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启发营造和谐环境启发灵活表达

更新时间:2024-03-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办公室,经常会听到:现在的学生怎么了,一年级学生举手发言的积极性很高,二年级还可以,到了高年级连个举手的人都没有;在数学课堂上,经常会看到学生发言的水平拙劣。基本上不能完整表达心中所想,更甚的是很多学生只回答一个字,两个字等等。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现象?可想而之,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是否真正主动参与学习,是否积极表达,主要还在于教师是否给学生真正创设了一个自由,,平等的表达环境。学生只有在自由、安全的表达情境中学习,才能放开表达,展现自我,才会真正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以下是笔者对如何促进学生表达的几点思考。

一、营造和谐气氛 学生敢于表达

1.允许学生存在不同声音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学生来讲,最好的老师是那种忘记自己是老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者的教师。”是的,教师只有放下架子,把学生当作独立有思想的个体,像对待自己的同事一样对待学生。课堂上允许学生存在独立的想法,允许学生提出肤浅的问题,才能给学生创设一种安全自由的表达环境,学生才能直言不讳地讲出想法,从而形成学生敢说、敢做、敢问的学习氛围。如:在教学北师大版第一册教材第38页第4题(有9个人在捉迷藏,其中3个在外面,另外的6个被隐藏在树后),学生在理解题意时,方法多样。如:第一个学生说:“一共有9个人在捉迷藏,站在外面的三个人要去找,在树后面有6个人,所以我的算式是9-3=6(人)”;第二个学生说:“老师我有不同意见,站在外面的有3个人,我想,在树后面的肯定有6个人,所以我的算式是3+6=9(人)”……正当同学们说得起劲时,有个学生满脸疑云地举起了手,大声讲:“外面明明是3个人,为什么不是1+2=3(人)呢?。”此时下面的学生一下子“哗”地笑了起来。嘴里嘟哝着:“真笨,不是说总共有9个人吗?”当学生嘲笑他的时候,老师一本正经地表扬了提问的学生。说:“你可真了不起,总是能给课堂带来不同的声音。”然后转向大家说:“他的这个问题,你能回答吗?”会的小朋友情绪高涨,纷纷举起了手。老师在旁边笑着表扬了热心的小朋友。这样不但保护了暂时有学习障碍学生的自尊心,而且还利用这一教育契机形成了一种生生相互交流的局面。反之,如果教师跟着学生一起认为这个学生真笨,甚至埋怨这一学生不能使自己的教源于:论文摘要范文www.808so.com
学任务完成。那么该学生会紧张、自卑,相信以后再也不会提出问题了。
2.允许学生犯错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师不仅要善于对待学生的错误,而且要善于运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在课堂上,一个能用好学生“错误”资源的教师,就是一个好教师。善待学生的错误,不仅能排除学生的胆怯心理,敢于面对错误,更能激发学生为取得成功而勇往直前,不停思索。即使学生的思考存在缺陷,不能达到教师预期的水平或者刚好与教师的预期效果相违背。教师也不能否定或扼杀学生的思维成果。比如:在一次课上,师生之间刚好交流蜡烛向右平移了几格的问题。大家都说蜡烛向右平移了4格,结果有一个学生聚精会神地说:“错,应该是蜡烛向右平移了3格。”此时,学生那专注的神情让教师知道,那是她努力思考的结果。教师清楚不能打击她,否则在今后的课堂学习中,学生会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能人云亦云。她说:“某某同学总能引起大家的思考,引发我们的讨论。希望大家能够像她一样勇敢的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说错了也没关系。”随后,教师问:“你们来猜猜,他是怎么思考的。”学生猜:他没有找准平移前后图形的对应点,而是看平移前蜡烛和平移后蜡烛的中间间隔,所以他说蜡烛向右平移了3格是不对的。这样不但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知道他的思考方法不全面,还和其他孩子一起寻找出了他思考缺陷的原因所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鼓励学生的思维成果,无论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预设是否存在不同,还是学生的回答离准确答案相差多远,只要学生在一定的背景下独立积极的思考,教师首先应给予学生鼓励。这样,学生将会尊重别人的思维成果,同时也会更加珍惜自己的思维成果,从而不断强化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自己独立思考的水平。
因此,我认为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允许课堂存在不同的声音,允许学生犯错误。学生的思维,经验,背景千差万别,他们不可能同时达到教师的标准。所以当学生在学习上出现困难时,教师应给予最大帮助,从而形成一种学生敢做,敢表达,敢自我表现的学习环境。

二、改善教师语言 学生善于表达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应该尽可能简炼,基本不重复学生的话语。因为教师经常重复学生的话语,并不能带动学生的数学思维,反而厌倦了学生的听觉,怠慢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剥夺了学生思维的时间。但在只有少部分学生理解的情况下如何来促进不同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呢?这就需要教师将学生推向课堂学习的前台。
1.不说有没有人比他说的更好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一节课上下来,总体上还算成功,但自我感觉非常遗憾。因为同分母分数相加,相减的算理提的不多,讲的也不多。这是本课的一次败笔。为什么为出现这样的败笔?原因是当一个同学把算理说的非常清楚的时候,我说了一句,谁能比他说的更好,结果越说越不好。由此我想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感受,把还有没有比他说的更好,改成某某同学说的相当好,还有谁也想试一试?这样不同的两句话效果也会截然不同。因为后者,孩子们关注的是如何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谁比谁说的更好!
2.学生的疑惑学生答
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经常采用抛皮球的教学方法。所谓抛皮球是教师将问题或一些学生的疑问抛给另外的学生将其分析与解答。这种方法可以将重复思考的对象指向学生。如:在教学北师大版第六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学生对二分之一的含义需要叙述,如果教师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那举再多的例子也是徒劳。但如果此时教师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得到二分之一的?”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语就将叙述的主体指向学生,他们会认真思考,认真叙述得到二分之一的整个过程。又如:在同学们一起讨论比较难的题目,当一个学生发表了自己对题目的理解,而他的理解又不能代替所有学生都理解时,教师可以说:“你听懂了吗?谁来说说他的意思?”这样不仅可以提供学生思考的方向,还能带动学生的数学思维。
3.及时追问
在课堂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清晰地理解每一个知识点,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孩子大有存在。对于这些一知半解,不能完全理解题意的孩子,教师该如何发掘,启发他敢于求知,培养他不耻下问的信心和能力呢?我想及时追问会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及时追问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另一种方法。当学生的思维不够清晰时,教师应抓住关键,通过不断地追问来推进学生的清晰度。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鸡兔同笼》时,个别学生说出假设的方法用算式来表达,8×2=16,26-16=10,10÷2=5。由于只有部分学生理解,教师一定要不断追问,如:2表示什么?8表示什么?16表示什么?等等,通过这样的追问,每个孩子都能清清楚楚地知道每个数据,每个算式的含义。因此,我认为不断追问的方法,不仅可以推动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外化学生的思维,从而学生对知识本身能更加清晰地理解。
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宽容是和谐课堂气氛的关键所在。同样允许学生犯错误,允许课堂中存在不同声音是和谐师生关系的活力所在。然而,要想学生积极表达,善于表达,仅仅做到这几点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精准的数学语言环境,教师需要在学生似懂非懂,貌似说的清,其实说不清的情况下,及时引导,让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完善自己的数学语言系统。

点赞:5197 浏览:15886