有要求。(除体育特长生)体育教学中“体育学困生”是客观存在的。所谓“体育学困生”是指体育品德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与体育教学不相适应,完成不了体育学习任务的学生。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怎样对“体育学困生”进行转化教育是我们一线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1、“体育学困生”的“个性”心理特点。
中学阶段是学生生理、心理从不成熟到成熟、不定形到定形的关键阶段。他们思想活跃,情绪偏激,要求进步,但组织纪律性差,自控能力也较差;有创新意识,接受新生事物快,善于交往,但不能持之以恒,往往知难而退,缺乏实干精神。“体育学困生”除了具有同年龄青少年一般的心理特征外,还具有以下“个性”心理特点。
1.1体育学习动力不足。他们对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目的作用认识不清,对体育的兴趣仅停留在对结果的需求上。
1.2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由于体型、身高、力量大小等理由,导致体育成绩较低,从而使这些学生主动进行锻炼的努力不够,体育成绩提高较慢。
1.3意志品质薄弱。意志品质比较薄弱,缺乏毅力怕苦怕累,对持续时间较长、单调的项目(如:长跑)难以坚持。缺乏勇气,担心练习中出现伤害事故,练习时束手束脚。
1.4性格内向,缺乏自信。“体育学困生”大都有性格内向的特点。在集体活动中适应性较差,有时举足失措,不能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心,往往知难而退。
1.5心理矛盾,情绪不稳。“体育学困生”有自卑、逆反、闭锁、放纵等不同类型的心理特点。他们的自尊心和自卑感常常交织在一起,并时时处于矛盾之中,他们对周围的教师和同学有恐惧感和对立情绪,他们意志薄弱,自制力较差。
2“体育学困生”的转化教育。
2.1尊重信任、正面引导。充分考虑每个“体育学困生”特殊的心理状态,教师在教学中应成为“体育学困生”的知心朋友,以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和对立情绪。应该时刻记住,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他们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我们要针对他们不同的兴趣、能力、气质、性格、身体素质等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宣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引导其端正学习态度,克服自身不利因素的困扰,提高自觉练习的积极性。对有自卑心理的学生,要多鼓励表扬,从肯定成绩入手,引导其克服困难。
2.2关心爱护、表扬激励。“体育学困生”在学习掌握动作技术时,往往付出了极大努力而收效甚微,本身就存在着一种失落感。此时教师应以宽厚、博爱、敏锐之心去理解、关心“体育学困生”,不要轻易给他们戴上“体育学困生”的帽子,要分清情况,不要随意批评,指责;而应对他们倍加关心和爱护,与他们交朋友,经常鼓励引导他们,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怀,集体的温暖,对今后的学习充满信心。切忌损伤他们的自尊和自信;注意表扬和批评艺术,对他们宽容但不能放纵,严格但不能苛刻。要善于发现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应及时给以肯定和恰当的表扬,使他们及时了解自己锻炼的结果和进步的情况,从而增强信心,唤起获得成功的愿望,推动他们更好,更快地掌握技术。发挥他们某一方面的兴趣、特长,善于抓住转化的时机,及时进行鼓励,激发他们要求进步的热情;并且要在表扬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要求,在达到要求的基础上再进行表扬,如此循环往复使其不断地进步。
2.3激发个性,要真正相信和尊重“体育学困生”,这是培养和增强他们自主性的关键;教师只有增强自身的意识,以平等的身份真正关心每一个教育对象,承认每一个个体都是重要的,都有自己的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才能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并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最终推动他们“个性”的发展。
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竞争能引起焦虑,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人格,激发创造兴趣,锻炼其意志和毅力;而合作,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竞争与合作是激励学生发展的两种机制,它既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又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因此,我们应当鼓励“体育学困生”竞争、协作,放手让他们在各种体育活动中锻炼成长。
2.4因材施教、耐心指导。学生在学习技术动作时往往会出现许多错误,有的是由于技术概念不清楚,有的是由于身体素质差。有的是心理因素理由,有的是受外界环境影响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在练习中的不同表现,帮助他们分析理由症结之所在及产生的理由,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
2.5在学习同一技术动作或课堂练习时,让体育学困生自己制定目标,适当降低难度,减轻重量或放慢速度要求,使“体育学困生”感到课有所练,练有所获。对此,教师应事先周密考虑,提出合理的练习的重量、高度、远度以及完成动作的标准。在分组教学时应尽量把他们分在一起,这样有利于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增强完成动作的信心。在教学中教师及时地把进步较快,成绩提高明显的“体育学困生”,作为说服教育其他“体育学困生”的依据,并令其帮助其他“体育学困生”练习。在此情况下,能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我也能完成”的信心,比教师的讲解、示范、指导更具有说服力。
2.6个别指导、组队子互助。教师针对“体育学困生”在素质上存在的差异,进行个别指导、课后辅导或布置课外任务,有针对性帮助他们提高。是使他们树立信心,掌握技术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指导他们练习时,态度要亲切,指导要耐心,手段要多样,课上课下结合,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教师的苦心,从而放下包袱,提高练习效果。另外、还可以指定体育骨干或技术较好的学生帮助“体育学困生”,同学之间形成教与学、帮与带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助于消除他们在教师面前的羞怯与自卑,便于解放思想,投入练习。
总之,我们应该积极培养“体育学困生”自信心,使他们在体育品德和运动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健康协调发展;对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及行为表现进行了解,具体理由具体分析,因材施教。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给他们提供锻炼和表现的机会,多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转化“体育学困生”。
参考文献:韩永昌《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98年3月第7次印刷

点赞:26258 浏览:119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