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教学改革以就业岗位需求为导向高职汽车类教学革新库

更新时间:2024-01-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迅速,汽车类人才需求巨大,各类职业院校相继设立汽车类专业,培养相关汽车类人才,但他们的培养模式基本如出一辙:理论加实践。如学生报考某一专业,无论其爱好如何,学校均按该专业培养模式培养,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专业课学不精,毕业时信心不足,不敢应聘。
【关键词】汽车 人才 教学改革

一、目前国内高职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遇到的问题

我国汽类专业众多,而高职类汽车毕业生基本全部转向汽车4S店、汽修厂及汽车制造厂等企业,目前汽车行业如火如荼。学生就业情况良好。但从现在学生的就业状况与汽车企业的反馈看,存在学生在毕业前选择岗位时的渺茫性,不知道自己应选择什么样的岗位,也不知道自己会在哪些岗位上有特长,实际上就是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及技能水平没有信心,导致用人方在选择人才时也存在一定的困难,从而出现学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招不到人才的现象,这种现象在高职汽车类专业的就业方面极为普遍。

二、改革的思路及方案

(一)思路
如果我们在培养学生时按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将学生分类,如:钣金喷涂岗位、机械维修岗位、销售岗位、配件管理岗位、保险理赔岗位等,使之与汽车4S店、汽修厂及汽车制造厂的岗位设置一致,按照汽车企业的岗位培训要求结合我们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模式培训学生,并且定时的将学生送入企业相应岗位顶岗实习。并且在此教学过程中我们实行导师制,由导师全程负责学生的在学校的学习与企业顶岗实习,使学生精通企业某一岗位特长,最终实现培养的学生与企业无缝对接。

(二)改革方案实施

根据不同高职院校的教学设备资源及师生的素质状况可从以下方面改革
1. 联系几个恰当的汽车4S店、汽车维修厂作为实训基地
由于部分院校的汽车实验室无法满足学生不同岗位的顶岗实习,而且没有现场的实战经验,可以选择几家汽车4S店或汽修厂作为实习基地,让企业安排有经验的职工作为学生的教师,对其进行实践指导。
2.根据学生兴趣设置不同岗位
如将某汽车类班级作为改革班级,根据该班的学生的兴趣与特长,由学生自主报名与老师筛选的方法,将该班的全部或部分学生设置如下岗位:销售岗位、机械维修岗位、钣金喷涂岗、位配件管理岗位等,分别由校内专业教师与企业技师指导,其中指导老师全程负责学生的培养,直至学生就业。
3. 学生企业顶岗及课程设置
将改革班级学生分成两个组,再将每个组的学生分到五个岗位中。两个组学生轮流到企业顶岗与学校学习,两周一轮,这样学生每次顶岗时将前两周所学知识消化掉。当然也可以两月一轮。还可以从学生中抽出10到15名优秀学生,分到两、三个岗位中,这批学生轮流在企业与学校学习。
学生轮流实践实习就会增多学生的实践实践,这样就会影响专业课程的学习。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由于教育部要求高职学生的基础课较多,基本分布在一、二、三学期,为避免与学生顶岗实习冲突,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全部在一、二、三学期上完,

四、五学期进行专业课与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4.校内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
(1)要采用一体化教学即实物教学
汽车是机电液一体化的零件组合体,结构复杂,传统的理论讲授已经不适合现代教学方式,而随着汽车保有量增多,报废汽车也大量存在,所以用报废汽车零部件或汽车零部件构造试验台教学已成为现代教学方式主流。学生在听课时如果见到实物,那么该总成的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就非常清楚,老师在讲解时学生易于接受,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提高,学源于:硕士论文www.808so.com
习的动力就会很大。
(2)要结合多媒体软件协助教学
由于汽车零部件结构复杂,拆装费时费力,不利于上课讲授,但总成内部的结构学生由于时间关系又看不到实物,理论难以理解,导致听课时跟不上老师的讲授进度,久而久之就失去听课兴趣。如果用多媒体软件协助教学问题就简单多了,我们借助多媒体的动画形式及汽车仿真教学软件,使内部零件的工作情况和某一部分结构的工作原理看的一清二楚,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以学生兴趣与爱好设置岗位,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动手能力,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在汽车服务行业的某一岗位有所专长,则学生自信力提高,就业时不再迷惘,明确自己的就业意向,就能很快与企业对接,找的自己适合的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田春莲,卓儒洞,于华忠.从毕业生就业谈专业教学改革[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04).
史传统.高校拉高就业率的背后[J].教育,2011(20).
[3]王杰,周王宏.构建基于就业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才智,2011(24).
[4]燕继荣.大学不虚报就业率怎么活?[J].同舟共进,2011(09).
[5]师绘敏,刘彦楠.高职教育校企结合模式研究[J].电子商务,2010(12).
[6]马琦.威海市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3).

点赞:26026 浏览:112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