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以需求为导向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方向调整

更新时间:2024-04-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使得国际贸易的范围和方式呈现出了更宽、更广的发展态势, 这就使得当代国际贸易的人才需求向知识面更宽、具体岗位操作能力更强的趋势发展。为了适应当代国际贸易人才需求的特征,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也应该与需求相适应,按照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及时调整才能培养出真正符合时代需求的国际贸易人才。
关键词:市场需求 国际贸易 人才培养

一、当代国际贸易人才需求特征

1.学术型科研人才需求由“高精专”向“高精广”蜕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到来,世界主要经济体及国家的经济变化通过国际贸易的传导作用对全球其他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影响力越来越大,持续性效应也越来越强。传统的以国际贸易单一学科为主体,以经济学理论为依托的研究内容及方式,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已显得力不从心,无法满足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需求。当代国际贸易研究应该在全球视角的前提下,以各国经济发展需求为立足点,以区域经济合作为依托,综合运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安全等学科相关知识,全面系统的分析宏观经济贸易环境、微观现实操作条件,以便给予各国际贸易实体以宏观方向性引导和微观操作的实际指导。
以当代国际贸易研究的需求为出发点,当代国际贸易学术型人才需求的特征就显而易见了。当代国际贸易学术型人才的学科背景及知识构成应该是首选以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为主体学科,兼具跨国际政治、文化和军事安全等相关知识背景的,能够精通或使用一种或几种语言,并熟练使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当然,根据具体研究方向的差异,当代国际贸易学术型人才的主体学科背景需求也应有所差异。但高端研究人员的知识结构,从学科“专”向兼具“广”的知识结构蜕变确是必定需求。
2.应用型市场人才需求由“行业通”向“岗位专”转变
为了适应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专业性需求,目前行业内的企业类型及主营业方向和范围越来越明确和具体,相应的企业内部的岗位分工也随之发生了转变。传统的国际贸易企业几乎包揽了所有与外贸相关的环节,从交易磋商、订立合同到合同履行过程中的托运、投保、通关、结汇等业务皆由自己企业内部人员自行。虽然也有部分企业将进出口业务中的部分环节外包出去,但企业自理的总体特征非常明显。这就导致外贸企业的业务员必须兼顾不同环节的工作,所以,传统外贸企业的人才需求必定是通晓整个国际贸易流程及各个环节的实际操作程序的全能型人才。而此种人才需求特征的结果则是,只有具备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并且熟识各相关地区的现场操作习惯的外贸业精英才能胜任,而不具备从业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很难在行业内找到立足之地。
随着中国入世后国际贸易的长足发展,国际贸易行业内部的分工日渐明晰,传统的外贸企业也随之逐渐转型分流。行业内除了依然保留的以进出口业务为主的外贸企业,还衍生出了专门从事国际货物运输的国际物流企业及国际货运业务的国际货运企业,甚至在国际物流企业及国际货运企业的业务范围内又分流出了专门通关业务的报关报检单位等。同时,各类企业内部分工也逐渐细化,相关人员的岗位能力逐渐强于行业能力,企业人才需求的特征也从“专业通”的精选人才演变成了“岗位专”的海选人才。

二、国际贸易现有人才供给特征

1.学术型科研人才供给特征
由于学术型科研人才必须是以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为前提条件,才能跻身于高端学术研究专家的行列。而在国内拥有不同层次的学历学位证书,则是专业理论知识水平高低的最主要标志。这就决定了在当代要成为我国学术型科研人才必须先要获得一定的学历学位。按照目前我国学历教育的特点,要取得学历学位,最主要的途径就是首先要通过全国统一入学考试,获得接受学历教育的权利,才能进一步学习深造,取得相应的学历学位。从目前高校入学考试的特征,再加上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科特点及难度来看,如果要跨专业考取更高学历的考生相对的要付出更多努力。而如果考生并非应届高校毕业生,而是工作过一段时间后才决定回到学校继续学习深造的话,那么他还要面对生活和学习的双重压力,要恢复学习的投入状态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过程,这就使得这部分考生要通过全国统一考试就变得更加困难了。基于以上种种现实限制条件加以推断,我国现在及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学术型科研人才的供给特征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科研人员多半只具有国际贸易单一学科背景;二是大部分科研人员的知识体系构成中具体实践操作部分略显不足。
2.应用型市场人才供给特征
从目前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各类高等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特点来看,近几年大量涌入外贸市场的应届准应用型市场人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具备一定程度的综合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操作经验的偏理论型人才。这一类人才多半出自于国际贸易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普通本科院校,这些本科层次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多遵循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理论教学,对当下国际贸易行业大局变化的敏感度不强。所以,他们培养的人才大多理论知识扎实,但实践经验匮乏。第二类是经过短期实习能够迅速顶岗工作,但基础理论相对较弱,发展后劲不足的偏实务型人才。这些人才基本上都出自于各个地区的高职高专院校,这是因为高职高专院校的整体人才培养方式即是侧重于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所以无论是教师的教学理念,还是学生有意识的选择接受,都更侧重于实践操作而淡化理论知识。这种培养模式的结果就是,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就能迅速适应各个岗位的需求,短时间内顶岗能力很强。但由于理论知识的欠缺,导致这类短时实践型人才的视野狭窄、缺乏远见,后续发展潜力不足。第三类是既具备一定程度的综合理论知识,又经过短期实习的综合实践型人才。能够培养此类人才的有两种高校,一是国际贸易发达地区的普通本科院校,二是各地的应用型技术大学。在国际贸易发达地区,多数普通高等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师资团体对行业变化的敏感度都非常强。所以,即使学校对基础理论的教学依然要求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但教师也会与时俱进的调整教学方式和补充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使教学内容与现实需求更为贴近。而各类应用型技术大学则是近两年刚刚出现的转型中的本科院校,虽然在目前的应用型市场人才供给中还未有所助力,但以本科院校的理论教学功底加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初衷,相信未来一定会是应用型市场人才培养的中流砥柱。

三、以需求为导向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方向的调整

1、学术型科研人才培养方向的调整
学术型科研人才需求由“高精专”向“高精广”蜕变的重点在于跨学科知识的丰富和实践经验的累积,而从目前学术型科研人才的主要培养方式及供给渠道可以看出,这两点恰恰是目前的学术型科研人才欠缺的两个部分。要在我国现行体制的大背景下转变这种状况,就需要从入学考试内容及人才培养方案两方面加以调整。首先,在硕士、博士等高层次入学考试的内容中,根据各个高校人才培养方向的重点,适当增加相关跨学科知识内容的考核,以提高考生对相关学科的重视度。第二,结合本校国际贸易专业科研方向的需求,加大相关学科知识课程的比重,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的扩展学生的视野,进行科研方向的引导。最后,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为科研人员创造参与实践操作的机会,以弥补现存学术科研中实践操作方面的缺陷。
2.应用型市场人才培养方向的调整
应用型市场人才需求由“行业通”向“岗位专”的转变过程中,岗位职责的细化被充分体现出来,应聘人员的顶岗能力越来越被企业所重视。从目前应用型人才主要供给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来看,并不是所有院校培养的人才都能够真正的符合市场岗位需求。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调整的重点应该落到不能及时变通的各大专、本科院校中。对于那些以培养偏理论型市场人才为主的院校,应该适时的引进一些双师型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以强化日常教学中的实践部分,同时调整教学计划增加实践教学时数,使学生的顶岗能力得到强化。而对于那些主要培养偏实务型人才的院校,则应该提高对理论知识的重视度,不应只看到眼前的顶岗就业率,还应该为学生未来的晋升发展做必要的知识储备。对于那些现阶段的人才培养即重视理论部分的教学,又兼顾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院校应该努力继续保持。必定国际贸易的市场环境是瞬息万变的,只有始终紧跟市场需求及时加以调整才能真正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市场人才。
参考文献:
[1]吴丹辉.后金融危机时代外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
[2]刘颖君.完善高职学院外贸人才培养机制的思路和措施[J].教师论坛,2013(1):35-40.

点赞:22331 浏览:97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